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质教育的阻力来自教育行业自身

 江山携手 2016-01-08

素质教育的阻力来自教育行业自身

大家都来谈教育系列(一)

素质教育的阻力来自教育行业自身

徐 俊

在今天,人们对一个行业品头论足的莫过于教育。教育牵系着千家万户,教育的成败,既影响着一个家庭的进退祸福,又事关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人们怎能不去关注呢?

表面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大踏步前进了,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了,楼房盖得越来越漂亮了,入学率越来越高了,高等教育更是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省份已经达到70﹪以上,最差的省份也在45﹪以上。照此说,人们对教育应该满意了,可事实上人们对教育的微词却越来越多。

那么,人们对教育的不满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喊了这么多年,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了;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也改了好几轮,但每次改革的结果是课本越改越厚了,而不是越该越薄了,教学内容越来越难了,教学目标越来越高了。试问,这样的课改,其目的究竟是减负还是增负!

第二,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布置越来越多,课外作业的训练量,一个小学生每天不下于两小时,一个初中生每天不下于三小时,一个高中生每天则在四小时以上。而且更让人揪心的是,大多是中学生在这些日复一日超长的课外作业训练时间里,并不能完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要想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原来三小时的恐怕需要五小时,要应付检查怎么办,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要么抄袭,要么不做。这恐怕是许许多多的中小学生厌学弃学的原因之一。

第三,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读了三年专科的或者读了四年本科的,毕业后的薪水,只比农民工高一点,大学生就业难折射出两个问题,要么学业不扎实,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令人堪忧,要么用人单位太挑剔,国家的就业压力太重。

第四,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普遍认为学生难管难教。近年来,在大中小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让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城市中小学生的网瘾问题,整个年轻一代的行为偏激心理逆反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群重视和关注。

囿于篇幅,笔者不可能在此文中拿出具体的事据来印证上述结论,事实上,人们对教育的不满还远不止这些。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的阻力首先来自教育本身呢?笔者认为——

第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人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放在彰显个人自身价值的首位。这样一来,职业道德建设便自然而然的松懈起来,过去的那一套政治思想教育方法也显然在今天这一大环境下显得苍白无力。教育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尽管社会对教育行业有着特殊的要求,但教育工作者并未因社会的高要求高期待而使自己神圣起来,他们也是吃五谷杂粮的人。更多的老师在想,社会给了我们什么,国家不是说教师同公务员享有同等的待遇吗?事实上国家目前能做到吗?在整顿教育行业乱收费实行“一费制”的今天,杜绝了老师“来菜”的渠道。因此,他们私下想,干嘛这么拼命,犯不着为别人装什么崇高。同时,当他们看到有些行业吃香的喝辣的,心里自然不会平衡,工作不投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为了弥补行业差距,他们中的许多老师也有自己的“创收”的办法,变着法儿暗示学生家长请客送礼,双休日补课,有偿家教,等等。

诚然,教师队伍中不乏优秀的个体,但现实中把教师仅仅当作一份工作而不是当作一份事业的人比比皆是,教师毕竟不是神,教师也是凡夫俗众。现在,国家新近出台了几经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旨在进一步加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没有其它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支持,恐怕收效甚微。对此,我们无须讳言。

第二,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并不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人士构成。改革开放前,还有一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育,清华北大等全国顶尖的大学生从事教育的不在少数,可是现在,不要说这些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一般不会从事教育,较之次一点的大学毕业生也不会把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首选,充斥教育行业的大多是二流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教育行业成员的素质特点自然也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

国家能不能够让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育,应该是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但这一点,在目前的国情下,要实现它恐怕非常难,除非教师这个职业在人们的眼里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基于此,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也就不难解释了。我可以武断地说,凡是学科课外作业负担重的,大多与老师的课堂教学失败有关,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实施不精彩,学生听起来乏味,必然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科任老师自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自信,也就只好“堤内损失堤外补”了。而一个优秀的老师,往往是不需要学生去做大量的课外作业的,因为学生们已经在课堂上学好了,还有必要去做大量的练习吗?教育的成功,一个最显然的标志就是让他的受教育者能接受和喜欢这种教育,一个不能让他的学生去接受和喜欢的学习,这样的教育哪能不失败的呢?

第三,素质教育如何抓,教育部门最有发言权,其他部门也只是隔行看山隔靴搔痒了。但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能充分用好自己的决策权和发言权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我们谁都知道,素质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其次是学科教育。但现在往往是本末倒置,说的与做的大相径庭。我们的中小学校自觉不自觉地陷进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为什么?因为,虽然上面的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搞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执行的是另外一套,评价一个老师也好一所学校也好,学生成绩的优劣升学率的高低往往成了唯一或者是最重要的标准。

再来说一说课改,为什么每一次课改都与学生减负相悖呢?难道课改的成功标志就是书越来越厚吗?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我们不要指望第八次课改就能完事,还有第十八次乃至第八十八次;我们只要相信一点,那就是每一次课改,学生的负担不是轻了而是重了,课本不是薄了而是厚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的许多教材编写者坐在办公室里太多了。他们不太愿意深入到基层,听听一线的老师的声音,听听学生的声音,这样的教材编写工作,不出问题才怪呢!以语文课本为例,一些编写者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接触更多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于是,篇目由原来的二十来篇变成了现在的四十来篇。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肉是好东西,吃一点肉能增加营养,但要人一次吃下一只猪,那不把人撑死才怪呢!如果我们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不感兴趣,已经产生了拒绝心理,那么再好的东西在他们面前也就是不好的了。这样一来,这样的课改岂不变成了一厢情愿的课改了。因此,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一切从实际出发,多深入实际,多去搞调查研究,多一些科学,少一点臆断,少走一点弯路,那实在是教育的福音。

诚然,素质教育的阻力远不止此,还有来自社会方面和家长方面。等等这些,留待后文阐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