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文苑书店66 2016-01-11
北京是吴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和重要传播地之一。吴式太极拳和其他拳种一样,有自己的派系源流,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各地民间有广泛的流传繁衍,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吴式太极拳可分为四个阶段,并有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发祥时期(1872年-1902年间)。
  代表人物:满族人全佑,老姓吴福氏。
  清代咸丰年间,大约1840年后,杨露禅从河北永年来到北京,而后开始在皇宫内教拳。满族人全佑(1834-1902)在旗营当差,从师杨露禅学拳。后尊师命拜杨露禅之二儿子杨班侯为师。杨露禅及其三子杨健候所传拳路为大架子,而杨班侯所传拳路为小架子。全佑兼得杨氏父子两代之真传。他精心学练,吸收了大架小架之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他的拳路为太极拳中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
  1872年,杨露禅逝世。此后全佑在京教拳。得其真传者有其子爱绅(名鉴泉),弟子王茂斋(名有林),郭芬(名松亭)等人。全佑是杨氏所传外姓弟子中武功最高者,以柔化功深著称。全佑于1902年逝世,被后人尊为吴式太极拳之始祖。
  第二阶段:定型成长时期(1902年-1942年间)。
  代表人物:吴鉴泉(全佑之子)、王茂斋(全佑大弟子)。
  吴鉴泉,名爱绅(1870-1942)。民国后随民俗为吴姓。自幼承家学,以教拳为职业,系吴式太极拳定型人之一。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南方人士邀请王茂斋去南方传艺,王抛不下买卖,于是推荐师弟吴鉴泉南行。吴鉴泉携家眷及数名弟子南下,到上海、南京、长沙等地教拳。他第一个把太极拳带到大江以南,并传播至海外东南亚数国。吴鉴泉的传人有其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以及弟子赵寿林、徐致一、吴桐等百余人。
  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在北京东城区东四北钱粮胡同开设店铺做建材生意。他是全佑先生的高徒,同为吴式太极拳定型人之一。王茂斋在北京广收门徒,并把太极拳推广到山东、黑龙江等地。从三十年代起他就是北方太极拳掌门人。他的弟子有彭仁轩、刘光斗、杨禹廷、修丕勋、曹幼甫等一百多人。
  吴鉴泉与王茂斋,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在社会武术界造成极大影响,被武术界史称“南吴北王”。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初期。
  第三阶段:继承完善时期(1942-1982年间)。
  代表人物:徐致一(吴鉴泉弟子)、杨禹廷(王茂斋弟子)。
  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正值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吴氏家族不能再成为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吴公仪早在三十年代就到香港、东南亚教拳。吴公藻、马岳梁等人,四十年代均在国民党政府要员中教拳。解放后,吴公藻涉嫌历史问题被关押,马岳梁受到政治冲击。那时候,社会以阶级斗争为纲,谁也不敢沾海外关系和历史反革命的边。在这种形式下,徐致一(1892-1968)先生站了出来,举起吴式太极拳的大旗,于1957年编著《吴式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这本书确定了吴式太极拳的理论和地位。1958年出版后,至1964年曾五次印刷。六十年代,这本书被国家体委确定为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作。198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把陈、杨、吴、孙、武各式太极拳合编成《太极拳全书》重印出版。从徐致一先生在武术界的表现来看,他作为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则无可非议。早在1927年,他就出版了《太极拳浅说》,1933年又出版了《太极拳图解》等书。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时,他是武术竞赛委员会五名负责人之一。六十年代,担任过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在北京得其传者有白玉玺等人。
  杨禹廷,名瑞霖(1886-1982),他作为吴式太极拳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武术界公认的。他是王茂斋宗师的高足,继承王老先师的衣钵,继续传承和发扬了吴式太极拳。他第一个把现代数学概念纳入太极拳,用八方线确定太极拳各式的方位,编出太极拳讲义。他七十年如一日,终生不二地在太极拳园地中耕耘、播撒吴式太极拳的种子,从学者数以万计。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已遍布国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人成为当代名人、武术家。如:北京的王培生、李秉慈、翁福麟;北戴河的李经梧;河北的赵安详、冯世英;辽宁抚顺的赵任清;黑龙江的王辉璞等等。自五十年代起就任北京市武协副主席,直至1982年逝世,享年96岁,是太极拳界老拳师中长寿第一人。
  1942年以后的几十年里,徐致一先生主要在南方教拳,代表南派而影响于世。杨禹廷先生主要在北方教拳,代表北派而影响于世。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颇大,被武术界和社会人士称作“南徐北杨”。他们作为第三代代表人物当之无愧。
  第四阶段:发展提高时期(1982年至今)
  代表人物:王培生(杨禹廷弟子)、李秉慈(杨禹廷弟子)
  王培生、李秉慈师兄弟二人已在社会上形成重要影响,同时在武术界以及领导层形成深刻印象。1999年3月,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在庆祝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先生参加了大会。中国武术运动协会副主席吴彬,北京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市武术研究院副院长毛新建在贺词中写道:“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吴式太极拳是武术园地中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式太极拳经过全佑、王茂斋、吴鉴泉、杨禹廷、徐致一、王培生、李秉慈等著名武术家一百多年的精心研究,千锤百炼,热心推广,已成为世界出名的,有益于人们健康的太极拳流派,是具有健身祛病,益寿延年和独特技击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此文看出,在武术界领导层的印象中已划分出第四代的代表人物是王培生、李秉慈二人。
  王培生(1919-2004),自幼钟爱武术,先后师从八卦、弹腿、形意、八极、通背等拳家学拳。十二岁时拜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先生为师。他的拳龄七十余载,一生酷爱、深研、传授吴式太极拳,弟子二百余人。王培生继承发扬武医结合之传统,把中医学的经络穴位引入太极拳健身和技击之中,创编太极拳37式,1953年完稿,1958年正式出版。他学识广博,揽群雄与大冶,编著有《吴式太极剑》、《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健身祛病锦九段》、《太极功与推手精要》、《吴式太极拳诠真》等书籍,给太极拳爱好者贡献了宝贵财富。
  1937年,年仅18岁的王培生在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担任武术教练。
  1947年,北平汇通武术研究社成立,王培生任副社长。
  1953年,在华北地区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上任武术评判员,受到贺龙元帅,副总理兼体委主任等领导的接见。
  1954年,任北京群众武术社社长。
  1957年,在全国武术射箭观摩交流大会上担任裁判。
  1980年,在中科院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年会上,详述上乘武功“凌空劲”之科学理论,当场演示“凌空擒起发放”,技惊四座,使在场的科学界名流叹服。
  1981年,在国家体委的组织下,与日本少林拳法联盟进行技术交流,以精湛的太极拳艺战胜日本国一流武术家山崎博通。此乃新中国武术界首次与外国武士较技,国人为之振奋。《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太极神功技压东瀛》的专稿颂扬其迹。日本《阿罗汉》杂志专题报道,载其照片,尊王培生为东方武林奇人,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1982年,王培生作为北京市的代表参加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合影时安排在领导人的身边。
  从1983年起,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担任仲裁委员。
  1984年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任副会长,1989年任会长,1994年担任北京吴式太极拳名誉会长,直到2004年9月3日逝世。
  1988年成立东方武学馆任馆长。
  1989年,国家体委、文化部、高教部委托王培生为全国高等院校武术教师讲授太极拳学,技击之术,真可谓桃李遍天下。
  在1990年在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国家体委人士专门向外国友人介绍王培生的武学成就。
  王培生的弟子二百余人,学生中多人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奖。有多位被评为武术七段、八段。其中张耀忠、高壮飞、刘峻骧、张全亮、周世勤、赵浩业、关振军等二十余人被编入《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
  王培生对太极拳的研究注重推手技击,视技击为太极拳之灵魂,与人推手沾之则起,发之即出。以身作则为太极拳正名,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太极拳不仅能健身,而且能技击、防身,被海内外誉为“太极技击实战家”。1998年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武术高段位八段。
  李秉慈(1929-今),十六岁时就跟一代宗师杨禹廷学拳,十七岁时拜在其门下,跟其学练拳、械、推手三十六年之久,深得恩师真传。他还跟武术界前辈史正刚、骆兴武、单香陵、刘谈峰等大师学大悲拳、形意拳、六合螳螂拳、程派八卦掌等武艺。可称集多家武术于一身。
  1956年以后,他成为武术界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任运动员期间,代表北京市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武术比赛、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工人运动会、全国体育运动会。曾多次荣获优秀奖、一二等奖、第一名第二名和“四好运动员”称号。四十年来,他曾任北京和全国的裁判员、裁判长、总裁判长、仲裁委员和国际裁判等职。
  1962年开始他就从事教学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从学者数万人计。他不仅教授国内武术爱好者,同时教授国际武术爱好者。欧、美、亚、非许多国家的学者数千人计。国内学者无可计数,拜在他门下的国内、国际弟子和再传弟子已有600余人(2009年底前计)。其中许多是本国、本省、本市、本地区武术界的冠亚军,领导人和名人,李秉慈的名字早已响彻世界各地。
  1989年以后,他和其师弟翁福麟先后出版了《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和他自己编著的《吴式太极拳十三式》等著作。他还与国家体委、国家武协、国家武术院以及各拳种的武术大师们一起编撰了杨、吴、陈、孙各门派的太极拳、剑竞赛套路,并同时完成研究、规范、编写著书、录像等工作。1997年,他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录制了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竞赛套路、吴式太极剑、刀等四部教学录像片,后又制作成光盘发行于世界各地,为在世界范围推广中华武术,同时推广吴式太极拳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4年,北京市武协成立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时,他就任副会长。1998年他被选为第四届研究会会长。半个多世纪以来,李秉慈先生为国家武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一直是北京市武协委员、中国武协委员。1995年荣获“中华武术百杰”之殊荣;1998年被评为武术七段,2006年晋升为八段。他的名字早已载入北京市武协的名人史册和国家武术最高名人史册。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武协以他为吴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和权威人士,令其将吴式传统太极拳术(拳、剑、刀、棒)著书、留影、作盘传播给后人。现他已八十高龄,国际国内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拜访、求教学艺者络绎不绝,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传播着吴式太极拳技术。
  从以上四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的情况看出,各拳种的代表人物,必须具备鲜明的特点:
  第一、必须是本拳种的德高望重者,武德高尚,技术精湛。
  第二、传播广泛,辐射面广,影响力强。
  第三、著书立说,有继承,有发展。
  第四、门人多,有后备力量,前景广阔。不然,就不能成为代表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