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道坎。 据研究表明,冬季人体的平均收缩压比夏季高12毫米汞柱,平均舒张压比夏季高6毫米汞柱,且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1.3毫米汞柱,舒张压上升0.6毫米汞柱。 同时,冬季的血压波动也明显大于夏季,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出现卒中等心脑血管急症的死亡率最高。 有关专家提醒,在这种气候寒冷的隆冬季节,如果患者又处于疲劳、紧张、激动的状态,就会使血压更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尤应注意加强保健。 高血压是我国第一大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见且确切有效的治疗方式。入冬以来,不少高血压患者反映,原本管用的降压药突然“失效”了。 对此,专家解释,无论是新的高血压患者还是长期的“老病号”,都必须了解服用降压药的相关原则。药物“失效”大多是由于天气变冷时,身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管痉挛收缩更明显,导致血压升高、波动明显。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监控病情是很有好处的。 部分利尿剂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血脂和血糖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低血钾。 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甘油三酯升高、血糖异常、心率减慢,并诱发支气管痉挛。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引起咳嗽、白细胞减少、味觉障碍、高血钾。 钙拮抗剂可能引发面部潮红、头痛、踝部水肿等。 此外,还有部分药物可引起性功能障碍。 服药:宜在好时辰药物的作用时间有长有短,长效的每天吃一次即可,短效的每天服用好几次。 人的血压每天都在不停地波动,一般来说,白天血压较高,晚上血压较低。 因此,专家建议患者: 降压药一般白天服用,每天一次的药物在清晨醒后服用; 每天两次的药物一般在上午8时、下午4时服用; 每天三次的药物在早上7时、中午12时半、傍晚6时服用。 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具体的服药时间,患者必须经医生指导才能实施。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很长。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彻底根治高血压。 临床中,常有患者服药后血压恢复正常,于是以为自己痊愈便停药。 其实,降压实际是药物的结果,并非真正痊愈。停药后,此类患者血压往往会反弹得更高,甚至超过治疗前的水平,即出现所谓“反跳”现象。 如果血压“反跳”太高,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见好就收”的服药心理不可取。 专家指出,盲目停药的患者以中年人居多,由于他们自身尚未出现任何症状,多是经体检检查发现血压高,在用药后血压得到控制,便擅自停药。 其实,这只是患者药物敏感性良好的一种表现,是药物作用,与生活方式的改善无关,因此一旦停止药物血压,反而会出现反跳的现象。 只有当患者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时,血压得到控制,才可能与药物无关。 换药:宜“小”不宜“大”高血压患者在初期服药时,要从最小剂量开始。 服药一周后如果效果不佳,则可以考虑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据专家介绍,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同时服用两种降压药,是完全可以将血压下降到理想水平的。 如果血压正常维持1个月至2个月,可以逐渐减掉第二种药,直接用最小剂量的降压药来维持效果。若不等药物起效就急于换药,只会欲速则不达。 专家提醒患者,千万不要盲目追求药效而大量服用降压药,这对于后期治疗没有任何好处。 若经过4~6周或更长时间血压控制仍不满意,也不一定要换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加用第二种药物,通过药物的优势互补作用,从而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 若服用某种药物降压效果良好,更没有必要经常换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