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悟懂劲阶及神明

 水晶宫114 2016-01-10

体悟懂劲 阶及神明

——谈太极拳技击功夫层次及其训练阶段

文/李万斌李文晶

    太极拳的技击是一门科学,有他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并不高深莫测,可以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

    一、太极拳技击功夫层次

    太极拳功夫计分十层。一至三层功夫是下乘,也就是入门功夫,有三层功夫可谓入门,不具三层功夫不能入门。四至六层功夫是中乘功夫,通常可以说是已登堂入室。七层功夫是中乘功夫与上乘功夫之过渡阶段,也是习太极拳的关键一步,常谓之炉火纯青阶段,也是中乘功夫的最后阶段。八至十层功夫为登峰造极上乘功夫,八层者登峰而未造极。凡太极功夫具十层而造极者必是出类拔萃之代表人物,屈指可数,古今不多,非数十年纯功不能达此境地。

    太极拳训练是化僵为柔,积柔成刚。一至三层功夫是化僵硬劲阶段,是进行“不受制于人”的训练。“不受制于人”即“舍己从人”,“人刚我柔”,“随人而动”,这是入门功夫,它是在拳架已初步练到使形体比较轻柔、圆活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训练,要求和人推手时处处不和对方发生顶撞或脱离的现象,自己根据对方接触点上力量的大小、方向、速率的虚实变换而变换,使对方的力始终不要落到我的身体重心上。

    四至六层功夫开始逐渐“控制人”。所谓“控制人”就是指和对方推手时,在不受力的基础上,时时处处用心通过双方的接触点,寻找对方的重心点,控制对方的重心变化。它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意念处处在对方之先,他一动我就找到他的重心,通过接触点能始终将对方的力源或重心支撑腿的脚根控制住。

    这一时期的拳架练习已具备了轻灵、圆满、均匀的浑圆感,形体转动更为灵活、敏捷,意念想怎么控制对方形体就自然能做得出来,并且协调而自如。

    至四层功夫以上,则是拳经上所谓“是时功夫一日,技进一日”阶段,也是“功夫无息法自修”的开始。是时“入门引路需口授”阶段已基本结束,即使不推手,个人单练仍能增加技击功夫。当然,此时不脱离名师、高手的指点和不丢掉推手竞技实践则更好。

    六层功夫是“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阶段,是时太极拳已登堂入室,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开始步入随心所欲阶段。“豁然贯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朝一日确实能豁然贯通,一通百通,不禁自思“原来如此”。

    七层功夫是太极拳技击功夫修炼的关键阶段,也是由中乘功夫进入上乘功夫的过渡阶段,此时也就是常语所谓炉火纯青、随心所欲阶段。是时,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调,并通过松紧转换,培养了整体的弹劲,浑身都是手,无处不弹发,搭上就放,接触就发。同时,自己的拳架已练到周身一家,形体完全具备了极好的整体劲力。此时,意有所思,形有所动,为从推手步入散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达到“出手就有”、“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若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基本已达到使“犯者应手即仆”的境界。此时内劲非常充足,全身形成的体系比较巩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高,身体每一块肌肉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体现出一种混元整体爆发力,所发出的劲极速极猛、一触即发,与对手练习时,双方两手一接触对方立即跌出。

    在推手技击上,一至三层是外圈化,四至五层是内圈化,六层功夫是贴身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而转化发出。至七层功夫时即是无圈打法,即不仅具有一般打法,而且可以将对方劲引向自身不化而发。此时在推手中,立不摆架,打不露形,沾着即打,一点之处有化有发,可柔可刚,可化可发,说柔即柔,说刚即刚,使人莫测。

    八至十层功夫是谓上乘功夫。是时太极拳已入化境,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拳法已登峰造极。机体的反应,由有意识变为高级的无意识,即“下意识”,只要与敌稍接触即能使敌飞出,已形成自然的本能反应,即使是突然刺激也不会破坏这种协调关系。有的太极拳名家甚至能达到一般人几乎认为不可能的神乎其神的境地,如相传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等人均能停麻雀于手掌而雀不能飞出,即是达到出神入化境地。此时,拳术上甚至不练外形,而只炼气养神炼意,讲求悟“道”。

    二、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也叫明劲阶段,是以外形引内气的阶段。所谓明劲,就是形于外、可以看得到的一种劲。这是一种外形上不断出现的刚劲(即发劲),还达不到外柔内刚、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还存在着丢顶、断劲的现象。在这一阶段训练中,着重一个“松”字。拳经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只要遵循在放松的前提下去训练,不论发劲与否,都能走上正规的道路。

    这一阶段的训练,在“松”的宗旨下必须做到立身中正、虚领项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活胯屈膝、圆转自如、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要了解人体“三节”的内涵,必须知道每节的要求,在训练中要逐步做到根节起、中节催、梢节发。拳论说:“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这指的就是明“三节”的重要意义。

    在第一阶段可练习猛打、猛摔、猛起、猛落的动作。在放松的前提下如此练习,能更快地摧僵化柔、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的扩张和畅通,增强体质,以适应技击训练。同时,还可以使身肢和肌肉放长,锻炼其弹性,对引动内气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第一阶段练拳时,还会经常出现一些僵劲、断劲、丢劲、项劲,不能一气贯通,发劲不是起于脚根、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手臂局部用力较多,多是僵硬而没有弹性的间断劲,也称之为“外刚内空”。

    完成了这一阶段的训练,套路熟、动作灵、要领准,与人推手时已经有了一些抵抗能力,但不论进攻或走化都是刚多柔少,手法上还分不清掤捋挤按,步法上还分不清虚实。

    在第二阶段训练时,就要尽力减少那些猛打、猛摔等断劲动作(单势练习或发劲练习除外),练架子时速度应适当放慢,身架放低,周身放松,缓缓运行,完全用意识指挥气和形的运转,促使内气如九曲珠贯注全身、无所不到,并由内通过骨达于肌肤毫毛。从外观上看,架子练得轻松柔软,活泼大方,而内含坚刚,积柔成刚,主在用意,采用贯劲之法寻求内劲,练成浑厚之劲,再从浑厚劲练出轻灵来。用功日久,手臂自然会产生沉重的感觉,沉重中带有轻灵,轻灵中带有沉重,轻灵而不流于飘浮,沉重而不犯僵滞,内劲像水银那样既沉重又流动灵活,随意可转移到某一点。这就达到了拳论所说“运劲须无微不到”、“劲似松非松,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境界。

    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除了要克服身、手及内外产生的僵劲和拙力,使身手、内外协调一致,周身相随,节节贯通外,还要掌握六合(内三合、外三合)的道理,逐步达到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的境界。

    这一阶段要能在激烈的互搏中熟悉入门劲道的角度、虚实、刚柔,摸索和掌握发劲的路线、惯性和火候以及步法的进退和身法的变换,达到“发落点对即成功”。此阶段在不受外界干扰独自练习太极拳时,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建立起固定的、协调的联系,而在对抗性的推手或技击中这种协调关系则显得不够稳固牢靠。遇到一般比较缓慢的进攻时,尚能做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击虚,运化自如,然而一遇劲敌,对方力量大、速度快,自身的这种协调关系就会被打乱,便会感到自己劲不足,摇摇晃晃难以立稳。此时即使能将对方发出去,也因自己内气不够充足、内劲不整,动作较为生硬、勉强,或拖泥带水。有甚者有可能破坏自己不偏不倚、八面支撑的身法,不能完全顺应外界条件的变化。但到了这个阶段的中期以后,克服了这些弊端,内气、劲力充足,意、气、身、手、步的变化比较灵活,周身各部位攻防机敏,进可攻退可防,隐于内而不显于外,意在人先,动作小,落点准,威力大,化劲容易,发劲利落,与人交手时稍动便可将对方发出去。

    第三阶段是训练灵动。套路练习时,要求做到缓慢柔和、平稳舒展、连绵贯穿、呼吸自然。所谓缓慢柔和,就是至柔至刚相结合。此时无圈无迹,圈已归于五脏百骸、肌肤毫毛之内,练习慢而发射快,静如泰山,动如江河闪电。所谓平稳舒展,就是运动时姿势大方,美观自然。所谓连绵贯穿,就是运动中螺旋劲力连绵不断,在意不在劲,劲断意不断。所谓呼吸自然,就是一趟拳练下来,面不改色,气不发喘,谈笑自如,完全用的是先天自然之气,犹如长江之水涛涛不绝,蕴力无量,虽视之平平,然触之惊人。

    练拳到第三阶段,已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达到化境。此时练起拳来重似千钧,轻如羽毛,常人看来犹如“神行”。在技击上,身体各部反应高度灵敏,周身无处不是手,与人交手时全是自然反应。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极为协调,即使在技击时遭受突然撞击,也不会使这种协调关系受到损害。一举一动,皆能保持中正安舒、支撑八面,镇定自若,随心所欲。到此,太极大功告成。

 

 

 

《少林与太极》2010.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