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本人口述的一生年谱

 闲之寻味 2016-01-12

孔子本人口述的一生年谱

丁启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 

 

 

这一章的知名度很高,人人耳熟能详。

因何知名?因为孔子对自己的一生,用排列数字的形式,简明地加以概括,容易记忆。它仿佛一面人生的镜子,任何人都可以拿来跟自己的成长经历对照一番。敬仰一下圣人,勉励一下自己,既方便,又有趣。

孔子这一番话,主要信息有:开始立志做学问的年龄,十五岁;开始“有所成立”的年龄,三十岁;从此往后,每十年上升至一个新境界;止于进入七十岁后——因此有人认为,孔子说这一番话的时间在公元前482—前479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因为是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孔子一生进境,所以有人称是孔子“一生年谱”,也有人称是孔子“一生学历”。我也凑个热闹,说是孔子以十年为期的“学而时习之”,是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里程碑,一共六块。

宋代学者程颐认为,孔子本人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尽管如此,他也是通过一直学习才得以不断进步的。孔子之所以要说这样一番话,目的是为了勉励他人跟他一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孙钦善先生认为,“……其中虽然杂有宿命论的神秘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正常规律。”这样说,也通。

孔子这样说,有自封榜样的嫌疑。似乎是,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可以当做他人通往成功道路的模板,榜样。但其实,正如李零先生所言,“孔子是赍志而没,并非如愿而偿。”

不过,我更赞成牛泽群先生的说法,“全句当为聊以絮说或随口调侃耳耳,好事者刻究以标人生达倒,实为可笑之举”。只要稍微认真地想一想,就都知道,人生的足迹,无不如李商隐诗句所说的,“此事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怎么可能是脉络如此清楚、时间如此准确的呢?

总而言之,孔子这么说,大概是为了图个热闹,说着好玩,不能太当真。

在确定这一番话具有相当的游戏性质之后,再来说一说字句本身的意思。

十五而志于学,关于这一句,前人引过文献里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说十五岁入小学(有说十八岁入大学,有说二十入大学)的,有说十五岁入大学(学经术)的。我觉得,引经据典未必能解决孔子的说法。因为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很不好。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很有可能,孔子是没有条件跟其他贵族子弟一样,按时进学堂,接受文化教育的。因此,孔子的十五志于学,说的是他自己下决心学习(研究古代文献)的时间,跟进学堂念书的年龄没有必然关系。

三十而立,立什么,怎么立,也有不同的意见。自古以来,有如下一些说法:一、立于礼,即三十岁身强力壮,可以结婚,成家立业了。二、立于学。即学有所成。也有人把它具体化了,说什么:十五岁开始读经,三年通一经,十五年正好通五部经书,立指通“五经”之业。三、立于道。懂道理,能自守。立什么,我认为应该考虑它跟“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词语语义上的对应关系。因此,我倾向于立于道——它跟不惑、知天命、耳顺一样,属于主观感受、领悟能力范畴。

四十不惑,比较容易理解,也没有那么多分歧,就是凡事皆能明白于心,不再疑惑。

五十知天命,天命指什么?有说指穷通变化,有说是事物演变的客观规律。

六十耳顺,耳顺指什么?有说指闻他人之言而知其意,有说是心识在耳闻之前,有说是君臣相处、莫逆于心,有说能分辨他人言语的真假。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因为人生阅历修养等均已臻化境,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做出破坏规矩、触犯法律之类的事。

一个社会阅历无比丰富的大儒,竟然煞有介事地用一系列句法简单、词语单一的句子,来表示自己一生的成长足迹,实在是有些出人意料。遗憾的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孔子倘若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岁,又会有些什么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