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知道. 2014-03-20
教学目的:
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以语言鉴赏为突破口。
2.重视诵读美读。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文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特点,以及揣摩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设疑讨论
4.重点品读“清晨静观”和“秋风秋雨”两段,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融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拟写导语来引入课题(板书)。学生可能会写的形式如下,要及时鼓励。
⒈设问式
⑴你来了解过秋天的韵味吗?
⑵当秋天到来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⑶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⒉诗歌创设情境式
    ⑴《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⑵杜牧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⑷杜甫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⑸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⑹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醉。
⒊对比式
    ⑴春秋对比   春让人满怀希望,朝气蓬勃;秋让人平心静气,深思回味。
    ⑵不同心境对比 刘禹锡: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毛泽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学生想法可能很多,教师会有估计不到之处,精彩导语可在教学后记中补记)
二、分析文题
   提问:将“故都”换为 “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
   明确:“秋”------表明描写内容。“故都”有怀旧之味。故,故国、故人、故乡,由此看出“故都”有着深深的眷恋怀念之意。而用“北平”却无此意。因此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结对故都北平秋景秋色的回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
三、介绍郁达夫
 (学生读注释)(1896~1945)名文,字达夫。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据说家藏书四万卷,他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他的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抗战时期,他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42年在南阳从事秘密地下活动。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仅50岁。
因此,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是一个跟随时代前进的作家。
本文写于1934年。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1934年7月,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到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写下本文。因此本文不仅表达对故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还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内心的感伤。
四、检查预习-----辨析生词的音、形、义
1.混混沌沌 hùn
混沌初开
混为一谈
鱼目混珠
混水摸鱼  hún
2.椽


2.嘶叫   叫声
撕扯   动作
厮打   互相
   五、分析课文
(一)故都之秋,即是文中北国之秋,但文章里并非全部只写北国之秋,还有南国之秋。他们有何不同?这样写用意何在?
(学生齐读1、2段 ,概括)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之秋:慢、润、淡
这里文眼,全文扣住三个特点来写,悲凉奠定感情基调,把握了次点有利于对课文深入理解。
回忆什么叫文眼。《荷塘月色》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现代诗人郑愁予《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绿》中“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些都是文眼。
这里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切怀恋之意。
(二)带着“清”、“静 ”、“悲凉”,我们走入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看他为我们描绘了那些景物呢?(学生概括)
庭院静观        蓝朵图         庭院品秋       
落蕊轻扫        落蕊图         清晨踏秋      
秋蝉残鸣        秋蝉图         残声啼秋       
秋雨闲人        秋雨图         闲人叹秋
清秋佳果        秋枣图         柿枣映秋
(三)精讲赏析
   在这五幅图中,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两个角度来写秋的,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1)、清晨品秋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有何特点?)
天色      很高很高       碧绿(清爽、干净)         冷清的秋色
日光      一丝一丝       漏
牵牛花    蓝朵
秋草      疏疏落落       尖细且长                    寂寞的秋声
鸽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
人        坐   细数日光   静对蓝朵                   清闲、寂寞
这里的秋色都是冷色调的,声音又衬出了环境的寂静。画中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细数、静对,又透露出文化人的清闲寂寞。
(2)学生试着分析其他
如“落蕊图”: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壮阔之景,但在郁达夫的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落蕊”的存在,读罢使人不由得感觉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这正是作者一种微妙难以名状的情愫的真实写照,是作者内心深处那种孤独、落寞、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扫帚的丝纹,使我们仿佛看到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发出的沙沙轻微的声音,这又折射出秋景的寂寞与衰败。
如 “秋蝉残鸣”衰弱的残声是北国悲伤的主角,烘托出北国悲凉的秋意。
如都市闲人咬着烟袋悠闲的举止,二人微叹的缓慢悠闲,雨后话秋凉又给人带来一种感伤与落寞。辛弃疾曾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因而都市闲人得看似悠闲的感叹也微微透露着悲凉。
小结:色――碧空  蓝朵  灰沉沉  蓝布单衣  淡绿微黄 
声――鸽声  扫帚声 蝉声   风雨声   叹息声
秋声秋色渲染了一种冷清寂寞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悲凉感伤的心境。前面我们了解到郁达夫因白色恐怖而辗转流离、逃避现实、抑郁苦闷,因而作者在这种心境下去看外界,看到的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只能是寂寞的秋声。这正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如火的枫叶,颐和园如织的人潮了。
总结:清―――凄清 冷清 非清新清丽
   静―――孤寂 沉静 非恬静娴静
   悲凉――冷清色里聚凉意 寂静声中显悲凉
(四)拓宽延伸
历代文人骚客由秋引发的感慨地作品很多,如: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吴文英:何处生成愁,离人心上秋。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深深藏在诗文中,寄予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赏读中读到了蕴含其中的悲凉和感伤。即美学上的“移情法”。
武侠小说中讲究剑人合一, 道家思想中追求天人合一,文学创作中也要做到物我合一、景人合一,方为完美境界。
六 深情结语:
本文是一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悠远的秋味,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胸间。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京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七 课堂练习----仿写练习
教师下水: 《故都的秋》是一首好诗,反复吟唱,更感悟其神韵高妙。
          《故都的秋》是一幅好画,多方观赏,愈领略其意蕴深远。
《故都的秋》是一碗香茗,细细品尝,更体会其清醇可口。
《故都的秋》是一杯佳酿,慢慢啜饮,愈享受其馥郁醉人。
其实秋带给人的并非都是伤感悲凉,秋也会给人带来冷静深沉的思考,硕果累累丰收的喜悦,因此秋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积极生活,好好享受生活。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庭院品秋    清:寥远冷清       以情驭景     
清晨踏秋    静:孤寂沉静       以景显情
残声啼秋       冷清色里聚凉意
闲人叹秋    悲凉:          景人合一
柿枣映秋       寂静声中显悲凉
(内容)       (文眼)      (手法)
悲    凉     的    颂    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