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5 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2)

 烽燝ZC 2019-09-02

良渚玉器的鉴定和鉴赏-5 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2)

陈莺  陈逸民  姚创立

当器型和穿孔完成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加工纹饰,先主纹后辅助纹饰。请看下面的良渚玉器纹饰留下的痕迹,有力地证明了这个工艺过程。

5-4良渚玉琮王

5-5良渚玉琮上的鸟纹和弦纹

5-4是唯一科学考古出土的良渚玉琮王,5-5是其立面上的鸟纹和弦纹。上下两个鸟纹其嘴都被弦纹切割成不完整的形状,上面的鸟纹基本完整,嘴喙几乎没有被弦纹切割;而下面的鸟纹,其嘴的尖喙明显被弦纹切割,类似的玉琮上的鸟纹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在良渚玉琮上加工的主纹比如鸟纹,是先于辅助纹饰如弦纹而完成的,也就是说,先主纹后辅纹。但因定位不准,造成在刻制弦纹时,把先完成的鸟纹的尖喙部分刻掉了。用心地观察良渚玉器上的纹饰,都可以发现这种能证实加工次序的痕迹。

这种先主纹后辅纹再底板的工艺次序,是良渚玉器的纹饰层次呈现台阶状的最好说明,如果一件良渚玉器的纹饰层次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件良渚玉器的可靠程度就要大打折扣。

认识良渚玉器的加工次序,即先成型、后穿孔、再刻制纹饰、最后抛光。纹饰的加工次序为:先主纹后辅纹,再加工底板。这个先后次序是鉴定良渚玉器的基本知识,违背这个工艺过程的良渚玉器,是收藏家应该远离的仿品。

2)、良渚玉器上的切割痕

良渚玉器上的切割痕有两种,一种是线切割痕,另一种是片切割痕。

先说线切割痕,也是用于鉴定良渚玉器真伪最重要的特征。

线切割痕是良渚玉器平面上最容易出现的特征,了解它的形状、走向和弧度,对于判别良渚玉器的真伪有很大的作用。

5-6玉梳背上的切割痕

5-6是一件玉梳背上的切割痕,5-75-13是分别陈列于良渚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德清博物馆的良渚玉璧,在它们的璧面上都有线切割痕。现在就从这些线切割痕的特征来讨论如何认识真品良渚玉器。

5-7良渚博物馆玉璧

5-8良渚博物馆玉璧

5-9良渚博物馆玉璧

5-10良渚博物馆玉璧

5-11浙江省博物馆

5-12浙江省博物馆良渚玉璧168

5-13德清博物馆良渚玉璧

为什么说这些痕迹是线切割而不是砣具切割的痕迹呢?

牟永抗先生在研究线切割和砣具切割的区别后认为它们有以下三个区别,即:“①线切割的作用力指向圆心,表现为向心性,切割的前进方向作凹弧形,不时留下凸弧状的切割台面。砣切割的作用力指向圆周,表现为离心性,切割的前进方向作凸弧形;……②线切割所形成的切割面,由于两端牵动时不可能一直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往往在弧线中段附近呈现波浪形的形状。其鼓凸部分,一般在整形时修去,而其凹陷部分常常保留下来,成为判别是否线切割的重要依据。砣具是硬性物体,在砣具半径的有效范围内,可以出现某种歪斜,而不能出现波浪形的起伏面。③线切割所形成的圆弧径,由外而内逐渐缩小,其最大圆弧的合理直径一般小于切割物体的截面,有的弧线的局部线段,可能表现为接近同心圆的圆周。”[1]

牟永抗先生的这段文字主要是论述良渚玉器的切割方式,他的结论是“在良渚玉器的开料工艺中,目前还没有发现用砣的证据。”[2]

不用砣,能用线切割玉料吗?笔者曾经在内蒙古赤峰学院做过试验,用普通的麻绳,沾上普通的黄砂,切割一把5厘米左右的玉尺,不用两个小时就可以把玉尺割断,如5-14所示。由图可知,一人用湿麻绳在玉尺上来回拉锯,另一人在一旁不断加砂,麻绳已在将断之际,玉尺上已经有两个被切割的痕迹。这种线切割,麻绳要用许多,好在麻绳和砂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广泛使用,这个实验的可靠性是不用置疑的。古人或许用的是兽皮制作的绳,调换的次数就可以少许多。当然,这个实验并不完全等同于良渚时期的线切割工艺,至少那时是没有台钳的。

5-14线切割玉尺

5-15玉璧上的砂粒

江苏寺墩遗址出土的玉璧上,也因沾有较多的砂粒而支持了实验考古学的这个结论(参见5-15)。

从出土实物和实验考古两个方面可以知道,良渚时期较大平面的器物,一般来说,都是采用线切割工艺来开料和制形。

也许有的读者会问,新仿的良渚玉器比如玉璧也有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切割啊!如5-14所示的切割,因为玉尺的截面小,时间不多,如果是玉琮玉璧这样的大器,截面大,恐怕没有一、二天的工夫是根本不行的。这就牵涉到一个成本问题,耗工耗时耗料,用线切割来加工良渚玉器的仿品,其售价将是十分可怕的。

下面就来讨论如何利用线切割工艺留存在良渚玉器上的特征来鉴定它们的真伪。

5-75-13上都有深浅不一的线切割痕,这些线切割痕都是凹下去的痕迹,而且往往都是较大和较深的凹陷。牟永抗先生认为线切割痕“呈现波浪形的形状。其鼓凸部分,一般在整形时修去,而其凹陷部分常常保留下来”。这是很有见地的。在线切割过程中,既会出现鼓凸,也会出现凹陷,既可能出现深和大的凹陷,也可能出现小和浅的凹陷。只不过在打磨和抛光的修整过程中,其鼓凸部分和小和浅的凹痕容易被修整而已,要把大和深的凹痕磨平,就势必要把整个玉璧全部磨平,这恐怕是古人不容易做到或者不愿意做的工夫。这样,比较大的凹痕的就残留在玉璧之类这些截面面积较大的玉上,从而成为我们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标准。

附带说明的是,在现有出土的良渚玉琮上,其射面几乎都不平整而带有一定程度的凹陷,这就告诉收藏者,凡是平整射面的良渚玉琮,最好的办法就不要碰它。

仔细观察5-789就可以发现,有多条线切割痕的玉璧上,这些切割痕尽管大小粗细不一,但其圆弧基本接近于平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凡是用现代工具切割的玉璧,不仅不能出现这种凹痕,更不会出现凹痕平行的现象。当然我们不能把这种平行理解为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

5-16仿品良渚玉璧

至于牟永抗先生所说的“线切割的作用力为向心性,砣切割的作用力表现为离心性;线切割的前进方向作凹弧形,砣切割的前进方向作凸弧形”的论述,分别观察图5-9图16(用砣切割的现代仿品),并用两者作对比研究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当读者手中只有一件良渚玉璧时,不管它是真品还是仿品,能不能看出它的向心性还是离心性?凹弧形还是凸弧形?我们用图5-9来示意。先假设这件玉璧是用线切割的,则这些凹痕的向心性可以用图5-17来表示,再假设这件玉璧是用砣切割的,则这些凹痕又可以用图5-18来表示它的离心性,所以当读者手中只有一件不知真假的良渚玉璧时,很难用凹痕的向心性和离心性来判别真伪,而只能用凹痕的深浅、宽度、波浪形的起伏面以及凹痕两头尖中间宽的特征来判定玉璧的真伪。而这种凹痕甚至在良渚玉钺上会有更为明显的深浅、宽度、波浪形的起伏面以及凹痕两头尖中间宽的特征(见图5-19)。

5-17良渚博物馆玉璧_

5-18良渚博物馆玉璧

5-19良渚玉钺上的凹痕

良渚玉器上还能发现片切割痕。图5-20就是德清县出土的玉碎片上的片切割痕,这种切割痕应该是片状切割器来回切割时留下的痕迹。图5-21是另一种片切割痕,因被切割的玉柱为一圆柱体,切割时随着圆柱体的转动或者片切割器的移动,所以切割留下的痕迹会显得粗细不一。虽然这些切割痕迹都会在玉器成型时被打磨,但总会留下蛛丝马迹成为鉴定的参考依据。

5-20德清县出土的玉碎片

5-21瑶山遗址出土的玉柱形器

5-22青浦博物馆陈列的良渚玉锥

    总之,在器表面积较大的良渚玉器上,一般都会发现制作玉器时的切割痕,甚至在一些良渚玉锥形器上,也可能发现切割痕(参见图5-22青浦博物馆陈列的良渚玉锥)。


[1]转引自蒋卫东《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P105

[2]同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