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拟增强区域城际铁路对外联系(2015

 galton_g 2016-01-11

市规土局今天公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其中提到:

未来将加强与南沿江城际铁路的对接,规划预留向北联系南通等城市的北沿江城际铁路通道、向南联系宁波等地的沪甬城际铁路通道。规划控制中部铁路通道向西联系苏州、湖州。


本次规划纲要概要还有哪些亮点呢?快往下翻吧!

打造功能完善的对外交通系统


区域交通廊道规划示意图


1、完善对外交通枢纽功能体系

构建国际(含国家级)、城市级和地区级三级枢纽体系,建立“开放型、网络化”对外交通格局。东部以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为主体,突出国际枢纽功能;西部以虹桥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和西北、西南 2 个货运主枢纽为主体,突出国家枢纽功能。优化完善上海站、上海南站等城市级和上海西站、松江南站、安亭站等地区级枢纽布局,结合区域铁路系统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强化上海北部和南部交通枢纽功能。

2、增强区域城际铁路对外联系
加强区域城际铁路通道的构建。沿江沿海方向,加强与南沿江城际铁路的对接,规划预留向北联系南通等沿江城市的北沿江城际铁路通道、向南联系宁波及浙东南地区的沪甬城际铁路通道。规划控制中部铁路通道向西联系苏州、湖州,形成国家高铁与城际铁路复合通道。

3、优化高速公路等骨干道路网络
完善长江口、杭州湾的沿江沿海和跨江跨海通道布局,预留与崇明三岛、大小洋山的新增通道,增强骨干道路与主要交通枢纽的联系,加强沿沪跨界地区交通干线的衔接,形成上海与近沪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道路网络格局。

4、促进区域航运网络的一体化发展
围绕长江水运,提升苏申外港线、杭申线等高等级航道和外高桥等重要内河港区对国际海港枢纽的支撑作用,完善内河航运服务城市生产生活的功能。



除此之外,规划纲要概要还提到了哪些亮点?

人口调控目标
力争至 2020 年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的动态调控目标。

考虑到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在人口结构、分布和流动性上的特点,对水资源、能源、交通、信息、生态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及就业岗位等要素资源的配置作一定的弹性预留,以应对不同情景下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


完善铁路枢纽布局

强化上海铁路枢纽作为国家铁路网主枢纽的地位,优化京沪(沪汉蓉)、沪昆等既有通道服务功能,沿海铁路向北连接陇海铁路至欧亚铁路提速,并考虑衔接环渤海、京津冀和东北亚高速铁路的可达性;杭州湾南部通道提高向南联系海西经济区、珠三角城市群的通道扩容,辟建服务苏浙皖、长江南翼及京福、京广走廊的华东二通道(沪苏湖铁路)



城市客运交通服务体系
建立由区域城际铁路、轨道快线、城市轨道、中低运量轨道等构成的轨道交通系统。充分发挥铁路服务城市客运交通的功能,利用既有铁路支线开行市郊客车,实现桃浦站、北郊站等货运场站功能的转型,优化调整高速公路通道、立交枢纽与城镇的空间布局的关系,建立 1 小时交通圈,形成效率和运量并重的客运交通走廊。

依托主要道路和以中运量公交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构建城镇圈内 30 分钟的公共交通圈。重点新市镇实现 15 分钟接入市域轨道交通网络。


城乡公园体系布局

形成以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市域建成嘉定外冈、松江广富林、金山廊下、崇明长兴等不少于 30 处区域公园,主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建设大型城市公园,全市实现地区公园 2 公里、社区公园500 米服务半径内居住用地全覆盖。


至 2040 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力争达到 15 平方米。主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 30 平方公里,实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倍增。


社区生活圈

逐步构建步行 15 分钟可达、适宜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平均规模约 3-5 平方公里,服务常住人口约 5-10 万人,配备生活所需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生活圈内设置社区中心,作为生活圈内的综合服务和公共活动中心。以 500 米步行范围为基准,配置满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


增加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每个社区生活圈至少拥有 1 处面积不小于 1.5 万平方米的公园。建设社区绿道,串联居住区、公园、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站点,并配置适老性设施,形成便利、安全的社区活动网络。



低碳节能发展
保护各类碳汇空间,降低碳排放。实现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 2025 年之前达到峰值,至 2040 年,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总量。

倡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强化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出行结构,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进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清洁能源使用。完善慢行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加强其与公共交通间的无缝衔接,鼓励作为短途出行的主导方式。



改善大气环境
完善区域大气环境保护合作平台,推动长三角以及更大区域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共享区域间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建立区域大气污染应急预警机制。

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大气污染控制,推进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2040 年,大幅度降低 PM2.5 浓度



合理确定用地结构

增加生态用地、减少工业用地、保障生活用地、预控储备用地。确保耕地(基本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占市域总用地的比例保持在 50% 以上。工业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 10%-15%。


建设生态环廊体系

控制市域生态环廊。中心城周边地区优先确保外环绿带、近郊绿环和 16 条生态间隔带建设。郊区对接区域生态廊道,积极保护嘉宝、嘉青、青松、黄浦江、金奉、金汇港、浦奉、大治河、崇明等重要市域生态走廊。廊道平均宽度达到 500 -1000 米,赋予生态保育、农林生产、休闲游憩和空间引导等多种功能,保护并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走廊,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滨水公共空间建设

结合城市功能转型,将生产岸线改造为生活生态岸线,促进滨水公共空间建设。河流、湖泊沿线新建或改建项目,必须确保滨水公共空间贯通。至 2040 年,实现主城区岸线基本为生活生态岸线,黄浦江、苏州河等主要景观河道两侧公共空间基本贯通



(来源:市规土局官方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