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岳:古玉鉴定的三门学问:造型、材料与工艺 /骨董时光微讲堂第19期(二)

 露珠映阳 2016-01-11

* * * * * * * * * *

骨董时光微讲堂

听名家讲座,学骨董知识

交圈内知己,走鉴藏正途

* * * * * * * * * *


古玉鉴定的三门学问:造型、材料与工艺

骨董时光微讲堂第19期(二)

2015/10/06

主讲:孙岳


孙岳,古玉真研社创始人,知名古玉行家,对古玉鉴定有独到认识,在业内享有盛名。2013年移居海外,主要从事古玉回流工作,业余从事古玉研究、教学,是目前国内外多位古玉收藏家的鉴定顾问。


上一部分我主要介绍的是如何观察与比较运用到古玉鉴定实战当中去。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古玉鉴定里的三门学问:造型学、材料学与工艺学如果你做好这三门功课古玉鉴定的问题就解决了多一半了


第一门学问是造型学,了解各个朝代古玉的造型特征。


门功课非常重要,当你修炼到一定的境界以后,基本上黑白剪影阶段就可以通过造型特征判断出被鉴定的玉器是不是靠谱




这本《斑斓璀璨——中国历代古玉纹饰图录》是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编印的培训教材,由张永昌先生编纂。



是这本书里关于龙的拓片和线描图。研究造型和纹饰不需要看色彩有了色彩反而会添加观察的难度不利于观察古玉的整体因此黑白拓片是观察纹饰研究造型最好的素材。




看拓片也是一门学问。会看的人即使只看黑白拓片也能看出被鉴定玉器的真假,不会看拓片的人可能即便看到实物也仍然看不出玉器的真伪。这些拓片经过前辈们的总结归纳和整理,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但这些资料仍然需要后面的人不断的去补充和完善,很遗憾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拓拓片了,能够对古玉拓片进行补充和整理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大家获取这一部分知识还是需要去看其它的一些资料,比如博物馆里有准确出土记录的馆藏,和一些有准确出土记录的古玉画册。另外,古方先生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大家也可以看看,虽然图片质量一般,但是书中刊载了很多新近考古发掘出土的古玉,里面有很多新颖的造型很值得大家学习与参考。



考古发掘经常会出一些造型有点儿奇怪的、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但是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品,所以需要大家认真的去观察和学习。



比如这件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白玉龙龙首、蚕身,背上站了一只鸟,龙的臣字目已经变形了,龙的蘑菇角也没有商代的规矩了,如果没有准确的出土记录,鉴定这类玉器时很多人都会因为造型上的怪异而产生犹豫。那么在收藏实战中如果鉴定者具有古玉工艺细节研究的基础,那么他有可能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可能会因为看不好这件玉器从而与这件宝贝失之交臂,而后悔莫及



这是一件晋侯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立体圆雕,上面是一条龙,下面是一只玉鹰或鸟鸟的翅膀上扬,线条非常挺拔有力、造型也很漂亮。我们把这件玉器的四个侧面,展现给大家。这个造型可能之前从来都见过,但是它身上的工艺细节我们一定在其它的商代玉器上看到过,比如翅膀上的双线,爪和嘴上的打磨痕迹在殷墟出土的和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器上都有极为相似的工艺细节,我们说过这种工艺细节上的相似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以上这两件古玉属于比较特殊的馆藏。



上面这三件汉玉器,第一件是安徽天长汉墓出土,第二件是巢湖汉墓出土,第三件是徐州汉墓出土的。这三件古玉也很特殊,下面我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第一件古玉是一件玉璜,璜身上用菱格纹做装饰是非常少见的。第二件古玉是个韘形佩,一般的韘都有一个凸出的小柄。柄是作为韘用以勾弦的重要结构存在的甚至有学者研究说没有柄的韘形佩一定是赝品,此件玉韘没有这个柄。另外韘形佩两侧动物龙凤的多见,玉兽也是比较少见的;第三件古玉是一个白玉环,环身的方形回纹在玉环上出现也很极为少见的。这三件古玉在造型、纹饰上都特殊的,但是对于那些对汉代玉器的工艺细节有过深入研究的藏家来说,在这几件古玉上找出其它的汉代玉器极为相似的工艺细节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尤其是在线条的处理上几乎是一目了然




上面这件又是一件造型纹饰极为特殊的古玉这件古玉是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墓出土的一件神鸟,以前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过一段时间。这件玉器可能是一件玉琮的一个角的,因为前面鸟身中轴线是一明显的棱,鸟身背后明显的一个。整体造型是一只蹲着的鸟,神鸟的翅膀在两侧,曲腿爪子很锋利,神鸟面部可见鸟喙。鸟头上戴冠,冠上也两只比较写实的鸟。在神鸟的腹部有一只龙,龙头向上。身上是细小的线条交叉在一起组成的网格纹,这种分组的网格纹在楚式玉器和越式玉器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玉器在南方也有出土。这类与众不同的古玉,单从造型上看是很难判定真伪,但是如果从制作工艺入手,去观察鸟身上组成网格的阴刻线、鸟喙、鸟爪、鸟身等处的浮雕的做法就会发现在同时期的其他玉器上类似的细节我们并不陌生。总而言之,这些出土资料是需要有人不断填补到造型学的知识中去的,否则在鉴定实战中就会出笑话由此可见古玉的造型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功课,而在它的背后一定要有古玉的工艺学做后盾,这样才能让你在大大小小的实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门学问是材料学。



中国用玉至少有将近一万年的历史。大家从馆藏古玉可以看到,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和中原地带,用的玉都不一样。我们先看看北方在我国北方比较典型的文化期玉器之中我们以著名的红山文化为例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红山文化的玉器所使用的材料基本不是和田玉,经仪器测定这种材料也属于透闪石玉石虽然有些考古发掘出土的古玉已经鸡骨白或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化现象但是还是能够大体看出红山文化用玉以绿绿色黄绿色、黄色黄白色以及白色为主。玉石的质地细腻、温润具有油脂光泽,据说这些玉料都是附近出产的,很多可能来自当地的河流中




下面说说东南,包括江苏、浙江以及安徽一部分地区,以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等为代表。这些地区使用的玉料也不是和田玉,而是以黄、绿色黄绿色的玉为主,具体产地目前未确定,但是这些材料的质地都比较温润而且都具有油脂光泽据说这些玉料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



下面这组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玉器在造型上显得比较粗犷,材料据说也不是和田玉,而是附近能够找到的玉料制作完成,看来就地取材在文化期玉器里极为普遍



下面这三件是彩石器。第一件是用叶腊石雕的羽人,江西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雕琢的技法很高超采用的是一体成型法,俗称“活链儿”。中间第二件是一个人面或是大溪文化的从图片上很多杂乱的划痕大家可以看出这个材料比较软应该是一种黑色的石头,最下面松石是二里头文化的,上古时期和田玉还没有成为主流玉料之前,各地制玉基本都是就地取材,所以研究古玉大体上要知道各个文化和时期玉料的特征。当然和田玉运用的例子也是很目前从出土的古玉器来看,有一些是可以定义为和田玉的



下面第一件是陶寺文化的玉琮 ,第二件是龙山文化的玉笄,第三件是龙山文化的玉璜。这三件都是比较典型的和田玉质。



每个时期都有典型的和田玉制作的玉器。说明当时的古人已经能够从众多玉石种类发现和筛选出具有温润、细腻坚硬等特征和田玉制作出一些精美的玉器下面是二里头文化、妇好墓、刘台子西周墓出土的古玉,这几件古玉都具备和田玉的材料特征




第三门学问叫工艺学。


每块玉石都有上亿年的历史,什么时候雕好就是什么年代的玉器,不同时期的玉器是由不同时期的制作出来的,《诗经》里有一句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说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有石头可以用来琢磨制的难度古人用了一个“攻”字来表示,足见琢玉的艰辛。具体怎么磨诗经里面并没有说,但是至少告诉我们,玉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古人制玉的工艺水平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当时的工具制造水平,就和我们盖房子一样,明清时候的房子多是砖木结构大家通常说的四梁八柱,就是古代房子的代表。五六十年代的楼房基本都是砖楼,到了8090年代就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楼房了,前两天我看新闻里已经有用3D打印别墅的了。所以不同的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自然就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工艺风格。磨玉也一样,每个时期有不同的工具和磨制方法,工具进步了,速度快了,表现的工艺细节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只要掌握每个时期的古玉工艺特征,那么古玉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自然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古玉制作的工艺细节。


我们先打孔




上面这两个图是单面钻,意思是从图的上方向图的下方钻孔。这个打孔的方法,从形状看应该使用了空心的工具,但由于目前没有出土过类似工具,所以到底是什么工具打的,我们现在还是不知道。但是这个工具磨完以后效果是图片这样的,注意看上面一件还没有钻通。


面这个图是双面对钻,最后钻通,中间会出现一个台痕。上面几张钻孔的图片来自于吴棠海先生的《认识古玉》这本书,这是一本对古玉工艺学研究比较早的书籍很值得看看



面这三张图,也是双面钻。这是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出土几件良渚文化玉器。第二和第三图两个玉璧虽然残破了,但是刚好可以清楚的看到孔内的螺旋状的痕迹。




上面这件玉器也是赵陵山遗址出土的,收藏在苏州博物馆。未入土前就已经断了,因此古人在上面磨了四个豁口,然后用绳子将断成两截的玉环重新连接起来,这是一种在文化期比较常见的修复方法。磨进去的四个豁口是用线锯进行切割的,我们称之柔性线切割,这种切割技术在文化玉器里被广泛使用。



这是局部图,它是根没有弓子的绳子粘上水和解玉砂然后从里向外逐渐的进行切割,所以工具运行轨迹是弧线的,被切割的豁口非常不平整的,这是柔性线切割的一大特点。





这件也是赵陵山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坠饰,也是用柔性线切割的方法切出的4个小豁口




这四幅图是线切割的另外一种切割方式,它的区别在于采用的不是文化期常见的那种柔性线切割,而是采用有弓线锯进行切割,因此相对于前面说过的柔性线切割而言也可以管这种切割方式叫做硬性线切割,从切割的痕迹看,说明线锯始终是绷着劲儿的,从切割的轨迹看这种切割方式能够较好的控制切割的平面使之不像柔性线切割那样高低起伏。这种工艺被后来的琢玉工匠称之为拉丝这种切割技术高古时代一直沿用到现在。



上面几张是片切割图。第一、第二图是两龙,属于战国时期从其切割完成后玉片中间留下的台痕看古人采用双向对的方法完成切割,切开之后的玉龙够重叠起来说明了古人已经掌握了极高的切割技术。第三一组三联璜,从齐家文化、西周到春秋都能见到这种璜大家可以看到这三只素璜原本是一块材料,片切割之后组合使用的


我们从切割完成后留下台痕的侧面观察,古人几乎实现了切割玉料的最少化,实现了高效率低损耗。这说明古人使用了一种极薄并且具有韧性的片锯进行切割,从而实现了既省工又省料的高效切割。我们能够看到春秋时期一些玉覆面非常的薄,中间台痕处最厚部分1毫米,最薄的边缘0.3毫米,中间厚两边薄,也是用的这种片切割的特点之一


下面说说打磨。玉是磨出来的,不管单面钻孔还是双面钻孔,线切割还是片切割,必须要有砂--解玉砂,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山之石的石就是解玉砂。古人将它山之石捣成碎末,加水用以磨玉使玉成器。打磨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玉器,特别是文化期的素器,从一些打磨痕迹就能看出真假。



这件是良渚文化的一件龙形玉器,也应该是赵陵山遗址出土的。这只是半只玉龙,另一边已经缺失了,这件玉器在龙头上可以看到一些柔性线切割的痕迹。




最上面最宽的凹痕,那是用线切割开片留下的痕迹,其它小的线条应该是用工具推磨出来的。下面有个喇叭孔。




接着看打磨痕迹。这个图中间偏下部分可以看到一些磨的痕迹。磨痕对于鉴定真伪有帮助




上面这件是良渚文化的锥形器。上面有制作的痕迹,切割的痕迹,断了之后古人修磨的痕迹。




这个图可以看到上面的纹饰是怎么刻划出来的。可以看出稍微宽一点的槽是推磨出来的,右边很细很乱的是刻划的痕迹,这就是两种工艺痕迹。




这个锥形器断了,可以看一下断面怎么磨的。




看一下孔是怎么钻的,双面钻,中间有台痕,这个钻法在良渚文化的锥形器里比较常见。


刚才看了两件良渚文化的玉器图片,下面一件是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鸮。



大家看一下局部图上打磨痕迹的图片。



这是翅膀上面。



这是脚上的痕迹,双线的打磨痕迹



这是胸前翅膀的位置。


这种双阴线拟阳的做法,是典型的商晚期的工艺特征。从图片可以看到古人打磨得很吃力,这说明材料的坚硬


前面我讲了在古玉鉴定的实战当中应该怎样去观察比较,后面又讲了古玉鉴定里最基本的三门学问:造型学,材料学工艺学。通过这几次讲座,我基本上把古玉鉴定是怎么回事这张窗户纸捅破了,接下来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继续的总和研究、收集标本和积累知识。如果大家有时间愿意听,后面我们会不定期的讲一些各时期古玉的特征以及一些收藏的小技巧,谢谢大家!



* * *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