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创会 《对谈城市·首期》:后社群时代的互联网创业,告诉你微信什么时候会消失

 云南昆明小豆豆 2016-01-08

  对谈城市S H O W

  本期编辑:小语Cassie

  整理:魔人啾啾 善雅

  0301首期话题后社群时代的互联网创业从原始社会的社群到互联网时代的社群,我们经历了上万年的社会变革。后社群时代留给我们的想象是,人们基于兴趣、爱好、或特殊的标签聚集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更明显的社群标签。社群人格化,对未来的商业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希望在嘉宾的思想碰撞中为我们进行解答。 ---方澜静


  - 主持人

  方澜静

  云创会创始人兼COO美女创业梦工厂创始人昆明同城网创始人


  城市对谈

  嘉宾

  罗渝

  马甲文化总经理

  业余作家

  重庆作协网络文学创委会委员

  重庆电子商务协会负责人

  两家创投平台合伙人

  手机游戏与应用的创业者


  城市对谈

  嘉宾

  宋灵

  人人投云南分公司总经理


  城市对谈

  嘉宾

  黄孝勇

  渥太华卡尔顿大学

  金融经济本科及硕士学位

  众芸南创始人曾任国海证券并购部业务董事


  城市对谈

  嘉宾

  李文扬世界拳王Sugar Ray Lee披萨创始人云南省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WBC大中华区秘书长云南省拳击协会副主席


  城市对谈

  嘉宾

  彭振峰啡影1890创始人爱琴棋书画

  也爱电影与咖啡

  对谈城市


  方澜静:今天我们对谈的话题叫做“后社群时代的互联网创业”,为什么叫做后社群时代,因为社群从原始时期开始就存在, 那时是一个一个的族群,在这些族群当中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历史演变到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又逐渐形成了另一种的社群,可能是微信社群,也可能是线下各种基于不同兴趣爱好分类而形成的社群。今天想请各位嘉宾依次分享“在你们心目中的社群是什么样子?”

  彭振峰:刚刚在吃午饭的时候,还跟一个朋友在聊,社群有三种的表现形式:军队、政党、宗教。对于我们落地昆明的社群来说,能接触到的社群很多,但真正有意义的社群一定是有组织架构、有宗旨、有目标、有团队核心成员、拥有自己完整体系的群体。如果是兴趣爱好者,比如大家在一起跑跑步,这个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社群。

  李文扬:我稍微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虽然我们不是研究社群的专家,但是我认为社群分强关系和弱关系。没有严密的组织构架、只是随时组织一些活动的群体也可以称之为社群,只是可能因大到爱,小到情怀有所区分。

  罗渝:社群是什么?到底群体在未来经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到底微信还能支撑多少年?

  我是从99年开始做互联网,经历过我们现在称之为4.0的时代的平台,从博客到微博,再到现在的微信,那微信会在什么情况下消亡?其实越来越清晰了,大概微信会在三年左右会被一种新的媒体替代,我们会面临更多样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出现的最终还是兴趣为导向。而这样的关系对我们的经济有什么作用呢?其实某种意义上我认为社群是我们这个分散式媒体时代最能转换为经济效益的方式。


  方澜静:您刚才说到您判断微信还有三年的生存时间,我想知道您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罗渝:我先讲一个有趣的事情:“有一款新的胸罩上市,女孩穿着看见喜欢的人会打开。这款胸罩为什么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它里面装了一个芯片,芯片能感应到女孩的心跳频率和体温,这两个指标达到了,就能自动把扣子解开。”说完这个搞笑的,说穿戴式设备,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浪潮,比如说手环,都是在我们中国非常畅销的产品,现场带手环的请举个手。如果是在北京,举手的可能是百分之九十。除了手环以外,还有哪些东西能够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带有芯片的鞋子,它在计步时比我们微信监控步数更加精准。就像去年上市的谷歌眼镜,在未来两年内,类似的纽扣,发卡······等上市项目将会非常多。我们刚从北京回来,天天听到这样的项目,这个拿到几千万美元,那个拿到多少。

  从“分散式媒体”迅速增加以后会发现一个问题,微信的能力就变得越来越弱,我们需要更强的“分散式媒体”来支撑,当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谁将会获得其中最大的份额。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厮杀,就像“陌陌”、“米聊”、“微信”·····

  宋灵:听到这些大咖在讲的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是社群?像我们80后,在20年前,邻里相互是很熟知的,相互走访互通,我觉得这是初步的一个社群。在经历了腾讯、百度、阿里,把我们纳入了互联网化的社群,互联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社交简约化了,信息的沟通也更全面了。我相信每个人手机上都有无数个群,甚至许多都不太熟知,那么互联网社群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在这样一个后社群时代他是怎样定义以及体现价值,在互联网化以后我如何建立起信任感、然后如何通过社群产生情感、第三步如何让社群产生价值?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做众筹这个版块,首先希望通过一定的信任度、有一个目标点,然后大家共同达成最基准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发生沟通的关系,否则所谓的社群一定会被打破。

  黄孝勇:我理解的社群是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社群的定义是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聚集在一起。就像我们大家一起投资一个项目就叫众筹,像名人的粉丝,都是一个群体。 现在的互联网让社群内的价值越来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社群中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就像逻辑思维天天在做的一样。


  方澜静:“现在我们的社群有非常多的种类,像体育、美食、电影、创业投资······可能几十人是一个社群,两三百人是一个社群,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社群、大大小小的群主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这些很分散的,很潜在的价值转换成一些现实的、可见的商业价值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价值?

  彭振峰:“刚刚黄总说大家在一起是一个社群,分开后到另外一个地方组成另一个社群。包括文扬刚提到的“拳迷”拳击俱乐部也是社群,如果从广泛的意义来讲呢,我也认同。刚才方澜静提到的怎么体现社群的商业价值?如果是泛泛的来做是很难达到的,一定要有强关系才有可能。就像“云创会”、“美女创业梦工场”我们其实就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线下落地了“创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社群商业的呈现,比如说“黑马会”,他搞得活动叫黑马训练营,他的门槛可能几万到十几万,通过这种方式把他的社群价值得到转化。比如我们云创会的创咖,可能通过一些吃喝玩乐来进行一些转化,这也是一种途径。其实他都有变相的途径,变向途径更多在垂直的方向比较容易呈现,在平台的方向很难辨清,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李文扬:社群最终需要解决的就是难以复制,就像人很难复制,他的情怀,他的人格魅力,同样的品牌换个人来开SUGAR RAY LEE披萨店,他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加进来可能会非常尴尬,会越来越生硬。我在不断地探索中把大方向定不断完善自己的基因。我们传统顾客餐饮品牌就像肯德基,麦当劳,他们在中国二十多年,我们能想到的就是炸鸡薯条,因为我们每一个都是他的顾客,我们知道他在那,他不知道我们在哪?这就是我们始终停留在顾客的层面,我们通常是用户,这是餐饮品牌永远的优势。就像刚才讲到的潜在价值,如何把他们转化,我觉得事情是需要,但不是在步步心机去做出来的,是在自然的持续自己的事业过程中自然会吸附很多人。这样的社群,有一部分人为参与贡献并且参与买单,有的人参与贡献但不一定会买单,所以我觉得转化的过程不能强求,更多的是把自己变为圈内人,不是把自己变成商人,变成专业人士,很多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向你靠拢,可能就形成一个社群,然后寻找一些机会去转化。

  对谈城市

  《对谈城市》是由云创会发起的,谈话类现场分享会,每期由3-5位城市“领航者”参与对谈分享。有跨界的智慧碰撞,更有对城市的记忆与展望。

  下期《对谈城市》活动,期待您的参与!

  地点:南强街19号院北后街28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