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石涛大师的“一画”之三

 百了无恨 2016-01-10

文蔚博士:《读画千遍不厌倦——感悟石涛大师的“一画”》之三

笔墨、蒙养与生活

文/文蔚

《笔墨章》主谈笔墨。笔墨问题,作为中国画史绘画理论的论题,在石涛之前早有人论及。董其昌《画旨》谈何为无墨无笔;唐岱《绘事发微》则从绘画技法层面谈有笔无墨和有墨无笔。石涛则在此论题上“接着讲”而非“照着讲”。此章中,石涛以蒙养与生活作为笔精墨妙的前提条件(“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同时也作为有无笔墨的评判标准(“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蒙养”“生活”二词究竟何意,学人亦多歧见。朱良志先生谓石涛“蒙养”思想主要受张载影响,而“生活”思想则源出与程朱理学,此论较有说服力。

值得说明的是,石涛才情横溢,所具多诗意情怀,《石涛画语录》即使完稿于其晚年思想成熟之时,该文本自身的文学性叙述依然很重,其文中逻辑严谨、有条不紊、名正言顺、循名责实的理性论述比例较少。这也是其画语让人觉得“玄妙难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古典诠释学观点看,“追溯原意”几无可能,然借多学科视角及知识,尽量做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诠释,还是各有价值的。

文蔚博士:《读画千遍不厌倦——感悟石涛大师的“一画”》之三

《运腕章》主张以运腕之法,来打破绘谱画训提供给画家的程式化图式与笔墨陈规。一个画家,既要有远见卓识,也要能切问而近思,这样才能克服方隅之识。石涛认为当绘画的运腕训练达到精熟程度,即可化解以下四种绘画过程中的问题:形势固化、画法老套、修养不足、山林表现缺乏实感。

此章可谓石涛在运腕技巧上的经验之谈,他以虚实、正仄、疾迟、变化、神奇等词来形容运腕熟练所能达到的绘画效果。对运腕的强调,实际上也是一种“尊受”,因手腕之灵动熟练,画家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他的艺术感受,呈现他的艺术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