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爱,请深爱

 lgzlawyer 2016-01-09

如果爱,请深爱

——一个基层法官的随想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如果爱 DJ程一 - 晚安心语

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松松

毕业那年,因为无知和单纯以及其他多种因素,放弃了留校以及其他留沪工作的机会,回家进了一个自己并不太喜欢的单位,该单位离家远,每天要早起挤公交、倒公交。

后来,由于公交路上时间实在太长,人实在太多,就买了个小电驴爬过去。当时正值城市建设,大规模拆迁,去单位的一段路坑坑洼洼,方圆几里没有人烟,下雨下雪后,电驴开过去左摇右晃,烂泥飞溅,冷不丁轮胎被扎一下,车子就立马纹丝不动,只能下车推行,那时候才能真切体会什么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没办法只能一个人推着沉重的车身走上两里地补胎,这种频率,因为第一代小电驴质量的问题,出现过很多次。

此外,小电驴还有一个麻烦,即冬天骑行,绝对不是幸福的体验,虽然电驴速度不快,但依然可以产生冷风刺骨的效果,再厚的手套,都无法抵挡寒意,往往到单位后手钻心疼。

还有一次回家路上,下起罕见的暴风雪,好不容易骑到家,我倒没啥感觉,我妈吓个半死。同时,颠簸的电驴和同样颠簸的路面,还能产生神奇的效果,我所带的饭菜,只要有汤水,到单位基本上都成为干货,而且保证面目全非,饭和菜用奇异的造型,让人产生别样的视觉感,这样的用餐,现在想想是很醉人的。

上述困难倒也还好,毕竟我等是皮糙肉厚之女汉纸,让人难受和郁闷一直想逃的是工作的性质和氛围,同一批进单位的一共有9人,除我之外,其余8人均是中专毕业,我并不是歧视中专生,事实上他们都是善良之人,但人跟人,也需要气场的契合,那样的环境才会比较舒适。

新人培训,我很努力地想融入集体,无奈话不投机半句多,总像生活在平行的两个世界,以至于后来有个同进的人实在看不下去,某天吃饭禁不住好言相劝:“你何必呢?从一个高度跌到这么低的地方。”

培训结束,分配到基层柜台,高大上的称呼是银行职员,但其实就是钞票搬运工,每天的事情就是坐在柜台,重复收进或取出一叠一叠或多或少的钞票,空的时间,一张一张整理抹平破烂残币,心理阴影或多或少还是有的,那会儿我每天大概要多洗五六次手。大部分的时候,不是讨论金融会计等专业知识,而是听其他柜台的人妻们谈论自己的老公孩子,有时候无聊到甚至连自己老公胸口有个痣,直径多少,形状几何都可以成为热门话题,一聊一个下午。

至于工资待遇,我所在的单位那些年工资并不高,至今记得我每月的工资是583.24元。我在这个单位待了9个月,住房公积金一共是3002元,至今因为麻烦没有转和取。

那段日子,除了要准备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没有空闲时间的因素,还因为签了五年的“卖身契”,按照合同,如果提前离职,要给单位5000元违约金,于是9个月中没有逛过一次街,买过一件衣服,虽然父母可以出这个违约金,但是一直认为都已经工作了,自己的事情应当自己搞定,硬生生在辞职时攒了5000多。后来单位领导念及我进的单位还不错,可能也早知留不住,说5000元违约金就算了,没有要出,回头我立马给自己和老妹买了最新款的手机,我老妹至今怀念那段幸福时光,这是后话。

那段时间,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离开,要么回上海做律师,要么在家乡考进法院,我至今还没有经历过这么强烈的念头,默默跟自己较着劲,每天晚上9点多准时上床,早晨4点起床啃书,工作时间、休息时间,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做题。




毕业第二年,我以笔试总分第一,面试第二的成绩考进了现在的单位,而且那年的申论,我考了全市第一。接下来几个月后,通过了司法考试。虽然由于太拼满脸爆豆很久,但是总算脱离了原来的工作环境。

记得刚到我现在法院的时候,我脑海中时常出现的是“如鱼得水”这个词,我感觉自己就如一个缺水缺氧很久的鱼,终于来到了大河,无比自在和畅快。

我所在法院当时离家也不近,上班还需要倒公交。有人关心我是不是上下班太不方便,我头摇的像拨浪鼓,经历过骑小电驴经历,只要倒一班公交就能乘上班车,这日子已是很好,况且我很多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上下班在途时间远远超过我,没啥好纠结的。

这几年在金融大热,银行业工资节节攀升的时候,也有人问我后悔不,如果坚持到现在,年薪20多万不成问题。可是即使给我20多万,我可能也不会选择回到原来的单位。物质之外,精神的满足也不可忽视,更何况,有些时候,精神的满足更为重要。

当然,对于毕业第一年的工作经历,虽然当时诸多怨念,但没出两年我就慢慢释怀了,甚至很感谢那段时间,感谢那段艰难的经历,感谢枯燥的工作,让我能够心无杂念地做一件事情,置于死地而后生,有了比较,才会更珍惜。

反观现在的法院工作,虽然也是非常累,在综合部门的时候,非常多的事情要处理,组织人事、考核、工青妇、党建、培训以及文字材料,往往一天从早坐到晚还不够,一年365天可以至少加班200多天,有的时候半天时间可以接到十几个指令,有的时候材料要得急要求又高,憋到凌晨两点多还是没有头绪,撞墙的心都有。

到业务庭做法官,仅仅离婚案件,就出现过原告说判不离他要杀人,被告说判离她要自杀的情况,每次谈话,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折磨,更何况每天面对那么多的谩骂、积怨、仇恨、不解,甚至威胁。

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法学院学习时在老师教导下憧憬的法官的荣耀,想起200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做交流生,法学院上届年级第一的本港学生谈及今后要做大律师争取最终能做法官时双眼放出的光芒,想起表妹单位白发苍苍的美籍华裔律师听到我是法官脱口而出“法官大人”时的恭敬,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法治理念深入基层的缓慢艰难,都让我夜不能眠。



法院这两年工资待遇地位性价比日渐低落,很多人选择在司改来临时逃离,我非常理解,同时也觉得人才的流出,从长远来看未必是坏事,一方面有交流才有更多理解,体制内的人出去后,也能让更多的人理解法院的工作,另一方面,法院的人才也会带来鲶鱼效应,可能若干年后,我们法律共同体的设想就不再是梦。但之于我,如果要问是否也准备离开,我的回答还是否定的。

因为我之前的工作经历和法院十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最困难的时候,恰恰可能是自己要跨上一个新台阶的瓶颈口,走过了,人生会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加以时日,才可能有一览众山小的酣畅。于个人而言,虽然综合部门和法庭的生活都曾非常艰难,但也无形中锻炼出统筹兼顾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我现在遇到很多突发情况都逐渐能应付自如,慢慢修炼出沉稳和平静的心态,工作生活会更加愉悦。加上我现在的法院在我进入的第一天就一直待我不薄,我的成长和日渐成熟,都是在这个大集体中完成的,我至今仍然感觉到这个集体的温暖和积极向上,不舍离开。

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基层法庭虽然非常累,但是我也观察到,如果我们的法官能够做到公道正派,能够用群众理解的语言析法明理,哪怕最终案件处理的结果不能达到当事人的预期,大多数的当事人,对于法官还是会非常尊重,这种尊重,是我们坚守的最大动力。同时,中国的司法改革,如果仅仅是截取其中一个片段单独来看,是不太近人意,可是放在历史的维度上,成就已是很大,我突然深切体会到这一点是一次听到一位中院副院长讲他们83年严打的经历,那时的做法放到现在,我们这些年轻的法学院毕业生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羡慕的发达国家的法治体系,那也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积累和努力,在不断的冲突和博弈中,逐步成熟和稳定起来的,反观中国的法治之路,真正起步,不过是短短的30多年,两厢比较,才会看到不易和希望,才会理解这个过程需要的付出和一定会有的漫长。

在自己有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所有高大上的理由,都会因为孩子的降生,日渐接上地气,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也许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是可以选择逃离到更为“民主”和“自由”的国度,可是我们的根还在这,而且,谁能保证别人的地方就一定更好。我们也可以抱怨,但抱怨是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的,如果我们每个人不努力承担我们的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会更好,我们的下一代,如何会有福祉?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