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俗语的来源

 殘荷聽雨 2016-01-10

《红楼梦》是植根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优秀作品。它所引用的俗语,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并记录在各种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中。据粗略统计,在庚辰本前八十回三百零七条俗语中,能在《红楼梦》以前的著作中找到的,就有一百二十条,约占三分之一强,当然,如果再深入查找的话,还会找到更多。在这一百二十条俗语中:1.见于元明及清初小说戏曲的,有近七十条。其中见于元曲的有近三十条;见于《金瓶梅》的,有四十六条;见于《水浒传》的有十四条;见于《西游记》的有八条;见于“三言二拍”的有五十八条。2.见于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的有四十多条。3.在《红楼梦》前的各种著作中查不到出处,估计可能是曹雪芹直接采撷于当时的民间口语的,约有四十多条。4.还有各别的几条,经脂批点出及曹雪芹在书中透露,是曹雪芹自己创造的。底下从三个方面扼要谈谈《红楼梦》俗语的来源:


1.元明及清初小说戏曲


元明及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其中保留的大量的民间俗语,是《红楼梦》里俗语的重要来源。在这些小说戏曲中,需要单独提一提的是《西厢记》和《金瓶梅》。《西厢记》对曹雪芹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且不论它的主题对《红楼梦》的影响,就从情节上来看,《红楼梦》中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再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孟光接了梁鸿案”,“斜签着坐的”,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于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


“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


“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词序上虽小有变动,但整句俗语完全相同。曹雪芹几乎是原封不动的把这句俗语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又如:六十三回,邢岫烟对贾宝玉说:“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这是《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中惠明的唱词。王实甫未必是把它当作俗语看待的。而曹雪芹在引用时,在前面加了冠词,明确点明这是一条俗语,这说明曹雪芹是创造性的继承了《西厢记》的某些语言成分。再如:四十六回邢夫人说:“人去不中留”,这句俗语来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常言道:女大不中留”。三十五回黛玉自叹:“佳人命薄”,这句俗语来自《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佳人自来多命薄”。这些曹雪芹在引用时都略作了些改动。


《金瓶梅》也是对《红楼梦》很有影响的一本书。它的以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对《红楼梦》的影响,已是众所公认的。


在语言上,《红楼梦》也吸收了《金瓶梅》的许多健康生动的俗语。据粗略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有四十六条可在《金瓶梅》中找到。


《金瓶梅》第八十回,西门庆死后,李桂卿对李娇儿说:“俺妈说,人已是死了,你我院中人,守不的这样贞节,自由千里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红楼梦》二十六回,丫头红玉对小丫头佳蕙说:“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两相比较,《金瓶梅》说到了“守”(守不的这样贞节),《红楼梦》引用时也说到了“守”(谁守谁一辈子呢?)两者的联系显而易见。


《金瓶梅》二十六回,来旺骂西门庆一段,一连引用了三句俗语:“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常言道:一不做,二不休,到跟前,再说话”,“破着一命剐,便把皇帝打”,这三句俗语,都为《红楼梦》所吸收。《金瓶梅》四十一回,春梅自称:“俺们一个一个只像烧糊了卷子一般”,《红楼梦》四十六回,王熙凤也自称:“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再如,《红楼梦》中多次引用的“吃不了兜着走”、“乌眼鸡”都是《金瓶梅》里的俗语。此外,“情人眼里出西施”(七十八回)见于《金瓶梅》三十七回,“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六十八回)见《金瓶梅》八十六回,“雀儿拣着旺处飞”(六十五回)见《金瓶梅》三十五回等等。


《红楼梦》的俗语见于《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的也不少。如:


乐极悲生,否极泰来(十三回)见于《水浒》二十六回。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二十六回)见于《水浒》一百一回。

随乡入乡(四十一回)见于《西游记》三十回。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六回)见于《三国演义》一百三回。

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六十八回)见于《儒林外史》十四回(原作“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


《红楼梦》的俗语,也有许多见于元人戏曲的,除上面提到的《西厢记》外,再略举几例:


癞狗扶不上墙(六十八回)见元人堂老剧。

一龙九种,种种各别(九回)见元人金印记剧。

没咀的葫芦(七十八回)见元人蝴蝶梦剧。

侯门深似海(六回)见元人吕洞宾度铁拐李剧。

成则王侯败则贼(二回)见元人大报仇剧。


《红楼梦》的俗语,见于“三言二拍”及其它话本小说的也不少。如:


一动不如一静(五十七回)见《警世通言》二十二卷。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二十回)见《醒世恒言》三卷,原作:吊桶已自落在他井里,挣不起了。

盛筵必散(十三回)见《古今小说》第一卷,原作: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


值得一提的是:《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一文,不但主人公秦重的名字(情种的谐音)与《红楼梦》中秦钟的名字相似,以及秦重对妇女爱护尊重的思想与贾宝玉有相同之处,而且,《红楼梦》有八条俗语见于这篇文章。由此可见这些短篇对《红楼梦》的影响。


见于“二拍”及其他话本的有:


新婚不如远别(二十一回)见《拍案惊奇》二十九。

贪多嚼不烂(六十九回)见《二刻拍案惊奇》五。

妻贤夫祸少(六十八回)见《清平山堂话本·快咀李翟莲》。


此外,像“知人知面不知心”(十一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十一回),“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六十七回),“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十六回),“将军不下马,更自奔前程”(六十六回),“怒从心上起”(十回),“闻名不如见面”(六十三回),这一些俗语,都是元明清小说戏曲常用的。


以上情况反映了这么一个事实:《红楼梦》与元明清小说戏曲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


2.历史典籍、古人诗词


《红楼梦》中的俗语,有的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这些俗语都是经过时间的刷洗而保留下来的俗语中的精华。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与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之间的源远流长的关系。


远水救不得近渴(十五回)见《韩非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六十五回)见老子《道德经》。

“大丈夫相时而动”脱胎于左传,见《左传》隐公十一年;“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食谷者生”(四十五回)这句俗语出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酒令大如军令”(四十回)出于《史记》朱虚侯列传里刘章以军法行酒而斩诸吕的故事。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二回)出于三国曹冏《六代论》。

“侯门深似海”(六回)出于唐代诗人崔郊的诗“侯门一人深似海,从此肖郎是路人。”

“随乡入乡”由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且复随乡便入乡”演变而来。

“佳人命薄”由宋代诗人苏东坡的诗“自古佳人多薄命”演变而来。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俗语来源于陆游老学庵笔记里的一个故事。

“治一经,损一经”这是古代中医的术语。


这一类俗语比较典雅,文言的成分较重。


3.民间俗语


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一些是曹雪芹直接从口语中采撷的。如五十回“鸦没雀静”下有脂批云:“这四个字俗语中常闻,但不能落纸笔耳。便欲写时,究竟不知系何四字。今如此写来真是不可移易。”又五十三回“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下有脂批云:“新鲜趣语”。可见,曹雪芹把一些“俗语常闻”但从未有人落于纸笔的新鲜趣语,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已不能准确无误的指出《红楼梦》的俗语,哪些是取之于当时的口语的,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不见于任何前人著述的俗语,这些俗语很可能是曹雪芹采自于当时的口语。


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六回)

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七回)

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

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

谁蒸下馒头等着你,怕冷了不成(二十六回)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三十回)

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四十六回)

九国贩骆驼的(四十六回)

当着矮人别说短话(四十六回)

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五十三回)

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六十一回)

猫儿食,闻见了香就好(六十二回)

隔锅饭儿香(六十二回)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六十五回)

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六十五回)

各家门,另家户(七十一回)

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七十五回)

说一个葫芦就是一个瓢(七十五回)


等等,等等。由此可见,流传于口头的民问俗语在《红楼梦》的俗语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一类俗语大都比较通俗,新鲜有趣,接近于口语。


4.自己创造


《红楼梦》中的有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中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讲笑语,制灯谜,编顺口溜,都很擅长。我们从《红楼梦》的好了歌中,就可以体会到打油诗的味道。《红楼梦》十七回“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调今”句下有脂批云:“未闻古人说此两句,却又似有者。”可见有些俗语是雪芹自己的创造。《红楼梦》第四回护官符上的四句谚俗口碑,实际上就是曹雪芹自己编的顺口溜。第十六回赵嬷嬷就说:“如今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庚辰本此处漏“龙王”两字)来请金陵王。”这就明确承认这是一个口号儿,也即顺口溜一类的东西。有趣的是,这一些俗语,也不是毫无所本的。据《通俗编》记载,当时浙中一带有“海龙君岂少室”的谚语。曹雪芹很可能就是根据这些民间流传的“时谚”加工润色,创造出“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样的谚语。杜牧《阿房宫赋》有“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里,隔离天日”之句,可能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之所出。《西厢记》三本一折“休为这翠帏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一句,可能是“白玉为堂金作马”之所本。再如,《红楼梦》二十九回“两假相逢,终有一真”是仿照“两虎相斗,终有一伤”之类的俗语创造的。七十四回“有其主必有其仆”可能也是根据“有是父必有是子”一类的俗语创造的。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来自元明清的小说戏曲,相当一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数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创造的。由此我们可以解释《红楼梦》中的俗语,为什么有的比较典雅工整,文言成分重,有的则浅近通俗,口语成分重,这是因为来源不同。来源于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的,其字数较工整,讲求对仗,保留文言成分多。而来源于民问时谚的,形式则不那么工整,口语成分多,内容也较活泼有趣。


(选自吴竞存编《<红楼梦>的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