评弹春秋尽现笔底
――读唐耿良先生的《别梦依稀》
沈鸿鑫
2008年11月,彭本乐兄带给我唐耿良先生赠我的一本新著《别梦依稀》,并告诉我唐先生因病住在华东医院。我忙不迭地翻阅这本新书,觉得很亲切,很有兴味。过了几天,我准备去看望唐先生,并回赠一册拙著。但打电话去,接手机的却是唐先生的女婿,他说唐先生正在抢救,不能会客,我只能作罢。想不到就此失去了最后见面和叙谈的机缘,令人遗憾不已。
我最早听唐耿良先生的书,记得起来的一次是1950年春,唐先生和蒋月泉等四响档从香港回来,到苏州演出。我记得是在石路的雅乐书场,演出的内容已经记不起来,只记得当时书场里人满为患,气氛十分热烈。后来在苏州我又听过几次唐先生的《三国》。1957年夏,我进了上海的华东师大中文系读书,有一次周末,上海人民评弹团来学校演出,地点是师大的教工俱乐部.我们班级的几个评弹迷相约前去.这次有好几档书,有蒋月泉、朱慧珍的《玉蜻蜓》、唐耿良的《三国》等。我记得唐先生说的是《草船借箭》,这回书,孔明与鲁肃的性格鲜明,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整回书情趣盎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与唐先生认识是在1963年,当时我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读研究生,到上海人民评弹团实习,唐先生当时兼任评弹团文学组组长。我实习就在文学组,唐先生和陈灵犀先生都是我的指导老师。1963年我毕业后,到上海市文化局工作。我记得当时上海戏曲、曲艺界正在讨论“推陈出新”的问题,市文化局和剧协、曲协在文艺会堂举行大型学习讨论活动,持续了好多天。评弹是一个组,召集人是吴宗锡先生,刘天韵、蒋月泉、唐耿良等评弹名家都都参加了,我是这个组的联络员。后来因为我在文化局负责联系评弹方面的创作,故而与唐先生接触更多了,听他的书也越来越多。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一度居住在思南路,而唐先生就住在南昌路思南路口,成了近在咫尺的乡邻。所以,在我相识的评弹艺术家中,唐先生是交往较多、印象较深的一位。正因为这样,当我捧读唐先生的大作时,有一种分外亲切的感觉。
《别梦依稀》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由评弹艺术家自己撰写的回忆录。唐耿良先生以已逾古稀之年,焚膏继晷,历时十余载写成这部洋洋三十余万言的大著。由此也可见唐先生的坚强毅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别梦依稀》虽然从个人的视角,回忆自己的说书生涯和亲身经历的事、亲自交往的人以及所见所闻的人和事,但内容十分丰富,描述很为生动,视野甚是宽广,可以说,这不啻是一部从上个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浓缩了的评弹史。我读后印象较深的有三点。
第一,唐先生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他从拜师学艺开始,到后来成为名家的数十年的从艺经历和充满艰辛和挫折的艺术生涯,真实地反映出评弹艺人艰苦而又富于挑战性的艺术生活,在各个历史时期到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面貌。比如他拜师学艺一段,当时,他母亲去世,家里贫穷,连拜师金也交不起,幸得师父、师母通融,才先付了拜师金的一半20元.拜师后,十二岁的唐耿良就跟着老师“背包囊,走官塘
”,出码头了。学了七个月,因为家里穷,只能中途辍学,提前上台.十三岁的唐耿良在苏州外垮塘一爿小书场“破口”,第一次上台说书,台下只有十四个听客.而且接连“漂”了三档.后来,唐耿良到处听书,专研书艺,才逐渐站住了脚跟.这一段诉尽了旧社会学艺的艰辛.站稳脚跟后,唐耿良的目标是努力争取成为响档.这又谈何容易.当时,上海名家如林,竞争十分激烈.唐耿良想到,说书前辈有条经验,叫“说书说势”,势就是时势,意思是说,虽然你说的是古代的故事,但要结合现今听客的思想和生活。于是,他经常阅读报纸,穿插时切合时势,以适应上海听众的口味,后来果然得到了听众的欢迎。解放后,唐耿良更是努力学习,紧跟时代,编演新书,整理加工《三国》,艺术愈趋精进。他说的《三国》,传承了唐再良和周镛江两位老师的精华,又加上自己几十年的心得和创造,书路流畅晓达,剖析周到,事理清晰,人物性格鲜明,而且善于顺应潮流,结合时事,对比映衬,形成自己时尚的风格特色。他写的《三国用人之道》,也充满了睿智。在上海,与他同时代说评话《三国》的名家还有顾又良和陆耀良,他们三家各有特色,各擅胜场。《别梦依稀》中,写他晚年的章节也值得一读。如他抱病为电台、电视台录制100回《三国》的录音和数十回录像,到加拿大讲苏州评话,回国时寻访故里亲属,与蒋云仙的黄昏恋情等,都写得富有情愫而感人。而唐先生在回忆这些往事时,往往详细描述当时自己的思想和心理,颇有自我解剖的精神。唐先生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回忆和描述,不仅对我们研究评弹史,研究评弹艺人的生存状况,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素材,而且对今天的评弹演员来说,也有极好到启迪作用。
第二,唐先生在《别梦依稀》中,记述了评弹界的许多重要事件,由于这些事件是唐先生亲身经历过的,加上他的记忆力又很好,所以写得甚为详细、真切。比如,1949年四响档赴香港演出的事件,以及后来“文革”中被诬陷为“特务案”的情况,在书之就有详尽的描述,原原本本地写出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四响档当时的具体的思想和心理活动。这不仅澄清了这一事件的历史真相,还了它本来的面目,而且生动地揭示出“十年浩劫”这一荒诞年代所特有的世态。还有评弹史上的“斩尾巴”事件,当时评弹界一批进步的艺人,为了紧跟时代,努力编演新书,他们配合抗美援朝运动,组织了巡回演出队,到苏州、无锡、北京去宣传演出。当时的戏改工作中,也有某些“左”的思想的影响,受此影响,这批艺人认为传统书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迟早要被禁,还不如自己宣布“斩尾巴”,于是他们共同起草了《为搞好新评弹而坚决斗争》的“斩尾巴”宣言。虽然这件事出于艺人的革命热情,但偏了,把传统中好的东西也一锅端掉了。书中对这一事件的情由始末、成败得失一一作了叙述,不仅理清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也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再如上海十八艺人参与成立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以及到安徽参加治淮工作,创作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也写的很为详细。总之,《别梦依稀》为我们留下了评弹发展进程中不少重要的史料,这是一桩很大的功劳。
第三,《别梦依稀》还有不少篇幅,描述唐先生与许多评弹名家的过往交谊,勾画出一批评弹名家的鲜明形象,同时解读了这些名家的精湛书艺和独特风格。因为唐先生与他们或师或友,交往很深,对他们的艺术生涯有很深的了解,因此描述生动;他又是“内行看门道”,对他们的书艺的评价也往往能切中肯綮。我认为这一部分也是《别梦依稀》中很有光彩的段落。比如“描王之死”,写评弹名家夏荷生如何提携后进,介绍唐耿良进沧洲书场,以及后来夏荷生染上鸦片,一代名家四十六岁就告别了人世。反映了旧社会艺人的生存状态,抨击了鸦片对评弹艺人的毒害。书中第50节“故旧八忆”,唐先生回忆了潘伯英、蒋月泉、杨仁麟、朱慧珍、杨振雄、吴子安、徐丽仙、陈士林等八位评弹艺人的艺术生涯和说书成就。比如弹词泰斗蒋月泉是唐先生过从甚密的知交,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与蒋先生的交往与深厚的友情。通过这些描述,勾画出了蒋月泉先生的性格特征、从艺精神、处世为人的态度以及他对评弹事业的重要贡献。书中对蒋先生的精湛书艺,及蒋调唱腔作了精辟的评价,反映出蒋先生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的创造才能和深厚功力,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蒋月泉。作者对其他名家的描述也往往能抓住特点,鞭辟入里。比如写潘伯英突出他的追随革命,长于创作,以及对同行、后生的提携和大度;写朱慧珍则突出她的德艺双馨,对俞调的贡献;写杨振雄,强调他的书卷气;写徐丽仙主要写她对音乐的天赋和视评弹事业为生命的那份执着。其实一部评弹史,它的主人公,应该是历代众多的评弹名家以及所有为评弹事业默默贡献的艺人们。有了这些评弹艺术家的生动形象和动人事迹,我们的评弹史才会显现出它的光彩来。所以我对《别梦依稀》这一部分也很看重,它对内行或是外行认识这些评弹名家及其艺术成就、艺术特色都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几年,我参与了整理、抢救优秀表演艺术工程和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2002年,上海市文广局和上海文广集团启动了整理、抢救优秀表演艺术工程,我忝列为专家组成员。抢救的对象是包括评弹在内的戏曲、曲艺剧曲种的表演艺术。评弹的说唱技艺和戏曲的表演艺术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主要是靠老师授艺、口传身授的方法得以传承的,这些精湛的技艺往往活在艺人们的身上。现在要把它们抢救下来,就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把活在艺人身上的表演技艺摄录下来,保存下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的老艺人因体弱有病,已无法登台,但是他们肚子里却有着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他们的学艺经历,他们亲历的戏曲、曲艺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他们丰富的表演艺术经验,这些都是值得保存的资料,也是培养戏曲、曲艺人才有用的教材。于是在抢录优秀剧目、书目和表演技艺的同时,增加了一种形式,那就是录制一些有成就的老艺人的访谈节目。差不多就在这段时间,上海戏剧频道周介安先生也录制了陈希安、杨振言、王柏荫等评弹名家的访谈节目。后来证明,此类访谈节目留下的珍贵影像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保存、传承、发展评弹艺术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继续抢救评弹名家及其传人的精湛书艺,用现代化的手段记录下来;为了避免以后再来抢救,中青年优秀演员的书目、书艺也要及时录制下来,这项工作要常态化。另外,就是要提倡评弹演员像唐耿良先生那样自己动手撰写(或口述,请人记录整理)回忆录和艺术经验。我想,这样多管齐下,一定会有助于评弹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