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文字的本质

 TLB519 2016-01-09

谈文字的本质 
 
张朋朋 

  文字的本质是什么?学术界权威性的看法是:“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      

   语言以“音”示“义”。说文字的本质是“代表语言”,那就是认为:文字的本质也是以“音”示“义”。所谓“能读出来”指的是文字有字“音”。也就是说,文字的本质是以字“音”来表“义”的,于是有人更明确地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每个字必须能读出音来,这是文字的本质”      

   文字的本质是“代表语言”吗?文字的本质是以“音”示“义”吗?谈“文字的本质”,首先应明确什么是“本质”。“本质”是个哲学术语。所谓“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文字的本质应是指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决定文字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要想认清“文字的本质”,就必须先搞清“什么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是什么决定了文字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等问题。      

   什么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呢?文字有“形、音、义”。这三者都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吗?所谓“固有的”是指本来就有的,不是外来的。从文字的产生看,人类创造出字“形”就等于创造了文字,说一种文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也是根据字“形”出现的年代,有字“形”就有文字,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字“形”是文字本来就有的,文字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可以刻画或书写的、可以给人看的字“形”,所以字“形”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     

   字“音”也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吗?本人认为,字“音”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因为字“音”是文字的读“音”,读“音”就是人发出的语“音”。语言产生在文字前,在文字字“形”产生以前早就有语“音”了。由于人类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后发现语言“一发即逝”,仅仅靠发音的方式来表达意义是不够的,于是就创造了另一种表义方式,这就是可以书写的、给人看的有“形”的文字。人类创造的字“形”是为了表“义”的。这一点,从古文字的字形特征可以看出来。古代象形文字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其形象的字“形”可以一目了然。因为人类创造字形是为了表达意义,所以说,字“形”和字“义”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文字以“形”示“义”,语言以“音”示“义”,由于文字和语言都是表“义”的,因此人类创制的文字就与语言发生了联系,于是表示某个意义的字“形”就和表示同一个意义的语“音”建立了联系,使字“形”有了读“音”,也就是说,文字的字“音”是外来的,是来自语言的语“音”,所以说,字“音”不是文字本来就有的。     

    拼音文字的字“形”也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也是用于书写的,视觉的,给人看的,这一点和象形文字没有区别,象形文字的字“形”是表“义”的,拼音文字的字“形”也是表示意义的。所不同的是,拼音文字的字“形”是根据语言的语“音”创制的,所创制的字“形”在初创时和语音具有对应性或一致性,因此拼音文字初创时通过字“形”便于读出字音,但不能因为看拼音文字的字形便于读出字音就否定拼音文字的字形也是直接表义的。因为拼音文字的字形和语音的对应性或一致性只是暂时的,是初创时的情况。语言和文字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文字却有停滞不前的倾向”语言发展了,语音就要发生变化,而文字的字“形”可以不变。由于文字的字“音”是来自语言的语“音”的,随着语“音”的变化,文字的字“音”也就变了。为什么现代英文的字音和字形的拼写形式不对应了呢?因为英语发展变化了,所以随着英语语音的变化,英文的字音就发生了变化,而英文字形的拼写却没有变化。现代汉字中的不少形声字的字“音”与声旁的发音不一致也是因为汉字的字“音”变了,而字“形”没变。文字的字音和字形的不一致和不对应的现象说明文字的字“音”是随着语言语音的变化而变化,是不固定的。字“音”的这种现象说明文字的字“音”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是外在的,是来自语言的。      

   因为字“音”是来自语言的,是不固定的,所以我们今天就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读音来朗读古文,也就是说,使古文的字形有了现代汉语的读音。另外字“形”相同的一段文字,对于讲不同方言的人,就可以有不同读“音”。在中国,同一个汉字就可以有几十种不同方言的读音。同是英文,同样的字形也有伦敦音和美音之别。也就是说,文字的字“音”是来自同一时代、同一个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的语“音”。     

    人先习得语言,然后识字,人识字的过程是通过语“音”的中介使字“形”和语“义”建立联系,从而懂得字“义”,同时也学到了字“形”的读“音”。另外,识字不仅是学习文字的字“音”,识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字形所表达的意义,因此即使能把字“音”读出来,但不知字“形”所表示的意义,同样还是不能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因为文字的字音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不知道字“音”,或者没有读字“音”能力的人也能通过字形来理解字义。如古埃及文字、中国甲骨文等,虽然不知道它们的字“音”了,但专家们还是可以读懂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聋哑人虽然没有语言能力,但他们可以通过字“形”看懂文字。      

   因为文字的字“形”是文字所固有的,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而字“音”不是本子本身所固有的,是可以改变的,是不固定的。如果改变了文字的字“形”就改变了文字的本质,文字的本质变了,文字的示“义”功能就改变了。中国湖南等地发现的“女书,是在当地妇女中传看的一种文字,因为“女书”是妇女们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字“形”,结男子就看不懂了。      

    综上所述:文字的“形”和“义”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而字“音”并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外来的,是来自语音的。      

   是什么决定了文字的性质、面貌和发展呢?语言一发即逝,而文字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和语言相比,文字的性质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那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文字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呢?     

    文字为什么能突破时间的局限呢?以汉字为例,我们今天阅读古代留下的典籍,如朗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所发的“音”,已经不是当时的“音”了,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典籍中汉字所表达的意义。这种现象说明:文字的“音”和古代一样不一样不是起决定作用的,“音”变了没关系,重要的是文字的“形”没有变,如果文字的“形”变了,我们今天就很难看懂古代的典籍了。以英文为例,现代英语的发音和十五世纪时的发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英文的书写形式没有变化。由于文字的拼写和实际的语音不对应了,造成人们学习、使用的困难,因此不时有人发出改革拼写法的呼声。英国大文豪肖伯纳在临死时还留下遗言,把他的一部分财产作为奖金,奖给英语拼写法的最好改革方案设计者。有人为此进行过尝试,但没能推广。原因是人们认为拼写法改变以后,阅读过去的书面材料就困难了发生在英国的这种现象也说明,文字的“音”可以改变,但“形”不能轻易改变,如果改变了文字的“形”就使文字失去了超越时间的功能。过去我国提“要进行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的拼音化方向”,怎么走不下去了呢?因为搞汉字拼音化就要使汉字的“形”发生变化,如果汉字的“形”变了,那就麻烦了,我们的后人就看不懂祖先留下的典籍了。可见,文字的字“形”可以书写,书写出来的东西可以“留于异时”,文字之所以能沟通古今,突破时间的局限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字的“形”,而不是“音”。

    文字为什么能突破空间的局限呢?以中国为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使用汉字这种非拼音文字来传递信息是最合适的。因为同样的文字材料,人们可以按照普通话的发音读,也可以用广东话来读,也可以用上海话来念,不管用什么“音”读都没关系,因为汉字的“形”是一样的,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如果改用拼音文字,按照普通话的“音”书写的材料,很多方言区的人就不好读了。也就是说,在中国,不是字“音”,而是汉字的非拼音化字“形”使汉字在信息的传递上能够获得最大的空间。可见,字“形”是视觉符号,视觉符号可以“传于异地”可以突破空间的局限,而且字“形”越是非拼音化就越能突破空间的局限。上面的分析说明:是文字的字“形”决定了文字能突破时空的局限,而非字“音”。     

    既然字“音”不是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文字本身所固有的是文字的“形”和“义”,另外,是字“形”决定了文字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由此可以说,文字的本质应该是字“形”,而不是字“音”,文字的本质是以“形”示“义”。所以“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的提法是错误的,也就是说,文字的本质不是代表或表现语言的。

     以汉字为例,一段文字,我们通过字“形”可以了解字义,但是通过字“形”我们不知道这段文字代表的是哪种方言,表现的是哪种方音。以英文为例,一段英文也只是提供了字义,通过字形我们也不知道这段英文代表的是现代英语呢,还是十五世纪时的英语,是英式英语呢,还是美式英语。至于读出来,对于汉字,你可以用普通话来读,也可以用各种方言来读。对于英文,你可以用标准的伦敦音来读,也可以用美音来读。用什么“音”来读,不取决于文字的字形本身,而取决于读的人掌握了哪种字音。把一段汉字读出来,如果你用普通话语音来读,就转化成普通话了,如果你用广东话读,就转化成广东话了。也就是说,把文字读出来,是文字转化为语言,是一种表义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表义形式,而不是一种表义形式代表,或表现另一种表义形式。      

   拼音文字也是以“形”示“义”的,人们阅读拼音文字也是通过字形看懂字义的,只不过拼音文字的字形是根据语音创制的,根据字形容易读出音来,所以给人一种假象,好像文字是代表或表现语言的。

    因为文字的本质是以“形”示“义”的,不是代表语言,表现语言的,所以把听到的话记录下来,就可以写成不同的文字形式。如对某人说的一段话,可以记成“昨天晚上,我弟弟来这儿聊了一会儿天。”也可以记成“昨夜弟来此一叙。”因为这两种形式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这说明,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而是记录意义的。即使用白话文记录,记录的也不是语言。因为看到记录下来的一段白话文你能知道说话人讲的是哪种方言吗?

    为什么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期,说一套,写一套,语言和文字分家呢?因为文字的本质是以“形”示“义”,文言文可以示“义”,加上中国古代重视学习古典诗文,所以文言文就在中国延续下来。这种现象不是一种反常的现象,正是文字本质的体现,正说明:文字不是代表语言,表现语言的。如果文字是代表语言或表现语言的,那中国这段“言”“文”分家的长期历史就不存在了。

  认为文字是代表或表现语言的,文字的本质是以“音”示“义”的看法源于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索绪尔就认为“文字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语言    

     索绪尔还说“后来写法终于变成了不符合于它所应该表现的东西”索绪尔这段自相矛盾的话说明,他已经看到了文字不表现语言的现象,但是他却没有透过现象抓住文字的本质,没有认识到文字不表现语言的现象是由文字以“形”示“义”的本质决定的。     

     认为文字的本质是字“音”,也就是说“能读出来”,必然就只把“语言”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提建立“语言学”,而不提建立“文字学”。认为“文字是代表语言,表现语言的”,必然就把文字当作是语言的“照片”,主张“通过文字来认识语言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也就是说,文字成了研究语言的材料。

     本人认为,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先后创造的两种功能不同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一个是以“音”示“义”的听觉符号系统,一个是以“形”示“义”的视觉符号系统,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构成这两种符号系统的单位和组合规则也是不同的。在学科研究上,我们不仅要建立“语言学”,而且要建立“文字学”。语言学应研究“语言”是怎样以“音”示“义”的,文字学应研究“文字”是怎样以“形”示“义”的。语言和文字都是表“义”的工具,二者的联系必然是非常密切的,因此还要研究语言和文字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研究语言学应该借助语音材料,研究文字学应该借助字形材料。不能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不能把对语言的研究当作是对文字的研究,也不能把对文字的研究当作是对语言的研究。在术语上也应有所改变,语言就是指口说的语言,文字就是指书写的文字。语言不包括文字,文字也不包括语言,书面的东西就是“文字”,不能叫“书面语”,“书面语”的提法是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的结果。       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有人在研究“中国文字学”,西方人很早也在研究“文字学”,西方人在研究西方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规律,实际上有些是属于文字学的,只不过他们是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了

    语言口耳相传,是“共时”的,是可以自然习得的。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可以世代相传的。文字既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文字的表“义”形式是丰富和厚重的,文字历史越悠久,表“义”的形式和内容就越丰富,既有现代文体,又有古代文体,现代文体中又含有古代文体的成分,文字是不能自然习得的,是需要学习的。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口语听说能力,一个是阅读写作能力,这是人掌握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的能力。语言的习得规律和文字的学习规律是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代替不了文字的学习理论,所以我们既要研究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又要研究文字是如何学习的,从而建立科学的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理论。

注释

《谈语言和汉字》吕叔湘1964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现代汉语词典》1994年版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寻根》2001年第四期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中国文字学》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