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二姥爷想起严监生(图)

 圆角望 2016-01-11

  已经好几年没再读《儒林外史》,而能想起严监生,实在全是二姥爷的缘故。

  二姥爷是我姥爷的弟弟,在我们那个巴掌大的山村里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今年90岁了,是个老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从朝鲜回来后,已经是排长的他因为思念家乡,放弃了进城的机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村庄,踏踏实实做起农民来。

  他确实是一位好农民。从伺候庄稼、蔬菜到修剪、嫁接果树都很有一套。他爱干净、整洁,也许和行伍出身有关,把菜地里的每一垄都弄得像士兵站队列那么整齐划一,干活儿的细致和投入程度,让许多人自愧弗如,正像赞美孔老夫子那句话说的一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他干起活儿来总是不惜力气,更为可贵的是,他还热心公益事业,田间劳作之余,要么带着铁锹和镐去平整村庄里或上山的道路,要么就带着镰刀把路两旁的蒿草割掉,方便人们通行。在他来说,也许仅仅是一种合乎天性的热爱,却不可阻挡地给他带来了一种好名声,人们都称他为“老共产党员”,满满的都是尊敬。二姥爷的威望与日俱增,家族里甚至村庄里要是有闹家庭矛盾的,都要请他老人家出面调解。因此,虽然他行二,但即使是在我姥爷活着的时候,也不得不对这个二弟服气。

  他帮儿子建起养鸡场,支持孙子在城里买了楼,虽然没有偌大产业,小日子却也过得红红火火。家里富裕了,他却很节俭,自己很少买好吃的好穿的,但对别人却格外大方,不要说对孙男娣女,即使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从来眉头也不皱一下。

  他的热爱劳动、热心、和气、公正,也许是他长寿的原因。近年来虽然身体每况愈下,却仍然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儿,腿走不远了,那就坐下来用斧子剁剁柴,气力不行了,那就在做饭的时候帮着往灶膛里添点儿柴。然而“世上公平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他终于也病倒了,而且很严重,严重到足以夺命,已经有一个月没进食了,全靠输液维持着。

  爸爸打来电话,说明了二姥爷病情的严重性。每每家里有长辈临终的时候,都是爸爸打电话通知我回去,这次也不例外。跟单位领导请了假,就开车往回赶。在路上的时候,想起二姥爷对我们家的好处,想起他的宅心仁厚、乐善好施,忍不住落下泪来。

  到了家里,我看见他平躺在炕上,药瓶里的液体通过输液管被送到他已经有些僵硬的血管里。老人家缓缓睁开了眼,眼珠动了几下,算是打了招呼,手还能动,只是说话费劲。我握住他的手,仿佛握着一节枯枝,粗糙,干瘦,凉。我又使劲儿攥了攥他的手,真想把自己的温度传递给他。

  过了一会儿,我就坐在炕边的椅子上,和舅舅聊一些二姥爷的病情及工作上的一些事。

  这期间,二姥爷咳嗽了几次,每次都要吐点儿痰出来。他不愿意麻烦别人,就让人把一卷卫生纸放在侧面,吐痰的时候就撕巴掌大的一小块纸,自己擦干净。这时,一个细节震撼了我。因为咳嗽的频率很高,所以用纸也很费。老人家每次用纸擦完嘴后,都要将纸对折起来,放到旁边,待再吐痰时,拿起那折过的纸接着擦,如是者三,直到被折到不能再小为止,最后一张纸变成了一个小白球。在那个让人动容的瞬间,鬼使神差般,我脑子里竟然浮现出了严监生的形象,这是怎样神奇的对接啊!以前对严监生作为吝啬鬼的典型形象就存有疑问,但也没去深究,而这一次,二姥爷用他的行动让我领悟到,严监生绝不是吝啬鬼,不仅不是吝啬鬼,还是一个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的君子。

  当时也无暇多想。二姥爷在端午节前两天去世了。我也继续生活,然而他那个擦嘴的细节却如喜马拉雅山的猴子一样挥之不去,于是我决定再重读《儒林外史》,印证一下自己的直觉。这一读,还真就读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滋味。

  严监生出现在《儒林外史》第五回,主要是因为他的大哥严贡生做了两件坏事,被人告上衙门,他事先得到风声,跑到省城去了。于是衙门里的官差就找他的弟弟严监生要人。实在说起来,这个严贡生比严监生更有研究价值,他的那种品行和事迹才是真真的泼皮行径,从他在张静斋和范进面前的狡黠的吹嘘,到娶儿媳妇时的抠门,到为免船钱耍心眼儿算计船家,到在弟媳赵氏面前的无赖相,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落得个鸡飞蛋打、事与愿违的结局。可想而知,有这样一个“精明”的大哥,严监生该是怎样的受委屈,说他“胆小有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传统文化讲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若以此为标准衡量一下严监生,个人以为,他至少要在及格线上。还是用小说的情节来说话吧。

  父子有亲,说的是仁爱之心。小说里关于二严父母的事语焉不详,不过可以依“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田地”判断,他们的父母还比较公正。另一方面,严监生对自己的儿子体现出了和常人一样的父爱。尤其是病危后对两位舅爷说的话,更是让人感觉遗言太沉痛,“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

  夫妇有别,说的是智慧之道。严监生的妻子王氏确实是一个脂粉堆里的英雄,用她哥哥王仁的话说,“舍妹真是女中丈夫”,此言不虚。他们两口子的感情也确实很好,“严致和说起王氏病重,吊下泪来”,在王氏死后,严监生常常触景生情,黯然落泪,甚至可以说,严监生的死直接和王氏去世的打击有关。而在处理与丈夫的侧室赵氏的关系上,王氏也体现出一种顾全大局、豁达大度的优秀品质。妻贤夫祸少,失去这样的妻子,怎能不叫人肝肠寸断,从对亡妻的过度思念,也可以看出严监生的真性情。

  长幼有序,在严监生来说,就是对“悌”的践行合乎礼法。对自己的兄长一家虽然不满意,但还是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和为贵。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好犯上作乱,自然“胆小”了。

  朋友有信。严监生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消弭官司到办理王氏丧事,没有出尔反尔,真正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

  “君臣有义”似乎并未涉及,但从维护家庭稳定、社会和谐方面,严监生还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这些简要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即使不能说严监生是古人的杰出代表,至少也是个具有很多优秀品德的人。而历来的评价往往对这些细节描写视而不见,却紧紧盯着严监生伸出的那两根被误解的指头。

  到底是吝啬还是节俭?小说里的细节最有说服力。

  严监生比他大哥品行端正,又有经济头脑,还能勤俭度日,两家的日子就像他们的德行一样判若云泥。更为可贵的是,严监生只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却比较大方。他病的时候“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而妻子王氏病的时候,“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再看看严监生对自己家里买猪肉的描述,“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而对于日常用度,却从不缩手缩脚。

  “严二老官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开了一张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与二位老舅。”“将来要备祭桌,破费钱财,都是我这里备齐,请老舅来行礼。明日还拿轿子接两位舅奶奶来,令妹还有些首饰,留为遗念。”可给可不给,可给多可给少,这个时候,严监生都没有犹豫。自己出钱,为别人买好,严监生也默默做到了,而且决不张扬。

  再看王氏死后,“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比起范进老母丧事“其余殡仪、桌席、执事、吹打,以及杂用、饭食、破土、谢风水之类,须三百多银子”的水平而言,明显要高出一大截。之所以严监生会一掷千金,一方面是夫妻情深,一方面也是他重义轻利的性情使然。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时也说明了这一点,当二侄子上前问是不是还有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说明他并不把银子放在心上,包括他死后,除了大嫂和侄子们“都得了他些别敬”,还单独给大哥两套缎子衣服和二百两银子。

  这不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吗?我们常常会犯一些通病:嘴上说崇尚节俭,心里却对真正做到的人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所以说,严监生真是被冤死了。

  二姥爷并不如严监生那么家大业大,但历史的一些细节所传达的信息又是那么的惊人相似。二姥爷那些折起来擦痰的卫生纸和严监生伸出的两根指头都足够震撼人心,只是我们都疏于观察,或者说人们迷失在自我中,用不够细心、宽容的匆匆一瞥就果断也是武断地下了结论,而忘记了他们所昭示给我们的一种宝贵信念:有钱和节俭是两回事,而且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