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理解与翻译

 逸心茶舍 2016-01-12

高考

分类: 高中知识
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理解与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翻译的原则、步骤P55

(一)翻译的原则:1字字落实,文从句顺。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翻译的步骤:

复位(回位):联系上下文了解大意。

(翻译句一般在文中都有下划线,可直接进行切审)

切:以词(或短语)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错别字。

(三)注意事项: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文,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理解分析)//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放回)//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二、翻译的方法

对:就是一一对应翻译,逐字逐句落实,文从句顺。(结构解析/切分法/直译法)

增(补):主要是针对文言省略句式而言。
换:将古代的说法换成现代的说法。(包括古今异义词/用古代的说法)
删:文言虚词、发语词、连缀词、词头等。(奚以……?)
留:古代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号、物名等。
移(调):相对于文言特殊句式中倒装句而言,翻译时应调整语序。

推断:结合语境推断多义词的义项。/为(做)、得(得到)等动词的搭配释译。

                         P

 (1),就是一一对应翻译,逐字逐句落实,文从句顺。

【示例】

君/    项伯     / 

│   │   │   │    │      │ 

您/ 怎么 /和 /项伯 有   旧交情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上例中的“故”就是如此。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要原样保留。如“乃重修岳阳楼”,其中“岳阳楼”是地名,就不需要翻译。上例中的“有”与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有”意义相同,不必翻译。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而”、“以”)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乎”、“也”、“之”、“者”、“言”),均可略去不译。

【示例】 孤有孔明,犹鱼有水

“之”在这里是用于“主谓之间”的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去掉。

                                          P35

整合1  关键实词的翻译

翻译句子近几年采用主观题的考查模式,考查的虽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地强化和灵活地把握。

    实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元素,译文质量主要取决于实词翻译是否准确到位。翻译实词可使用下面几种方法。

1.添加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词多音词

【示例】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解析】“操”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

【翻译】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

2.置换词语法。换词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为广泛。有些词无法添加语素则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须翻译的文言词。

【示例】 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解析】“”换成“如果”,“众”换“军队”。

【翻译】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

3.古今变义法。即该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意思已经发生变化,译时避开变义直取古义。

【示例】 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义为“求学的人”。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再如上例中的“中国”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为“中原地区”。

4.保留原词法。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同形同义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去,特别是年号、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

【示例】 李氏子/,年/十七,好/古文。

【解析】“蟠”“十七”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

5.语境推断法。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具体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示例】 事之不,此乃天也。

【解析】句中的“济”“渡过、成功、利用、接济”等义项,这里应该选取“成功”义。“天”“天空、自然界、自然生成的、万物主宰、天意”等义项,本句应选“天意”

【翻译】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整合2  关键虚词的翻译

虚词翻译通常有下述几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虚词。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互换。

【示例】 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1)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示例】 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句中“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示例】 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示例】 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示例】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即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省略主语、省略动词谓语、省略宾语/含动词宾语、介词宾语、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除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外,有时为了使翻译更通顺,有必要补上一些“过渡语”。)

【示例】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曰师曰弟子云者”的前面省略了谓语动词“见”,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士大夫之族,(见)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补出。

(6)调,就是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了。

【示例】 夫晋,何厌之有?

“何厌之有”属于宾语前置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

                                                      

整合3  特殊句式的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表达与现代汉语句式表达不所不同。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是”)、被动句(“被”)、倒装句、省略句。其中判断句要译出判断词“是”(A是B。) ;“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调”、 “增补”。(详见“文言特殊句式专题整合”)

○1、夺项王天下者//沛公

○2、秦城恐不可得,徒欺。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微斯人也,吾谁与

○5、铿然有声,所在是也。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8、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9、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10、竖子不足与谋。

○1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另外,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可以灵活译为“边疆”。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孙)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

           

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切、审、连、誊):

【1原文】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己/之//伤/长者/之/意,愿/足下//虑之!”
【2原文】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有意/

【3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

【4原文】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5原文】张良/曰:“谁//大王/此计/者?”曰:“鲰(zōu)生//我/曰:‘/关,毋//诸侯,秦地/可/尽也。’故/听之。”

【6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可怪也/欤!

【7原文】不拘/学/。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yí)/之。

【8原文】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至/赵矣。

【9原文】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恩义,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0原文】单于/愈/欲//之,/幽/武/置/()大窖中/不/饮食

【11原文】使者/大喜,/惠语/以//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汉使/曰:“武等/实在。”

【12原文】永元/中,/孝廉/不行连/(bì)/公府/不

【13原文】安帝//闻/衡//术学,公车/特征/郎中,//为/太史令。

 

                            以下为参考答案                           

 

【1原文】太子曰:“樊将军(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走逃无路”的意思)来归丹,丹不忍(因为)己之自己的(事情,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改变〕虑之!”

【参考译文】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2原文】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被)侵犯、欺侮)之耻』()矣。将军(表征询的语气)有意乎?

【参考译文】既是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3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的人),皆白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取道。

【参考译文】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4原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参考译文】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5原文】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浅陋、卑微生/『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通“”,接纳,使进入)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参考译文】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

【6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齿,列。不齿,不屑同列,看不起。○流露出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指君子。智,见识。乃,副词,竟。及,及(之),赶上(他们)。 其可怪也欤!其,语首助词,表感叹。欤,语末助词,此表感叹。

【参考译文】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7原文】不拘于时, 不受时俗之限。于,介词,此表被动。时,指耻于从师的时俗、世风。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行,奉行,继承。古道,指古人从师的风尚。,作《师说》以贻(yí)之。贻,赠。

【参考译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8原文】臣/诚确实,实在/恐/见欺于王见……于……,被动句/而/负(辜负,对不起)赵,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从小路”,名词用作状语至/赵矣。

【参考译文】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9原文】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同“叛”,背叛)主背亲(背叛主上,离弃双亲),为降虏/于蛮夷(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状语后置),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要见你干什么/凭什么要见你。为,语气助词/倒装句)?……”

【参考译文】苏武大骂说:“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念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

【10原文】单于/愈/益/欲/降(使……降)之,乃/幽(禁闭)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使……饮与食)(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参考译文】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就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供应,不给他吃的,喝的(使他没有喝的、吃的)。

【11原文】使者/大喜,如(依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向……道歉)/汉使曰:“武等/实在(确实活着/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环顾左右,大惊,对汉使者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12原文】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89—105年)。举孝廉:被荐举为孝廉。举,用于被动。孝廉,汉朝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的名称;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称孝廉。不行:没有去应荐。连辟(bì∧于)/公府/不就。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公府”前省介词“于”(被).“(于)公府”,译时提前作状语.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

【参考译文】(汉和帝)永元年间,被荐举为孝廉,他不去应荐,屡次被公府聘请,他不去就职。

【13原文】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拜:任命,授给官职。郎中:官名。“公车特征”句,承前省主语“安帝”、宾语“衡”,“安帝”后还省了谓语“命”。“公车”是兼语。再迁为太史令。再:第二次,两次。迁:调动官职。再迁:经过两次升迁。

【参考译文】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学问,命公车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作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

                                                  

【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10分)

    郑遨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遨,故世行其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进士永元中,孝廉不行。(推荐,推举)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乃入少室山道士。其妻以书劝还家,( )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一恸而止。李振故善贵显,欲以禄得罪窜,徒步千里往之,由是闻者益其行。○勿动勿虑,去不复  (《种树郭橐驼传》)回头,回头看。○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动词,顾念,顾惜

    其后,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三尸指道教的三尸神:尸者,神主之意。道教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各有一神驻跸其内,统称"三尸"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种田,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河朔,后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其言,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    字:书法  

B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因为
C.至或图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异矣                 徒:门徒
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欲以禄遨,遨不顾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
①②⑥ B. ②③⑥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振/ 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以()为师。(3分)

【现场抽样】

(1)后来李振因获罪向南逃跑,郑遨步行千里去规劝他,因此,听说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的品行。

(2)郑遨曾经验明这些都是值得相信的,但不到他那里索求。

(3)高祖称赞了他的言论,他进入内殿讲述《道德经》,授予官职把他当作老师。

【点评】第一句译文得2分,译出“得罪”,句意通顺。但“省”(探望)字错译,“高”活用未准确译出,应译为“认为……高洁”或“尊重”。

    第二句译文仅得句意分1分。“信然”本该译成“确实这样”,结果译错。“不之求”本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可却把最能体现句式特点的“之”字漏译了,实属不该。

    第三句译文得2分,“延”字、“以为”均译出。而对“大”这个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译得不准确,“拜”也属误译。

【正确答案】

    (1)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入内殿讲授《道德经》,(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1.C(A 字:人的表字;B 因:于是;D 徒:同一类的人)
2.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3.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参考译文】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交游(游学),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zh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明史
·列传第七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于:到
   B.恪言非便,遂寝                                 寝:停止
   C.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                     以:因为
   D.其党密构于帝                                    构:陷害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恪刚正的一组是(3分)
  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A.
①②⑥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3分)
   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3分)
   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4分)

                                                             

【答案】

1C(3分。以:把,拿。)   
2B (3分)
3A(3分。应为“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
4   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3分)
【参考译文】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

(“停止”、“结束”、“罢休”也可)。(3分。“遣”“摭”“已”三个得分点。) 
zhí搜集

  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3分)

【参考译文】下达敕令(或“颁布诏书”)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降”“切”“易”三个得分点。)

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bū逃脱(怠慢,轻慢)
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4分)

【参考译文】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

( “携”“抑”“为……所”“行”四个得分点。)

【注意】以上翻译见得分点给分,暂不考虑语句通顺问题。

【参考译文】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
    弘治初年,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黄河改道逼迫开封,有人建议迁藩府三司到许州,徐恪说不便,于是停止。四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旧例,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按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其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罢止。
    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其同党秘密向皇帝诬陷他。过了一年,宫中直接下旨将徐恪改调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说:“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没有听说有内宫直接下令得官的。臣生平不敢由别的途径晋升,请求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受命。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十一年,因考核政绩入京城,得病,于是辞职,(不久)去世。

 

 qǐn

 睡,卧:~室。~车。~宫。安~。

 睡觉的地方:就~。寿终正~。

 皇家宗庙后殿藏先人衣冠之处,亦指帝王的坟墓:~庙。陵~。

 停止,平息:其议遂~(那种议论于是平息)。事~。

 面貌难看:貌~。

(详尽)以表(使上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bū逃脱(怠慢,轻慢)。(《陈情表》)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汉王中涓①,()受,入等七人皆进,()赐食。曰:“罢,就舍矣!”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之。问曰:“子之何官?”曰:“都尉。”是日乃都尉,使()为参乘护军②。诸将尽xuān③,曰:“大王一日得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
     绛侯、 婴等陈平曰:“美丈夫,如冠玉未必有()也。臣闻居家时,其嫂;不容,亡归;归,又亡归。今日大王,令()护军。臣闻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反复乱臣也,愿察之!”汉王疑之,召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臣进奇谋之士,其计足以利国家耳。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曰:“先生事不中,遂事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诸项妻之昆弟有奇士不能用,乃去。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 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 xuā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参考译文】陈平就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见他。这时万石君石奋做汉王的中涓,接受了陈平的名片陈平去汉王。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酒食。汉王说:“吃完了,到馆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所要说的,不能挨过今日。”当时汉王便与他交谈,因而很高兴,问道:“您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当都尉。”当天就任命陈平当都尉,让他当参乘,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领的事。将领们都喧哗起来,说道:“大王这天得到一个楚的逃兵,不知道他才能高低,就和他同坐一辆车子,反倒让他监护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后,更加宠幸陈平。……
     绛侯(周勃)、灌婴等都毁陈平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只不过外表美丽,并没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家居时,和他的嫂子私通;事奉魏无知又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楚和楚王不相投,又逃来归汉。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高官,让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所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钱,给钱多的,就得到好的待遇,给钱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您审察他。”汉王对陈平怀疑起来,召魏无知来责备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现在有尾生、孝己的好品行而对战争胜败的命运没有益处,陛下那有空闲时间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有特殊谋略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能否有利于国家。又何必因为盗嫂、受金而怀疑他呢?”汉王又召陈平责备说:“先生事奉魏王不相投,便离开他去投楚王,如今又跟着我活动,讲信义的人应当这么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主张,所以离开他去事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老婆的兄弟们,即使有奇谋之士也不能任用,我这才离开楚军。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投奔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金钱便没有支出的费用。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使没有可用的,金钱还在,我可以封存送到官府,请求辞职。(委婉说法)”汉王就向他道歉,给予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谒:名帖。名帖上有姓氏、籍贯、官爵及要叙述的事项等,进见时使用。


高中文言文专项整合·理解与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一) 至必修 (五)文言文复习目录(共1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1原文】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3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原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原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原文】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荆轲逐秦王

【7原文】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8原文】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9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

【10原文】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11原文】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6鸿门宴/鸿门宴

【12原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3原文】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14原文】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5原文】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déi)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6原文】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曰:“臣与将军戮(1ù)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17原文】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8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9原文】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0原文】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1原文】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2原文】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23原文】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4原文】“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5原文】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


高中语文必修(二)

8兰亭集序

【26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27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jì),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8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其致一 也。

9赤壁赋

【29原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原文】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hè)之。……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30原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1原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32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瞬shùn);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3原文】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游褒禅山记

【34原文】距其院东五里,所谓 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5原文】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6原文】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7原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观,常在于险远。

【38原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9原文】余于仆碑,又有悲夫  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谬(miù)其传莫能名者,何可 胜道也哉!

【40原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41原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采分点)

【42原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

【43原文】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4原文】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  (《荀子》)

【45原文】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6原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47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8原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过秦论

【49原文】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50原文】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51原文】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2原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53原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4原文】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1师说

【55原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6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7原文】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8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9原文】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0原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1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2原文】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高中语文必修(四)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63原文】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4原文】璧有瑕,请指示王。

【65原文】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66原文】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至赵矣。

【67原文】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8原文】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69原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2苏武传

【70原文】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71原文】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zhòng)负国!”

【72原文】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73原文】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74原文】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75原文】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13张衡传(1)张衡传(2

【76原文】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bì)公府不就。

【77原文】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78原文】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79原文】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80原文】衡不慕当世,不趋附权贵,所居之官辄(zhé)积年不徒。 

【81原文】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82原文】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

【83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xī)之易安。

【84原文】悦亲戚之情话,乐(1è)琴书以消忧。

5、滕王阁序

【85原文】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6、逍遥游

【86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87原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8原文】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9原文】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90原文】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sù)舂(chōng)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10)。之二虫又何知!

【91原文】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92原文】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