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而行的“杀手”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CVD)是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第一“杀手”。 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和卒中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2~4倍,并且约80%的糖尿病相关死亡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 事实上,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糖耐量异常的问题也普遍存在。欧洲心脏调查显示,冠心病患者中71%存在糖代谢异常;而中国心脏调查(CHS)研究中,这一比例高达77%。由此可见,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可谓常常形影不离的“坏兄弟”。 保护心脏要尽早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显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降糖治疗并未发现能够显著改善CVD风险。有研究提示,在糖耐量减低(IGT)阶段,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已经与糖尿病患者相似,而等到血糖继续升高到糖尿病水平,整体心血管风险的继续增加却很有限。因此,到了糖尿病阶段再通过降糖来降低心血管风险,可能为时已晚。那么,如果我们在CVD出现的早期阶段(IGT时期)就开始控制餐后血糖,是否能取得更好的保护心血管作用呢? 丹麦有一项非常著名的STENO-2研究,虽然规模不大,却给了我们极为重要的信息——为了保护心血管系统,一旦发现微量白蛋白尿,就应该开始进行干预治疗,也就是说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STOP-NIDDM研究则显示,使用阿卡波糖对IGT人群进行干预,心肌梗死风险下降91%,任何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49%,新诊断高血压率下降34%。由此可见, IGT时期可能是通过降糖来预防CVD的最有效阶段。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餐后高血糖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DECODE研究显示,IGT可使CVD死亡率升高34%。单纯餐后高血糖IGT人群的CVD风险已达到与糖尿病患者相同的水平。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的糖代谢异常患者中80%以上是餐后高血糖。因此,对中国人群进行餐后高血糖干预尤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