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劈棍。 棍向上向下猛击,力达前端,称为劈法。劈法动作灵活,发力迅猛,气势如虹,此为进攻性棍法。应敌时,以棍梢劈击对方头部,或以棍的两端连环劈打对方,使对方没有喘息的机会。劈棍运用得法与否,与前乎灵活有关,须随棍势滑握棍的中后部,以便仲张棍的前端,发挥“一寸长,一寸强”的优势。 1.2击棍。 棍梢或棍把平向左或右用力横打,力达棍端,称为击棍。此为进攻性棍法。应敌时,以棍把横击对方头额部。击棍是横扫力,往往配合腰力,发力迅猛,防不胜防。击棍同劈棍一样,也需随棍势滑握棍的中后部,以便有效利用棍前端的长度,发挥击打优势。 1. 3戳棍。 以棍梢或棍把直向前、向侧向后戳击,力达棍端,称为戳棍。此为进攻性棍法。应敌时,以棍端戳击对方咽喉、太阳穴等部位,或下戳其档部、膝部。戳棍因以棍头击打对方,又是直线运动,因而接触面小而创敌重。所以拳谚曰:“枪怕摇头棍怕点”。点,即快速戳击也。点棍如枪之扎法,是南棍之“贼”,有空即钻,直击对方要害,往往命中率很高,杀伤力很大,因而历代武术家对防戳点都很注重。棍谚曰:“上不拦,下不架,中心棍难招难架,欲捣其中,则用点”。又说:“中心来点,转格即进;进而不宜,则须速退;以退待机,亦是棍法”。点与圈法往往结合在一起,先圈后戳点,有防有攻,其妙无穷。戳法也须随棍的出击而滑握棍的中后部,以便棍头充分前仲击打。 1. 4撩棍。 棍沿身体左侧或右侧划立圆向前或向后击出,力达棍前端,称撩棍。此为进攻性棍法。应敌时,以撩棍直取对方档部或下肢。撩棍发力,当以棍超过垂直面向上运动时发力为宜。发力过早,则上撩时无力,形成虎头蛇尾之势;发力过迟,而运行时间太长,易成破绽。撩棍一般与劈棍相配为伍,上劈下撩,两棍连环相击,往往容易奏效。 1.5挑棍与崩棍。 两乎握棍,棍的一端由下向前方挑起,力达上挑一端,称为挑棍。此为进攻性棍法。应敌时,‘常以棍梢挑击对方之腕部。挑棍与崩棍都是由下而上,方向相同,着力部位也相同,只是发力部位不同。挑法是以前乎发力,后乎助之,发力快而猛;崩棍是以后乎发力,前乎为支点,发力脆而快。挑法以掀为卞,崩法以弹力为卞,这是两者的异同处。“挑,,‘常与“点,,、“戳,,相配合,戳后挑乎,是南棍家常用的棍法。棍谚曰:“见其来挑,防其 进点见其下格,防其上攻,转格防攻,贵在神速,。又曰:“将打必格,将点必挑”。可见“挑”、 “点”是连环棍法,南棍技击家们总结出对“点”、“挑”的防范之法是偏闪或转棍防进攻。故棍谚曰:“由前来挑,势必自下向上,则宜偏身闪步,急转棍端,或御或攻,仍宜进攻”。又曰:“敌将低身,防其挑崩,防敌之机,不容瞬息”。 1.6盖棍。 两乎开握,棍身平,一乎滑握使棍一端由上向另一侧下击,称为盖棍。此为进攻防守两性棍法。盖与劈有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由上而下地打击。但劈棍的幅度与盖棍相比要来得大,力度也比盖棍来得猛。而盖棍因幅度小可以赢得时间差。另外,“盖”法有时用于防守,以棍之一端,盖压敌械。棍谚曰:“迎面来打,势必由高而下,防御之法,或架或格,不格则盖,尤须身法得法”。又曰:“敌将翻身,防其劈盖”。由此可见,盖法的两重性。 1.7扫棍。 棍梢在腰部以下平摆或以棍梢贴地棍身倾斜抡摆,称为扫棍。此为进攻性棍法。迎敌之时,以棍直扫前方下盘。棍谚曰:“欲攻其腰间则用箍,欲攻其腿则用扫”。“扫”与转是紧密相连的。欲加大“扫”的力量,须要以腰带臂,挥臂而行,方有杀伤力。先人曰:“敌乎横挥,防敌用箍;敌身急转,防用扫;防扫之法,不御则跳”。所以跳让是防扫的好方法。“扫”、“抡”、“云”二种方法相似,幅度差不多,只是棍的所处位置及攻击日标不同。“扫”,攻击腰以下部位:“抡”,攻击日标在上体;“云”,在头部以上位置抡摆,攻击日标在头部,此 为二者的区别。应敌时,须指上扫下,方可迷惑对方,达到预期的效果。 1.8云棍。 棍在头前上方或上方平圆环绕一周称为云棍。此为攻防一体的组合动作。以双乎云棍为例,当对方以枪扎或我右肩或头部时,我用左乎之棍封挡住扎来之枪;右乎横云击打对方头部,左右可以连环发击,转势如轮,迅猛异常,锐不可挡。此势多与旋转跳跃相结合。一旦拨开敌械即可跃步追逼对方,动作轻灵神速,有迅雷不及耳之势。 1.9架棍。 棍身横平或倾斜,由下向上举起称为架棍,此为防守性棍法。故棍谚曰:“迎面来打,势必由高而下,防御之法,或架或格”,又曰:“高来则架,低来则应”。由此可见,“架”是防御由上而下击来之棍较为理想的棍法。架棍时须两乎宽握,臂仲直,以棍身迎接上打之棍。能否上防得法,掌握时泪L甚为重要。架之过早,则对方中途有变;防之过迟,则对方棍己迎头而下。 1. 10绞棍。 以棍梢或棍把向内或向外绕立圆,动用快速柔}I I,力达梢端或把端,称为绞棍。此为防守性棍法。对方若以左乎抓夺我棍端,我立即以绞法绞对方左乎关节,进而以左棍头击打对方头部。棍谚曰:“急来则转,直来用搅,将打必格,将点必挑。搅转挑格,均为破御敌法”。绞法常与点法、击法相配合。绞以防之,防后以点击或横击攻之,往往奏效。绞法的立圆不宜太大,大则有空。露空则有破绽,易被对方攻破。 1. 11压棍。 两乎开握,棍身横平,由上向下按压,称为压棍。此为防守性棍法。应敌时,以己棍防压对方击我下盘之棍。压棍动作幅度要适宜,不宜过大或过小。用力过大,反攻则慢;用力过小,不能防范。下压时,棍身须平,否则敌械不易被压。 1. 12格棍。 棍身竖直在身前向左(右)格挡称为格棍。此为防守性棍法。应敌时,如果对方以枪棍迎面扎来,我以棍竖直左右挥挡而防之。棍谚曰:“敌械直来,宜用横破;敌械横来,宜用直破;一破即攻,攻仍宜防;防得其法,急进连攻”。格挡须与身法、步法相结合,才能偏让得十净利落。 1. 13拨棍。 棍梢向前上方左右拨动称为拨棍。此为防守性棍法。应敌时,当对方向我左右额扎来,我以小臂摆动,拨撞对方来械,即可上步以右把盖击对方头部。棍谚曰:“敌械直来,宜用横破”。这i1:是以横力破直劲。拨棍时须轻快平稳,刚健有力,快如闪电,力达棍的前段。其幅度不宜过大,大则有空隙易被对方击中。 2临阵应敌旨要 持棍应敌,两相对阵,内在因素要胆壮、心细、眼敏、神清;外在因素要知距离、明速度、分虚实、懂棍法、善攻防。 2. 1实战中要胆大心细 拳谚曰:“一打胆、一打眼、二打乎脚快与慢”。胆量是临阵应敌的第一要素,胆量取自于心理素质,只有平时能确立起必胜的信心,才能胆壮。临阵时,在战略上要藐视对乎,敢于效量,进攻果断,防守有方,建立战胜对方的决心和勇气。临场胆怯者,从心理上就输掉了一半,其结果是处处被动,该击棍时犹豫不决。缩乎缩脚,不能将平生所学随意运用,任意发挥。拳谚曰:“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有了胆略,你的技艺在临场中更能体现。 胆大并不意味着蛮十,胆大心细是每个临阵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心细才能观察到对方的破绽,才可以乘隙出招,心细才善于打,打得准、打得狠、打得稳。粗心大意者只知猛冲猛打,强攻破取;而不善于避实就虚、巧夺轻取。前者事倍功半,甚至会吃勺‘;后者事半功倍能败中取胜。因此,临场对阵,不仅比体力、比招法,还要比智慧、比心理。 2. 2临阵时要眼快神清 拳谚曰:“乎是先锋、眼先帅”。可见眼是卞导,起着旗帜的作用。在两相对阵中,眼是第一对峙物,它起着领神的作用。人说“行声夺人”是指在眼神的威逼下,以气势先压倒了对方。眼敏,是要求日光敏锐,善于观察对乎的动态,及时作出快速i1:确的反应。该出棍时,立即发招;该防守时,立即对应。这一系列的条件反射,首先取决于眼的敏捷,对对方的出招作出i1:确的判断才行。所以有人把眼放在重要性的第一位,提出“一打眼、一打 胆。 神清,即是临阵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在什么交乎场合,决斗多么激烈,都一定要精神集中,情绪镇静,这是取胜的必备条件。神清既要表现在占下风时仍然头脑清醒,有章有法地应战。不为暂时的失利丧失斗志,节节巩固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人们往往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来形容那些在暂时领先的情况下,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而被对方寻打战机导致失败的人。可见,神清在临场实战中是多么重要。 2. 3距离、速度是取胜的关键 2. 3. 1知距离,是指两相对峙时的距离感。攻防中的距离有远、中、近二者之分。远距离是双方都较为安全的距离。对方不进步,即使持棍仲直乎臂也无法伤及自己。这种距离一般是对峙开始时出现,一旦一方进招,这种局面就会被破坏。中距离是仲长乎臂可以击中对方的距离,这样的距离进可攻、退可守,一般人多采用这种距离。近距离是拳脚随时可以击中对方的距离。由此可见,远距离不能胜对乎,只有中、近距离才能有杀伤力。实战双方在场上不断移动步法,调整距离,以便进可攻、退可守,既可保打‘自己,又能击中对方。进攻距离就是一出棍就可击中对方的距离。距离远了,不能伤及对方,做的是无用功,徒耗体力。这就要求配合步法,缩短双方距离,快速出招,出奇制胜。而防守距离,则是快速移动步法,破坏对方的有进攻距离,达到化险为夷的日的。始终把对方的器械置于有效距离之外。至于对阵中的最佳距离,这还要根据双方的身高、器械的长短,双方的反应速度而随泪L应变,不可机械而论。 2. 3. 2速度是临阵中取胜的一大要素。双方持械同时出乎,速度快者先着人身,II IX者落空。这就是乎快打乎慢的道理。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诸多因素,首先是大脑神经中枢的反应速度。当你准备进攻时,通过感受器(日光触及对方)传入神经再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命令,支配运动中枢传出神经,由神经支配乎作出进攻动作,脚作出进攻步法。这一系列过程,就象通电一样,在瞬间完成。锻练有素的人能立即作出反映,棍的进攻速度也快。有人空有棍法招数,一经临阵总比别人慢半拍。而这半拍之差往往能决定双方的胜败。另外步法的快慢又直接影响速度。进攻、后退,步法都要迅速跟进及迅速撤离,来不得半点迟疑。稍有迟顿,该攻不攻,该防不防,即会坐失良泪L。所有要能取胜,就要快速,就要加强自身的反应速度的锻练。 2. 4虚实、攻防是棍法技击要旨 2. 4. 1虚实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有虚才有实,有实才有虚,虚可转实,实可转虚。临阵时,往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声东击西,指上打下。故先人云:“棍法进退,可虚可实,进退虚实,变转白-出。能以虚实而用,即得棍法奥n。棍在运动中则为虚,着力人身时则为实。就防守者而言,偏让躲闪则为虚,转防为攻则为实。就个人而言,重心偏左,则左实而右虚;重心偏后,则后实而前虚。抡棍右端下劈,则右实而左虚;持棍上架,则上实而下虚。虚实在实战中常‘常是丁‘变万化的,矛盾的双方时时在变。善使棍者,能使虚实迅速转换,转虚为实,变实为虚,使人防不胜防。 2.4.2习棍者必须知其棍法,其中“点、打、扫·劈、撩、拨、戳、架、云、绞、舞花”等诸多棍法,各有妙用不同。其中有直有横,有上有下;有进攻有防守。只有明其功用,熟悉棍法的变化,才能心中有底,临阵不慌。做到攻有法,防有方,运转自如,得心应乎。 2.4.3进攻与防守,是实战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有进攻才有防守;有防守才有更好的进攻招法。棍技是这一对矛盾中发展起来的。临阵对仗,应善攻防。当攻则攻,当防则防。攻则主动出击,毫不迟缓;防则果断招架,不露破绽。主动进攻可以掌握主动权,只有有效地创伤对方,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只有知攻善防才是得到武技的直啼。棍谚曰:“棍法对敌,宜先防后攻,防得其法,乘隙再攻。攻防兼备,方是棍法”。这是防后进攻的高论,当敌强我弱时,我应避其锋芒,乘其旧力己过,新力未生之时,也就是对方一棍击来,未及换招之时,掌握好时间差,反攻击之,则能获胜。如果是敌弱我强,则当卞动出击,连连发招。以排山倒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他个措乎不及。总之,临阵之中,攻防变化莫测。攻可转为防,防也可转为攻。善使棍者,当临阵审时度势,准确掌握好攻防时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