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玺文异释汇考(三

 新用户22414761 2023-07-04 发布于北京

第一章古玺(文)及“玺”之识之释

古玺。-般指秦以前之玺印。主要是战国遗物。然而对古玺相关问 题的认识尚有分歧。

一者。古玺印起源问题;二者。古玺、古蛮文之认 识和概念问题;三者。

“玺”字之认识和释解问题。这辟问题。向来聚 讼不一。我们也在回顾相关论点的基础h谈些己的看法。

文章图片1

第一节古玺印的起源

古玺印之起源。即“玺印”之上限断代问题。素有争议。 据文献所载。玺印起源很早。

如《后汉书?祭把志》谓“二王(即'夏 商周’)”时“始有印玺”;汉纬书《春秋合诚图》载“凤凰负图授尧”。

是图“其章曰'天赤帝符玺’”;《春秋运斗枢》言黄帝时。有玺章曰“ 天王符玺”;

乂《汲冢周书》H夏桀有玺。于此数说。历代学人多解 以“臆造推测之言”。多未采信。

文章图片2

一 、旧说简述

对于实物论及玺印起源问题。分歧之焦点幵始集中在黄濬《邺中片 羽》°和于省吾先生《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以下简称《图录》)所刊布 的三方“奇文玺”上。

相传三玺出 于安阳殷墟。因得于古董商。故多有学者质疑。然持肯定意见者多。

如 徐中舒先生据《邺中片羽》所录认为“商代已有铜质玺印”。于省吾先 生于《图录》亦主其为“商’’物。

文章图片3

胡厚宣先生将其收入《殷墟发掘》图 版。董作宾先生谓是三玺为安阳出土“大致可信”。

又谓“古玺中多象 形图画字。亦可能为商玺”。林素清先生以为董说可信。

其云:“这三 枚的文字和商代铜器铭文极相似。其背面的钮形也与近年妇好墓所出的殷代铜镜背钮十分接近。

文章图片4

因此这三件器物无疑应是'商代物’。”k1黄盛 璋先生以为其中两方为“殷商遗物”。

另一则晚于殷商。:2裘锡圭先生亦 主“商已有玺印”之说夂李学勤先生1992年著文将是三玺与商周器铭 文对比研究后。

以为''确实是商末之物又2001年撰文认为。“商 至春秋玺印皆是印模”之说对于“'亚’字形二印是适用的”。

文章图片5

然对于 其中之“田字格”玺则不适用。并释其玺文为“刊旬抑直(埴)”。

再次确认了“商晚期确已有玺印”徐畅先生亦两次撰文主商有玺印说。并以为“商王氏族首领已开始使用玺印”。

并在2016年版的《古玺印 图典》中首列“商周玺印(含春秋玺印)”。计30余方。

文章图片6

其中“安阳三 玺”又在此列之首。又黄惇先生亦主“殷商时期已使用印章”。

针对以上学者之观点。亦有不同看法。如罗福颐、王人聪先生《印 章概述》即谓三玺“可能古代铸铜器铭文用的母范。

未必是玺印”。“印 章可能最早起源于春秋。到战国时代已经普遍使用”。他们以为需考虑 “社会历史条件”。

文章图片7

即玺印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变 革之产物。王人聪先生说:“主张商代和西周己出现玺印的说法。是很 难成立的。”

马国权先生以为三玺“可能就是铸造铜器时所用的铭文的模子。或 其试制品高明先生以为三玺若“确为真品。

可能为某种器物上的附 属装置。恐非玺印”。更有甚者。如金夷、潘江先生有专文认为是三玺 乃“战国”形制。“殷商”字符。是乃“赝品”。

文章图片8

除以上所谈玺印起源殷商说之外。也有不少学者主张春秋以降说。 如马衡先生《谈刻印》据诸典籍所载。谓“古印之起源。约当春秋战国

①之世”罗福颐先生《古玺印考略》谓:“传世古玺印比较复杂。今需 分析出它时代。

必以考古发掘为主。传世品则从文字上书体钮制参校文 献。更以发掘品为佐证。战国官玺

文章图片9

此类官玺中。或有春秋遗物。今日 尚未科学证明。”2可见罗先生主“春秋”说。

并谓对传世古玺时代认定 需佐以“考古发掘”。史树青先生据“'夏虚都’三玺”。

撰有两文主 “玺印起源于春秋”。"后黄盛璋先生有文《所谓“夏虚都”三玺与夏都 问题》认为史先生所言二玺皆为“战国燕玺”。

文章图片10

并谓“春秋印还无人敢 f确指沙孟海先生。大致赞NJ罗福颐先生将“印章”使用与“社会 经济、铁工具、工业和商业发展”联系在一起而论的意见。

并以为存 秋时代“印章”作为“转徙或存放之免证。必然已经通行”。今存大量 之古窀中的一部分恐为春秋之物;至战国时代。

印章被大量使用且得到 全面发展。"钱君甸、叶璐洲先生以为玺印出现?

文章图片11

“春秋后期”。其功能 是为丫“商业上交流货物之凭证”。叶其峰先生《古玺印1j古玺印鉴定》 以为古玺印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并广泛使用”。

唐兰先生曾言。中国铜器六千多年前既已产生。|石志廉先生以为玺 印的制作、形成与铜器铸造关系密切。

古玺之“肖形印”上迄商代,战国两汉时期。有的“肖形印”其铸造工艺同铜器之“失蜡”铸造法。

文章图片12

有的印面“凹”入很深只有用用泥或蜡打进去。才能看到其全貌和 具体纹饰。

林素清先生亦以为“玺印的产生及其用于封泥的方法。很可 能都是受到器物泥范的启示而演变成功的。”

就印章而论。亦有认为起源更早者。如刘江先生以为“萌芽于原始 社会。滥觞于夏。

形成与应用于殷”。并用大量陶文图案等说明“陶印 文、铜印范”等与印章之起源关系。

文章图片13

且谓“印章是从夏、商青铜器制造 中的图画、纹饰、文字的铜模。以及制陶工艺中的几何纹印陶与有铭文的陶拍与印模。

以及甲骨卜辞的契刻等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改进、应用而逐步形成的”。

同此说者。再如林乾良先生以为。“中国的印”。 可追溯到距今四至七千年之“新石器”时代的“陶拍”。

文章图片14

即于“印纹陶 上按捺出花纹的印模”。主张商代即有玺印之一力据。即商周铜器上唤作“族徽”的铭文。

如吴明先生就曾列举了不少商代青铜器上的“亞”形铭文。他说“亚形 '古玺’印在铭文最后。

这和后代使用印章的目的相同。从发掘出的青 铜器'铭文’来分析。虽然是由一方内一字或几字来铸成的。

实际上其 铭文是先契刻成玺模。然后由玺模打就者。据此余以为这些带有'亚’ 字铭文的青铜器。

文章图片15

是研究我国古玺起源问题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也是目前印证商代'古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实例。

这些都足以说明我 国商代晚期可能已有传播较多的'古玺’。为文化性质不同的地区人民 所采用。”

吴明先生所谓“亚”形铭文在文末。或不尽然。据现有大量 器物看。其要么单独出现。

要么在简短的(长者少数)铭文开头、末尾 或中间。然其“署名地位”性质者或如其说

文章图片16

据王长丰先生新近统计。 目前商周铜器铭文总数约16000件。

其中带有“族徽”铭文者约8000件 '多达半数。赵超先生以为。商周的大量铭文所见“族徽”。

既然作为 氏族、部族乃至家族的“标记”。或亦可能用于“书契”“贸易交换” “关市税收”等。

即其“应具有玺印之作用”。亦或“产生单独制作之 玺印”;“一些族徽金文”或“源于陶器文字”。

文章图片17

进而反映出可能“金 文乃至玺印与陶器文字同出一源”。

二、申而论之

以下大致梳理一下关于古玺印起源的相关讨论。

就玺印起源时间而言。上限者“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说”。其理 据是“印文陶”“陶拍”等;其次者即“主殷商产生说”。

其理据是“安 阳三玺”“铜模”“族徽”“其他商代品”等;三者乃“春秋以降说”。

其理据是将玺印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沿革发展。乃至宗教联系而论?

文章图片18

并认为现存战国古玺中有部分乃“春秋物”。如陈邦怀、李学勤'王国华曹锦炎徐畅等先生都曾试图进行区分。

“春秋以降说”实际 上是涵盖了“战国说”的。或者说主张“战国说”者大都承认上限可达 “春秋”。

这样说来。看似合理。实则不然。正如曹锦炎、吴明先生、 肖晓晖'刘建峰等皆注意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章图片19

即众家论述“玺印”起源 时的“所指”是不一样的。学者不仅使用了诸如“玺印、古印、古玺印、 印章”等不同概念。

而且所用概念内涵、外延亦不同。为了说明这个问 题。我们先来看看几个代表性的迮义:罗福颐、王人聪先生《印章概述》7:

“印章”这个名辞是现代一般的称谓。

有时又称为“图章”。 但在战国时期。印章都叫做“钵”。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他规定 “玺”字为皇帝专用。一般官私印都称作“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多半沿袭的用着。

文章图片20

所以今天我们概述古印的名称。应当称它 作“玺印”。因为“玺”是秦以前的遗物。

印就是秦以后古印的通称了玺印。是古代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一种作为凭信的工具。

《古玺汇编》编辑说明:古玺是指秦以前的官私玺印。 李学勤先生:古玺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官私玺印。〃 曹锦炎先生《古玺通论》《古代玺印》。

文章图片21

古玺印。是古代人们用以昭明信用的凭证。 林素清先生《篆刻》玺印又称印章或图章。

直到今天。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作为凭 信的一种工具叶其峰先生《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古玺印是古望(先秦印章)、秦汉印章、隋至清官私印章的总 称。

即可看出。诸家对“古玺”“古玺印”“印章”概念 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是不一致的。

文章图片22

如。罗福颐先生所言之“玺印”系指“古 印”。包括秦以前之“玺”和秦以后之“印”。

但前提是“古代”之“印”; 而林素清先生所言之“玺印”。谓“又称印章或图章”。

文章图片23

当包括“古代” 和“至今”的印章。综合看来。大家对“印章”概念的认识差异。导致 分歧。前贤所论主要是三个问题:

“印章”如何界定?印章的起源何时?“印章”“古玺印”“古玺” 的关系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