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良渚文化

 露珠映阳 2016-01-11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良渚文化


玉璧

良渚文化

直径22、孔径4.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碧色,玉料斑驳,有褐色沁斑。玉璧扁平,表面光素无纹,但有多道弧形切割痕。璧两面均以浅细阴刻线刻有图案符号,因日久线条模糊,已无法辨别。目前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刻有符号者已发现多件,但其意义不详。



神人面玉琮

良渚文化

4.7、宽7.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深褐色沁斑。外方内圆,短射,上口径略大于下口径,上下两节饰两组简化兽面纹。该纹样的玉琮在良渚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多处出土,因此定为良渚文化玉器。



神人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

15.7、上宽7、下宽6.6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深绿色,交杂深浅不一的褐色。琮作方筒体,上大下小,射口为圆角之方形,孔壁平顺,为典型良渚文化晚期琮的形式。纹饰均为神人面纹,以同心双圈表现眼睛,外圈左右加琢短线是为眼角,代表冠饰的长横带上,碾有数道平行线纹。附清高宗时配制之木座,座底刻填金 字。



神人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

31、大端边径7.5×7.5、小端边径6.5×6.4、射

1.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玉料斑驳,后沁为黑褐色和暗红色。通体雕十二节简化的神人面纹,每节均以角为中心,刻饰简化的神人纹,冠、嘴均简化,但大多眼纹已模糊不清。玉琮两端对钻孔,呈明显的喇叭口状,管钻穿孔。在大端射口中间部分,雕琢一符号。这种刻有符号的良渚文化玉器,主要发现于玉璧与玉琮上,但数量并不多,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也有人认为与原始宗教有某种联系。



神人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

34.8、宽6.4、上口径6.5、下口径5.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已受沁并盘玩为深褐色。器形呈方柱形,上端稍大,下端略小。内孔两面对钻。琮分十五节,每节四角均刻简化的人面纹。这种高节玉琮一般出现在良渚文化晚期,但如此高达十五节者十分少见。



神人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

38.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绿,并夹有褐、白绺斑。通体平滑光亮。形状呈外方内圆高柱体,上宽下窄,上射口略外撇。两端对钻孔,略偏,并留有台痕,孔径仅0.8厘米。器身共有15节,每节两凸一凹,与相邻的面组成一人面,每个平面都琢有圈形眼。直槽最上方有纤细如毫发的单阴线刻出的鸟纹。小鸟体态丰满,侧身平视,立于高柱形器上,栩栩如生。柱下连着四个圆珠及一盾形纹饰。整器线条刚劲流畅,琢制规整。





神人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

49.2、上宽6.4、下宽5.6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间有褐色沁斑。长方柱形,中心为对穿大圆孔,上下两端为圆形射口,上宽下窄。器身共有19节,以较粗横刻弦纹相隔。每节以四角为中轴线,雕刻一组纹饰,每组纹饰的上端用两道平等凸横棱表示羽冠,两侧刻有对称圆圈形为目,眼下方以转角凸方块表示鼻或口,构成一简化戴冠人面神像,全器共有76个神像。玉琮上端射部正中有 纹,细如毫发,玉琮底部孔壁刻有斜三角纹饰。



兽面纹琮形玉管

良渚文化

4.15、边长1.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受沁呈红褐色。长方柱形,外方内圆,中有对钻孔,孔两端略敞,如琮形。管面饰神人兽面纹,每组神人兽面纹均为单圈眼,饰眼角,下方短凸横棱为嘴。上方二条凸棱环绕器身一周,以示每组兽面纹的额、冠。凸棱上有纤细的阴刻线,局部已磨损。



兽面鸟纹玉璜

良渚文化

20.8、宽8.3、高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黄褐色,局部有经火变黑的痕迹。器体呈半圆形,扁平,上端有两小孔。玉璜正反两面雕满连续回旋纹锦地。正面正中浮雕兽面纹,兽面大眼圈,方鼻,大嘴微张,嘴内出几何状獠牙。璜两端各有一鸟纹,侧身状,眼与鼻较夸张并稍几何化。兽面和鸟纹上均饰有回旋纹。此玉璜同附有一块同形楠木板,上刻有乾隆皇帝七言诗,从诗中可知,其最晚于清乾隆年间出土并进入清宫。

玉璜

良渚文化

4.2、宽 8.5、厚 0.6 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受沁呈黄褐色。器呈半圆形,下端弧圆,边缘略薄,上端平齐。上端左右各有一对钻孔。通体光素,制作规整,为早期出土的史前古玉。



兽面纹三叉形玉器

良渚文化

4、宽6.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灰褐色,有暗绿色斑点。器物上端锯切出三竖叉,下端圆弧,呈字形。左右两叉略高,上端齐平,中间一叉较短,有一纵向贯通孔。双面雕,均为兽面纹。一面采用浅浮雕手法,多圈眼、椭圆形眼睑、桥形额和宽扁鼻;另一面用阴刻线完成刻画。为早年出土的良渚文化器物。



玉梳背

良渚文化

3.4、上宽5.6、下宽3.3、厚0.3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受沁呈黄褐色。通体光素,扁平,呈倒梯形。上端中部下凹一段,其下中钻一圆孔。下端琢出扁榫,榫上对钻三个等距的小孔。从已出土相似器物情况来看,其应与木件配套使用。



玉镯

良渚文化

直径6.3、厚1.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受沁呈红褐色。器上还夹杂有黑色、褐色沁斑。环缘有凹洼。器呈不规则圆形,环体截面呈长方形。器体厚薄不一显示为切割不均所致。通体光素,为早年出土器物。



玉镯

良渚文化

直径6.8、厚1.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受沁呈红褐色。呈不规则圆形,束腰,通体无纹,打磨光滑,切割面线条坚挺。为早年出土器物。



玉锥形器

良渚文化

20.9、宽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褐色沁。横截面呈方柱形,素面无纹。一端有榫,另一端渐收尖。方体打磨略呈弧面,四棱坚挺。



玉锥形器 3件)

良渚文化

69.2、直径0.670.9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皆有不同程度受沁现象,玉色各异,素面无纹。器身均作长圆锥形。尾端尖钝,项端有一凸榫,榫部对钻一圆孔。


本文资料来自本会内部资料 纠错、投稿、入会

联系编辑 微信号:mjj-610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2014年12月成立于北京: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的,由全国著名的文博考古单位、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玉文化研究者、玉文化研究组织、玉雕艺术机构、玉器收藏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国家一类社会团体。

本团体的宗旨是团结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收藏家、鉴赏家、雕刻家和相关大专院校、玉文化研究机构、玉雕艺术机构,开展玉文化研究的相关工作,为提高玉文化研究水平,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是:进行玉文化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开展玉文化创作及评比表彰,促进玉文化事业的发展;普及、推广玉文化知识,开展玉文化服务和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交流合作、法律咨询等服务;做好玉文化宣传、出版、档案和专业网站的建设;承接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