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教案(上)

 江山携手 2016-01-08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教案(上)

教案编写者:徐 

编者敬告: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本教案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吝赐教,编者不胜感激。邮箱:bhxujun@sina.com

想北平

一、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感情。
     2、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1、介绍本专题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月是故乡明”这样一个表现“家园之思”的主题。我们知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他道出了人类精神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乡愁。每个人都有一个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是我们的根,因此,家园之思,就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2、简介课文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明确: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二、检查预习,学习本文字词

黏合   蜻蜓   伦敦   空旷   僻静   翩翩起舞

三、解题,研读课文1——3段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2、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有什么深意?

明确: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3、北平:学生研读1-3段,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段);“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段);“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段)

三、课堂小结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北平的爱,这种爱,好比是对母亲的爱;这种爱,溶于自己的血液之中;这种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爱;这种爱,尽在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那么,作者笔下的北平,又是怎样的北平,同为世界性的大都市,他与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究竟有哪些不同?作者写北平时为什么要与其他城市联系起来写,这样写究竟有什么好处?请大家在课后继续深入研读课文,思考这一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字词;

2、摘抄课文优美段落3——5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1、词语听写

黏合   蜻蜓   伦敦   空旷   僻静   翩翩起舞

2、提问: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4—6段,回答问题
    1、“写什么”
        明确: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第四段)
                                    布局合理(第五段)

                                贴近自然(第六段)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文中京味十足的段落,自己先示范,然后再点名朗读,组织学生评点。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4、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课文小结

1、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2、给我们写作的启示

从细节入手,从平凡的生活入手,去表现真挚的感情。同时,语言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地方特色。

四、布置作业

1、详见作业册当课练习

2、小作文:《故乡的食物》

提示:回忆家乡的风俗与特产,要具体生动,有细节,绘声绘色,要写出明显的地方性和生活气息,写出“味道”。
    五、教学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