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

 llg1168 2016-06-15
    

 

吴式太极拳37势教学提纲

 

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有别于现代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太极拳正式的以太极拳的名称出现,多数认为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诞生为标志。

现代对太极拳的规范定义是:太极拳综合地继承和发展各家拳法,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协调动作,结合古代引导术和吐纳术,吸取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运动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内外兼修、轻灵柔和、缓慢沉稳的传统武术项目。

太极拳根据习练的特征和传承关系,可以分为陈氏、杨氏、吴式、孙氏、武式五大派别,还有李式、赵堡式,以及建国以后编创的竞赛套路等。

 

一、吴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小架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的。

明末,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去世之后其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早崩,皇太极九子福林继位。九子年幼,由其叔多尔衮任摄政王。多尔衮听得知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消息之后,联合投降农民起义军、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由其接应向北京进军(辽宁绥中就门口长城暗道)。同年五月进入北京。九月,顺治帝从沈阳进入北京,开始了大清王朝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清王朝的军队在入关之前和入关后的前一个时期,能骑善射,作战力量高强,平定多处番蛮。后来多年的和平环境,养尊处优、吃喝玩乐,军队的战斗力日渐衰落;宫中的王公贵族不思进取,生活堕落。到进京200年即鸦片战争前后,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统治者为了扭转这一状态,采取诸多改善军队和王公子弟们素质的措施。遂请杨式太极拳师杨露禅进宫教拳。当时,满族人全佑(1834——1902,汉姓吴福氏),任王府五品带刀护卫,具体负责这一事务。因为当时宫中封建等级制度的关系,全佑、万春、凌山等人均拜杨露禅之子杨班侯为师,由杨露禅向其传授拳艺,三人学习有成。后来有人根据三人学习的结果,称三人分别学到了杨露禅拳技的筋、骨、皮。也就是说全佑学得最好。

由于多年的败坏,宫中学员们已经不适应此种严格训练。全佑在学得技艺的基础上,去除拳架中高难、消耗体力的动作,改编了原来的套路,形成了吴氏太极拳的雏形。所以,吴福氏·全佑被称为吴氏太极拳的始祖。后来全佑将吴式太极拳传授给其子吴鉴泉和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等。

   民国初年,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宋书铭在京城推手的技艺相等厉害,众太极名家均拜其为师。吴鉴泉与王有林向其学习以后,拳架拳风有了很大的变异,拳架除体现太极拳已有的轻灵、圆活、松静、自然的风格以外,鼓荡、松柔之风更见明显。可以这样说,宋氏太极功对吴氏拳架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吴式太极拳南北两派的形成

一九二八年吴鉴泉与杨澄甫两位宗师应邀南下教授太极拳,既标志着吴氏架的正式问世,也标志着吴氏太极拳南北两派的形成:以吴鉴泉为一支的吴氏南派架;以王茂斋为另一支的吴氏北派架,所以吴氏架素有“南吴北王”之称。

吴鉴泉(1870——1942),吴全佑之子,河北大兴县人,幼承庭训,心法脉传,年长后愈加致力苦研,日臻化境。

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山东掖县(莱州市)人。少时在北京学徒,从师全佑,生性忠诚好义,奋力好学。功力扎实稳固。全佑公逝世后,极力维护吴氏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研究拳术拳理十多年。当时,王茂斋的拳技在同门中高出非属一般,已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至今没有人超过,被奉为太极宗师。当时有人劝说其自立山门。但是王茂斋说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全佑师傅,我要辅助吴鉴泉把吴式太极拳传承下去。

吴鉴泉传给后人(子)公仪、公藻,(女)英华,(婿)马岳梁和吴图南、徐致一等人。

王茂斋传给后人(子)王子英和杨禹廷,修丕勋,王历生等人。

其中杨禹廷(1887——1982)(又名瑞霖;雨亭),终生课徒为业,北京及北方地区吴氏架传人多为其所传。杨禹廷的弟子中著名者有:王培生;王辉璞;马有清;李秉慈等。其中王培生先生一生辅师教学,拳学造诣颇深,著述较多,门徒广众,是当今吴氏架传人中硕果最丰者之一。修丕勋、王厉生的传人在哈尔滨有颇多影响

 

三、一代宗师王培生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吴式太极拳。

吴氏架的传承分为社会架与传统架。社会架主要以办学收费为目的,所以少有内在操法。而传统架与太极心法则仍以拜门嫡传为主,保留有宗风真髓。

王培生师从杨禹亭门下学习吴式太极拳,功夫长进了得。被王茂斋发现,遂带领王培生到北京所开的店铺传授真经。所以王培生虽是杨禹亭的弟子、四代传人,却直接得到了王茂斋的真传。

王培生(1919年3月24日 - 2004年9月11日),名力泉,号印诚,1919年3月24日生人,原籍河北武清县小韩庄,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武术家。 精通八卦、教门弹腿、形意、太极等功夫,年轻时就有少年打壮汉、怒打日本兵、大胜擂台等故事。解放后被周总理指派与日本武术高手切磋,一招制胜,在日本有很高声誉。在国内被称为一代宗师。

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人民日报等教授吴式太极拳。多次负责全国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八十年代,任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多年。

 

四、吴式太极拳37势是吴氏太极的精华。

吴式传统太极拳是嫡传的吴氏太极的内家拳,流传有82、83、84、85等架势。1953年,王培生为了使吴式太极拳更好地向民众普及,与王辉璞老师一起,将传统拳架中的37个独立动作加以编排,使之好学易懂。形成了现在的吴式太极拳37势。因此可以说王培生传吴式太极拳37势,全面继承了吴氏太极的宗风真髓,堪称太极精华,又好学易懂。既有很高的内功和观赏性。又具有锻炼、养生、修炼的功能。

徐中富老师是吴氏太极第五代传人,师从著名拳师战波先生,习练太极三十余年,精通各套拳技刀剑推手,掌握太极真功。特别是八十年代在北京得到王培生先生亲传,对吴氏太极拳有独到见解。

现在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王培生先生的高徒马金龙的教学教材。教材编制全面细致,传授技艺详尽,吴式特征明显,继承了王培生拳法的精华。是一部学习吴氏太极的好教材,适合初学和有一定基础继续深化爱好者学习。

五、吴式太极拳的特征

吴式太极拳的特征是: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很多爱好者以八个字概括。即: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但是此种解释,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些笼统。再具体一点,可以从以下六条理解

⑴重柔善化,以柔克刚。能做到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极柔软而后极坚刚。柔软不是软弱无力,极柔软是高度的不丢不顶,如影随形,触之总觉得空虚无物,摸不到对方的中心,进则落空,退则失势。极坚刚是受者总觉得对方力气大,自己处处不能得机、得势;另一方面,是久练之后,产生一种鼓荡之劲,一种极富弹力的整体劲。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时,特别强调不顶撞,不把别人当扶手,也不给对方作扶手。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使对方败于不知不觉之中。吴式太极拳平时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即引而不发,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力,而是柔劲。 

    ⑵实腿转换,节节贯穿。吴式太极拳在重心转换时,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并在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逐节虚松之际,及时进步或退步,以实腿送虚腿,再逐渐由虚变实,不骤然变动或出现身体的上下起伏。吴式太极拳在转身时要求实腿转动,多以重心腿脚跟为支点转动。旋转时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节节贯穿,不可逾越,在外观上成各肢节逐节变化之势。

    ⑶架势紧凑,小圈转关。吴式太极拳动作幅度不大,肢体配合严密,追求架势紧凑,看上去轻灵沉稳。动作中重视下肢的拧转、手臂的拧旋、腰身的转动三者协调配合的练习,培养整体的转化力,练出小圈转关的化劲功夫。这种圆转之劲,如跷跷板和车轮滚动,故又称“翻板劲”。

    ⑷身形沉稳,重视内动。吴式太极拳非常注重意、气的修炼,强调以内动导引外动,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是身体的松静自然、中正沉稳。所说的“以心生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就是这个道理。

    ⑸细腻和顺,注重端引。吴式太极拳动作均匀和缓,绵绵不断,轻灵圆活细腻顺畅,力达四肢末梢,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要由四肢末端牵引而出,形成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

    ⑹斜中寓正,川字步形。吴式太极拳姿势是头前脚后,头顶百会穴,通过裆中的会阴穴至后脚的足跟,三点拉成一条斜向地面的直线,看似偏前,而重心仍稳,头颈正直,尾闾中正,敛臀裹裆。步型特征是两脚掌平行,两脚尖都向前。

 

六、吴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与其它太极相同的特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垂垮、气沉丹田、含裆腚裹、尾闾中正。

与其它太极不同的特征:

步: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川字步,正步和隅步,前进和后退,实脚转向、直接上退步

掌:自然手型、手指自然分开,出掌直指前方,然后突掌(涌泉),松掌,转掌

勾:随着转掌,从小指开始,逐一弯曲握起,由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捏起成勾

拳:攥空心拳,拇指和食指要捏紧,握拳时从小指开始,松拳时从大指开始

云手:竖掌云手,与眉同高

分脚,是以脚的前外侧攻击对方胸部以上的“踢胸点肋”所以要尽量高,脚尖在前;

踢脚,是以脚的前部正方攻击对方裆部腹部,所以高度要是和被攻击对象,脚尖在前;

蹬脚,是以脚跟攻击对方腰、胯、膝等部分,所以高度要合适,脚跟在前用力。

 

七、教学计划

本学期一共十六学时,纯教学时间按十四学时计划。具体安排:第一学时了解基础知识;之后盘架八学时,每学时一节。每四节安排一次复习,余下的为总复习、答疑解难、综合练习。实际教学情况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