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芈月传》里的天价古董,竟然是真实存在的!

 天宇楼33 2016-01-12



芈月传已经开播很长时间,观众对它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作为一台先秦时期的宫廷大戏,除勾心斗角的剧情外,其实剧中也存在不少可以挖掘的新见识。比如,在芈茵偷夜明珠和芈茵出嫁那两集,就出现了不少国宝级的宝贝,很多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现在,我们来给大家汇总起来,看看这些文玩珍宝的真身到底什么样?


1

夜明珠




芈茵偷拿了夜明珠,还栽赃给芈月。在这个剧情场景中,出现了一颗发着白光的夜明珠。真正的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石,古称“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夜光石。而实际上,真正的夜明珠并不是剧中这样的漂亮。



天然的夜明珠就是这样的样子,跟鹅卵石差不多模样。中间的绿色是矿物质,外围的“白肉”就是萤石物质。即便是打磨过的圆珠,也是疙疙瘩瘩不好看。

另外,夜明珠是地球大地内的一些发光物质经过了几千万年,由最初的火山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含有这些发光稀有元素的石头,经过加工,就是人们所说的夜明珠,常有黄绿、浅蓝、橙红等颜色。所以,不应该如剧中那样呈现纯白发光的样子。


2

二、青玉羽觞



青玉羽觞,就是喝酒用的玉杯。羽觞(觞读若“商”,指酒杯),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



唐代的白玉羽觞



战国时期的青玉羽觞(和田玉)



西汉时期的白玉羽觞


羽觞杯器形首先被发现在战国的青铜器上,当时出现了一个字的铭文,该铭文是金字旁加个“和”,发音就是“舟”,寓意是小船的意思。从外形上看,的确如同一只船,因此印证了该铭文和此种器皿是对应的。到了汉代以后便被定名为羽觞杯,双耳杯,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形制已有改变,用途也已不作为实用器,只作为礼器或摆件……


3

带钩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芈月传中》芈茵陪嫁的带钩有八套,分别是金银铜铁漆石玉骨。

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战国时期吉金带钩(“吉金”可不是真金,就是青铜器)



和田玉龙带钩


带钩与现在的皮带用法差不多。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华夏民族采用铜带钩固定在革带的一端上,只要把带钩勾住革带另一端的环或孔眼,就能把革带勾住。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观,所以就把革带直接束在外面来了。


4

玉璧




讲到玉璧就比较复杂了。在先秦时代,有“六端”的说法,分别值得是玉器的六个种类,分别是“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而芈月传中出现的这些玉器,据小编观察,都属玉璧的范畴,而玉璧也分为“玉璧、玉环、玉瑗”三个小类。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径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孔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根据小编分析,芈月传中,这个镜头所列的玉器分别为:

A:红玉 谷纹环或乳丁纹环。战国中后期,已经出现了和田红玉。具体是乳丁纹还是谷纹,还有点像蒲纹,这三者实在比较像,在本画面中不好分辨。

B:碧玉 谷纹环或乳丁纹环。同样应该是和田玉。

C:白玉 双螭纹璧。

D:黄玉 谷纹环或乳丁纹环。

E:青玉 饕餮纹玉佩:这是玉佩了,可不是玉璧

F:虺纹玉佩:这是玉佩了,可不是玉璧

G:鸡血石平安扣。近现代的,先秦没这东西。

H:红玉怀古玉璧。怀古就是平安扣。


红玉龙纹怀古玉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