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部编新高考版)板块5

 中小学知识学堂 2023-07-03 发布于云南

课时46 精准翻译语句()

 ——扣准语境,落实分点

复习任务 1.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2.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13题翻译)(8)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新高考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古今异义词:岁 关键虚词:且

固定词语:奈何

①两个句子均为叙述性语句。

②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与、去

关键虚词:以

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重点实词:勇鸷 关键虚词:数、鲜

句式:省略句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多义实词:让 古今异义词:军师

句式:固定句式

2021

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多义实词:患、赇、密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

活用实词:忠、佞

新高考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互市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 虚词:遂

知识图要

活动一 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如:

原句

对照

皇帝

官吏

奉行

法典

律令

违犯

其他

要求

赵王

没有

方法

组词

换词

组词

组词

组词

组词

保留

保留

换词

删除

换词

换词

换词

删除

换词

保留

换词

换词

换词

(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就把苏武关在地窖中囚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b.“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c.“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

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值得期待吧!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b.“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c.“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

(2)试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2020·全国)(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解析 该句可以保留的词语有:又、减价、治病(与现代意思相同)、常平(文化常识)。可以对译的词语有:粜(出售)、多(很多)、作(制作)(稠粥)、遣(派遣)、使(使者)、挟(挟带)、医(医生)、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甚()、众()

对译”“保留,落实直译

(1)通过“对译法”逐字落实,将大量文言单音节词翻译成白话双音节词。

对译即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对应组词。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倾向性的基础上,看看需要翻译的语句中有哪些单音节词,按白话习惯的双音节说法逐字落实,逐字对应翻译,字字落实,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与上下文意对应即可。

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语占80%以上。通过对应的直译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实得分点。

(2)通过“保留法”,使文言内容保持原汁原味。

即对文言中的人名(姓、名、号)、地名(历史沿革、地理名称)、官职(朝廷官职、地方官职、不同朝代称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变化、制度沿袭)、谥号(褒贬)、纪年(干支和年号)、科举(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变)等不必翻译。

平时我们对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要多留心,多积累。

2.意译:灵活变通

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原则。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 一苇使用比喻,可以只译出本体,或改成明喻翻译。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 陨首意译,结草用典,应译出内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 收藏”“经营”“精英使用互文手法,可以合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宜根据对称特点准确译出字的意思。

(1)比喻的翻译。①明喻,译为××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的”“”“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暗喻,译为××一样+××比喻义。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缙绅本义是指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如果出现在句中,应译成它的借代义做官的人

(3)互文的翻译。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

(4)委婉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5)用典的翻译。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序》),这里引用了锺嵘《诗品》中()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

“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不误译,不漏译,不赘译;“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下列译句的问题。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晋侯”“郑伯”不需要翻译,译句强行翻译。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字漏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省略成分未补出,“使”后的宾语“之”应补出。②“哉”字未落实,改变了原有的感叹语气。③“被……所”是病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2.指出下列画线句的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正确的译文。

(1)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

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亦止。明年,契丹、奚、突厥连和,数入边,讷建议请讨,诏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与讷帅众二万出檀州。宾客议方暑,士负戈赢粮深讨,虑恐无功,姚元崇亦持不可,讷独曰:夏草荐茂,羔犊方息,不费馈饷,因盗资,振国威灵,不可失也。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画线句译文:薛讷说:“义仓本来是为水灾准备的,怎么能断绝众人的信仰满足一家的私欲呢?”

①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确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备水旱”,指防备水灾、旱灾,译文漏译了“旱”字;“仰”,仰仗、依靠,这里误译为“信仰”。

②薛讷(上书)说:“义仓的粮食本是用来防备水灾和旱灾的,怎么可以断绝众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

(2)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也。于大桁战死,悛时疾病,扶伏路次,号哭求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十八》)

画线句译文:父亲参与大桁之战而战死,刘悛那时身患疾病,有人搀扶着走过来,大哭着请求父亲刘勔的尸体。

①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确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路次”是“路边”意,这里漏译了;“请求……尸体”,“请求”译得极不准确;“大哭”的主语不明,让读者误以为是“有人”,而不是刘悛。

②他父亲刘勔在大桁战死,刘悛当时也身患疾病,被人扶到路边,大声痛哭着寻求刘勔的尸身。

活动二 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语境,即语言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通常指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考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更在于以下方面: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出现“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考生的语境意识却往往非常淡薄。其中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隔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思索,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却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尤其要结合语境,译准加点字。

(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王对待将军您可以说是狠毒了。(“深”译为“恶毒”“狠毒”,可联系“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译出)

(2)洪迈字景卢。绍兴十五年中第。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辛卯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辛卯年年成不好,赣州正好是中等的收成,洪迈运粮救济邻近的地方。(“岁”,多义词,根据语境,应译为“年成”“收成”;“中熟”,根据语境,应译为“中等的收成”“成熟一半”)

(3)(指茂州)有两道,正道自湿山(地名)趋长平(地名),绝岭而上,其路险以高;间道自青崖关趋刁溪,循江而行,其路夷以(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路从青崖关向刁溪,沿江而行,那条路又平又直。(“径”应译为“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