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估计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副字了,三五友人,在一条小溪旁,随地坐着,喝着自家酿的米酒,讨论者那些云里雾里的话题。酒,喝多了,话,说完了,于是,有人趁着酒意,提笔,运气,一个奇迹就此诞生。如果一千多年前中国有文学奖,我想它的作者要想拿下这个奖那是分分钟的事。
传奇是不可复制的,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王天才酒后激情所作,再无第二次。所以,他字被人们所知晓开始,就一直受到明星般的对待。李世民对它更是爱得不得了,据说最后将它带进了自己的墓里。 是的,这就是皇帝,作为世界上最有钱,最有势的种族,他们总是想把一切美好都刻上自己的烙印。但是,也有一批人,他们也甚是喜爱这个“传奇”,但他们的爱却别具一格。 他们就是孔门弟子,也就是文人。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中国一切都是新的,从政体到文化。人们对过去的一切都有一种习惯了的怀疑和探索精神。这篇“传奇”也未能免俗。 郭沫若和高二适,两个当时文化界的明星,针对这篇传奇的真伪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撕X”大战。首先行动的是郭沫若,建国后成功转型的文化名人,他从王家家族墓地中出土的一篇墓志谈起,洋洋洒洒上万字,全方位,多角度进行阐述,目的只有一个,证明姓王的那位并非是这篇“传奇巨作”的真正主人。 文人和农村里的文盲一样,也喜欢抬杠。这篇文章发表后,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也写了一篇文章,对郭的那篇文章进行了一条一条的驳斥,力图将原创作者的身份还给王羲之。
可惜当时没有自媒体,高大文人实在没办法,只能求助于更大的名人。环顾整个文化圈,能与郭大文人PK的只有一人,章士钊。章看了高的文章,觉得人家说得挺好的,于是极力进行推荐。 章把那篇文章寄给了这个国家当时最有名的人,并附上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在这位神秘人物的出声表示支持后,高的文章终于引起了文化界的地震,人们突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时间,这些平时埋头不语的文人们似乎都变成了“智者学派”。 其实,《兰亭序》的原创到底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文人们在这个争辩中的表现,与其说是争辩,不如说是灵魂有无的考验。 作者|江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