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中锋大法、逆锋大法--骨力作者: 骨的根源在于书法笔画的“力度”,即常说的“笔力”。对于笔力的有无,关键看“圆”与“涩”。 “圆”就是“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即“中锋行笔”,常用锥画沙比喻。 “涩”指线条行笔与纸面阻力产生的艺术效果,常用屋漏痕比喻。但“涩”本质上是对中锋行笔的更高要求,因为“涩”的效果需要将笔锋站直,人为制造逆势涩行,而不能将笔锋偃卧平拖过纸面,否则,力度全无,是为败笔。 那么,为什么中锋行笔能带来力度感呢?通常我们认为“立体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们用“锥画沙”来解释。当用锥尖在沙上划道,其沟痕必然是中间最深,两边及头尾渐浅,而中锋行笔使墨由笔尖落纸处向外围渗开,其情形一致,由此产生“立体感”的美。 但对于“立体感”的美,通常指三维空间中(空间中的长宽高三个维度),而笔画在书法作品的二维空间(纸面的长宽二个维度)是不可能表现出三维的视觉效果的,它在这里的立体美其实是因墨浓淡不同表现出来的层次感,在视觉上形成了浮雕的错觉,从而产生了“立体感”的美。 那么,这种“美”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其实,这种美应该来源于纸张平面中线条所产生的“对称美”。 当墨随笔着纸后,由中间向两边扩散,中锋处墨最重,也着纸最多,因而中间最深,两边依次减弱,中锋着纸处正好成为对称轴,中锋便成为对称轴的关键,甚至可以说“中锋便是骨”,于是“中锋为对称轴的骨”便起到骨的支撑作用,在字的结构中产生了“骨力”。 “侧、勒、弩、趟、策、掠、啄、磔、戈、虬”各种笔法,“提、按、顿、挫、转折、拽”等各种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调整笔锋,使中锋尽量保证在笔画中心,保证它“骨”的作用。 同时,中锋行笔所产生的对称美,又产生了另一个效果,即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不影响作品美的表达。因为无论欣赏者与作品距离如何,作品中的笔画始终是中间墨重,逐渐向两边淡化。只要能看清笔画,始终如此,使人觉得笔画有骨。于是字便有了骨架。相反,如果不是中锋行笔,距离越远,墨浓淡分布不均,偏向一侧的现象越明显,越看得清楚。由此产生不协调“倒”的感觉,字的骨架便“散”了。 常说的“逆锋起笔”其本质也是为了调整笔锋。(中锋大法、逆锋大法应是同一法则,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有“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之语)中锋行笔,二王系统虽然露锋入纸,但其入纸之后,要很快使中锋处于正中,来追求“骨力”。 那么,是不是说每一笔都要中锋行笔呢?答案是否定的,“侧笔取媚,钟王不传之秘”。有些笔画虽不是中锋行笔,但它能产生中锋所达不到的效果。中锋与侧锋之譬,犹如“剑与刀”,剑显俊秀,刀显霸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