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高速公路改线
高速公路改线 避开古人类遗址 赤水河是我国母亲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经过贵州仁怀、习水、赤水等县市后,最终于四川省的合江县汇入了长江。 “赤水河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河水含沙量较高,河水呈赤黄色而得名。”习水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也正是因为河水含沙量大,因此在河岸形成了很多冲积扇状的小沙丘平地,这就为古人类在沿河两岸生活,留下遗址形成了先天的条件。 “赤水河沿岸此前是贵州考古的薄弱地区之一,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才发现了这31处人类遗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二室副主任、黄金湾考古队队长张改课介绍,第一阶段是1940年至1980年,河岸陆续发现了磨制石器;第二阶段是零星墓葬的清理,其间发现了仁怀合马梅子坳、大渡口,习水土城崖墓,赤水复兴镇马鞍山崖墓,习水隆兴陶罐汉墓和仁怀卢缸嘴汉代遗址等。 “2009年,为配合仁赤高速公路建设,调查发现了赤水市板桥,习水县黄金湾、官仓坝等遗址后,赤水河流域的考古研究才迎来了第三阶段的大发展时期。”张改课介绍,2009年发现黄金湾遗址后,高速公路还为此进行了改线,避开了这处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至汉晋时期人类遗址。 从那个时候起,贵州考古研究所就开始着手对赤水河流域进行系统的调查工作,加上2015年为配合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建设,目前已经在赤水河沿岸发现史前至汉晋时期阶地遗址31处,其中多处遗址中发现汉代墓葬;而在石灰岩地区,还发现了多处洞穴遗址。 根据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贵州赤水河流古遗址的时代跨越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魏晋南北朝等不同的时期。从地理分布来看,除了茅台以上及主要支流尚未开展系统调查外,已在赤水河贵州段发现的遗址中,下游有2处,中游有17处,上游有12处。早年发现的墓葬基本可以确定与遗址存在一定的关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