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花齐放的玺印艺术

 百了无恨 2016-01-11

我们都知道,先秦时代的文献都没有提及玺印制度,正是由于其时各国都没有规定过什么官印制度。即使由于习惯而形成不成文的制度,也会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艺术风格。百花齐放的制印艺术可以从晚商、西周、春秋、战国等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来理解,也可以从各诸侯国独具的文字、书法艺术风格来考察。再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反映在文化艺术方面,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由于金文著作著录的商代晚期的三方铜玺,其中二枚能与同时代青铜器铭文符号相印证,使我们了解到商代玺印是青铜铸造的。有青铜玺印,必定有泥陶质范,亦即有泥陶质印。奴隶是商代贵族的重要财富,故需在他们的脸面上烙上印记。青铜器同样是贵族的重要财产,因此也需铸上印记,商代青铜器铭文最大宗的内容就是表示某器皿归某人所有的意思。诚如马承源所说:“商代铜器铭文的内容也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铸铭的目的在于标记器主的族氏,识别用途。……所以,这个时期的铭文,一般都铸在器物的不显著部位,如爵、斝的鋬阴,尊、瓢的外底,鼎的内壁,卣的腹底等骤视不能见的隐蔽之处。”(《中国青铜器》P. 351)这一事实说明了两个方面的意义:商代铜器铭文确实是表示私有的印记;那些铭文确实是抑印到陶模泥坯上去的,因为除了外底的其它部位是难以直接刻划成功的。周代陶器钤有玺印,正是商代青铜器铭文制作方法的继承和演变。

百花齐放的玺印艺术!商代玺印的基本特点是徽记和文字兼用,正是玺印处在初始阶段的特征。由于玺印是用泥土制成,然后进行烧结,故刻制工艺较简单。从书法艺术角度而言,其时文字诞生不久,字体的间架结构显得比较幼稚,古籀书写的线条呈两种风韵:其一,刻写时经修整,线条肥厚丰映,人为地制造锋芒和顿挫,显得比较稚嫩;其二,采用甲骨文的刻写方法,一刀一划,线条瘦筋流畅,但缺少抑扬顿挫之感。印面设计的随意性较大,文字大小随体而变,复杂者大之,简单者小之;亚形边框只是辅助性装饰,而与徽记、文字并不产生呼应的艺术效果,有些边框则在文字抑印后随意地刻画成的,显得有些多余。但总体而言,商玺虽然愚拙,仍不失风韵和趣意。商代玺印中羊、牛、蛇、鸟等动物图形徽记实为后世肖形印之篙呹。动物形状爬到了印背上,则成为钮制。

西周玺印在继承商代制印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虽然未见实物,但从以上列举的用玺遗迹和其他铜器铭文可以推知:其制作方法基本同于商代;玺印中消失了徽记与文字混杂的现象;没有亚字形边框;文字间架结构合理,书写技艺老到;线索肥瘦适中,圆润遒劲,有些则显得坚挺老辣,十分雄健,并呈现出清劲秀丽的趋向。笔者相信今后会有西周玺印出土的。

百花齐放的玺印艺术!若根据一些文章对春秋玺印的断代不误,那么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玺印艺术风格:印面多为方形和长方形;边框与文字具有相呼应的艺术效果,主要表现为边框粗细与文字笔画粗细相同,有的印文笔画与边框相连,甚至借用边框作印文的笔划;印文多为白文;印面设计活泼,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有行距而无间距,疏密相间,密处不可走针,疏处则大块留红,四字以上的多字玺印面仍留有铜器铭文的特点;玺印文字的内容则多为官名、人名(在官名、人名前往往加有地名),很少记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古籀书写中的娟秀者,当然也有苍劲雄健者。春秋玺印的用途似比商代、西周广泛些,出现了简犊用斗检封缄的制度,故出现了从土的“壐”字,土上部像用绳绑扎检简之形。总之,春秋玺印已具备了后世官印的规制。

百花齐放的玺印艺术!传世战国时代的玺印实物较丰富,其时官印可以分成白文玺和朱文玺两大类。朱文官印形制较小,有方形也有长方条形;书写工整,线条瘦筋清劲;边框有比印文线条粗者,也有同印文线条一样粗细的,而都与文字风格浑然一体,极具呼应感;由于印面四角多滚圆,有柔和感,故印家有“棉里藏针”之称,谓其边框柔软似棉,而边内文字瘦劲如针。白文印形制较朱文官印大,边框艺术效果显著,往往白边与印文浑然一体,而朱边或甚细或甚粗,当然也有朱白边一样粗细者;印文多四字或三字、二字,四字以上者较少,文字间出现“十、一、丨”的界格,与白边构成“田”、“日”等形,印面设计呈填填满、均衡布局的趋势;书法反比春秋玺粗犷,有些甚至粗犷到不合情理的程度;印文有铸造的,有些玺印尚留有浇铸口的残迹,铜质玺印文也有錾凿的‘印文往往带有“玺”字或“之玺”二字。总之,战国官印的艺术成就较高,对汉代官印制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