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新华科教创新导刊》2015.12.
多元途径训练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能力
湖北省巴东县溪丘湾乡初级中学
谭明严 邮编:444303
【摘要】
本文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还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自思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能力真正得到锻炼。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巧设悬念,建立创造思维情境 数学教学过程主动并且富有个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学习欲望的形成,思维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针对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好奇、好动的性格,数学情境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积极性的提高、创造欲的诱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巧妙的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的应用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九章算术》有一勾股定理名题:
“今有池方一丈,葭(jiā)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本题的意思是:有一水池一丈见方,池中生有一棵类似芦苇的植物,露出水面一尺,如把它引向岸边,正好与岸边齐。问水有多深,该植物有多长?
教师通过十二世纪印度有一勾股定理名题:有一根木柱,木柱下有一个蛇洞,柱高15尺,柱顶上有一只孔雀,孔雀见一条蛇游来,现在与洞口的距离还有三倍柱高,就在这时,孔雀猛地向蛇扑过去,问在离蛇洞口多远孔雀与蛇相遇?(假定孔雀与蛇的速度相同)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始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这样一来,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在人类的各项活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准确的、系统的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找出其切入口,并进行攻破。 在某次练习中,有这样两道解方程组的题目: ![]()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第一个方程组的解为a=8.3,b=1.2,在解第二个方程组时,不少学生先 进行去括号处理,把方程组整理成
![]() ![]() 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这些学生的创造性想法,他们善于进行观察,在对照比较中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思维不落俗套,方法方便快捷。 3.通过一题多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习是一个新知识与旧知识不断交融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结合教材学习目标的情况下,从新知识和旧知识、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展开联想。通过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题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揭示出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以及知识面,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编写题目,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学会变通和独创,创造性思维也因此得到了锻炼。 4.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把教学内容讲得清楚、明白透彻,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明白了一个公式或定理,明白了一道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此外,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进行了分析、理解,传统的单向传授甚至灌输的教育方式就被打破,实现了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新教育地位模式的转换。 例如,《圆的内接四边形》教学中,在探索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前面我们已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方面入手?(2)如图(图略)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对角线、周长、面积)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3)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变量有无变化?(4)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变量有无变化?由(2)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5)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由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这样让学生动手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形式表述结论。关于圆内按四边形性质的证明也没有采用教师给学生演示定理证明,而是引导学生证明猜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这种“发现学习”的数学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5.允许并鼓励学生突破常规进行思考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作为权威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而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便会慢慢消弭,创造性思维被严重束缚。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时刻警惕自己成为知识的独裁者,允许、支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甚至“出格”进行思考。虽然“出格”并不意味着创新,但是连“出格”的机会都没有,学生定然不敢逾越常规了。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发扬民主精神,提倡学生大胆的进行思考。
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例题:一个笼子有鸡和兔,共10个头,28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样一道平淡无奇的“鸡兔同笼”应用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正确答案。这时,我问大家“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大家经过思考都说没有。我启发大家,如果所有的兔子起立呢?大家一想,鸡、兔共有10个头,当所有的兔子两只脚落地,两只脚离地后,地上就有20只脚,原来地上28只脚,现在剩下20只脚,那么有8只脚起立,这样肯定是4只兔,6只鸡。大家都觉得很有趣。这时,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更“怪”的方法:假如鸡有4只脚,那么地上有40只脚。那么多出的12只脚是鸡“生”出来的,于是算出鸡有6只,兔有4只,我大力肯定这位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全体学生也体会到创造性思维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作为思维培养的过程,需要很多的时间,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以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个教育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从而真正承担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任。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