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解密张小龙的下一步:微信已是操作系统,80%的轻应用APP会死

 汕头能率 2016-01-12


微信红利是否已经消失?


微信下一步到底往何处去?


微信还有否大便宜可以占?


我认为,这是张小龙这场主题演讲被刷爆朋友圈的幕后情绪。


因为张小龙说,微信接下来要推出“应用号”,有人说80%的APP会死掉,我不太同意。


微信是一个超级爆品,它甚至对苹果建立的移动生态产生颠覆性冲击。苹果、安卓建立的移动生态圈,流量的核心就是APP。但是,现在,一个微信读书大号,就可以干掉豆瓣的一个频道,N多微信大号呢?


从流量黑暗森林的角度来看,虽然张小龙讲了好几个美好的词汇——用户价值、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时间上远离微信等,但是,背后则是流量的刀光剑影。


这是我认为的张小龙的三个潜台词,也是微信的下一步:


1、微信已经是手机的隐形操作系统!


现在,已经不可否认,微信已经变成手机真正的操作系统。


我们知道,手机的操作系统一度是手机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小米手机崛起,MIUI功不可没。有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必须要做操作系统,即便用户体验再烂,也要做,因为这事关生死。


但是,我发现,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2015年,有不少手机厂商调低了在OS上权重,为什么,因为微信已经变成了手机的隐形操作系统。过去,手机要装一堆APP,现在,基本上装个微信,就OK了。


这是更可怕的流量垄断,预装、刷榜什么的都弱爆了。所以,张小龙说: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这句话太霸气了,但是只有占据流量底层数据的人才有资格说。


必须看下张小龙这句话:


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一个好的产品不是黏住用户,而是尽量让这个用户离开你的产品,大家同意吗?说同意的都是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做的工作都是围绕一点,怎么样黏住用户,怎么样让用户尽可能待在我的产品里头,不要离开产品。


事实上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如果一个用户要沉浸在里面,离不开,就像你买一辆汽车,你开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说汽车里面的空调特别好,所以要待在里面,那不是它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业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是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怎么样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会看到微信的朋友圈会限制很严,各种营销在朋友圈里面我们都会很严格的对待。


在这一方面做的好的例子,我觉得是谷歌,谷歌在很多年前就提出来让用户搜完就走。在这点上,我们会希望微信里面的信息尽可能的少,少到只能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这样你就明白微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规则。


张小龙2013年说: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


2、80%的轻应用APP会死!


用我提出的“流量黑暗森林”法则看,移动流量大概分为三部分:1、APP流量;2、微信流量。


在很多领域,微信流量已经大于APP流量。


那么,还要不要做APP?为什么说APP会死?


我认为,不是所有APP都会被微信干死,而是80%的轻应用APP会被微信干死。


为什么是轻APP?我认为,所有的APP都有两个维度:1、使用频度;2、使用时长。使用频度高的=高频,使用时长高的=强粘性。凡是使用频度高,使用粘性低的APP,我认为都是轻应用APP,比如,媒体类、资讯类,使用频度高,但看完就走。门户的下滑就是如此。


使用时长高的APP,我称为重应用APP,比如打车APP、电商APP等,要绑定账户,还要支付,还要点评,还要有个性化信息,微信的体验很难支撑。


张小龙也说,微信的本来是想推服务号的,但没想到火起来的是媒体类公众号,为什么?因为媒体公众号符合轻应用的特征。


必须看下张小龙这句话: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正在构思的一些东西。刚刚公众平台说到原创,其实很多人会觉得有一点郁闷,因为公众平台现在看起来确实更像是一个媒体化的平台,是对于自媒体、一些写作的或者一些传播内容的人特别有效。但是我们的公众平台,我们出发点不是仅仅针对媒体的,我自己也是很多年的程序员,我们觉得2016年我们应该做一些事情,面向开发的团体。


这个需求来自于哪里呢?我们自己也观察到发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它做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基于微信的公众号来做的,而不是去开发一个APP,因为一个APP的推广成本实在是太高了。相比来说,公众号能够实现大致同样的事情,并且也能获得它的用户,并且用户可以在微信里面获得的成本或者传播的速度会更好一些。


但是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我们一直说我们是要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后面我们甚至专门拆分出一个服务号出来,但是服务号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说服务号可以在里面提供服务为主,所有的服务号还是基于一个诉求,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张小龙2014年说:产品经理像上帝一样,可建造系统,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


3、独家、个性化内容仍是驱动社交流量的王牌!


从“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危机事件说起,其实这个活动不是一个公开活动,只是在微信公开课现场让大家签到一下,现场的人可以访问这样一个数据,去晒到朋友圈。但是,没有想到,一小拨人引发了上亿人的参与。


这里边说明,引爆社交流量的王道,第一是独家的内容,第二是个性化内容。


有人说,微信正在走下坡路,我认为是早期那种原始、转摘、短期功利的号在走下坡路,真正原创、基于用户价值的号,其实在不断走上坡路。2015年,我最大的反思,就是【金错刀频道】在原创内容的投入上还是小了。


必须看下张小龙这句话:


现在我们将开发一个新的形态,叫做应用号。我们现在每换一部手机,手机里面的APP就要重新装,我相信大部分用户也是这样的。现在APP重复的安装率已经越来越低,但是有的时候你要找一个功能,你还得重新再安装一下这个APP。现在很多用户会在微信钱包里面买火车票,因为对一些不是很高频度的需求来说不需要再按一个安装,可是从公众号里面去装一个功能其实也不容易,我们希望存在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这种形态下面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的,所以APP就会很安静的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种形态来存在,这是我们在探讨的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叫应用号,这里只是提前剧透一点点东西。


当然,要想引爆应用潮,微信必须在价值观上做出更强的升级,从一个应用的价值观到一个操作系统的价值观。这方面,微信升级的还是太慢。


面对微信这个操作系统,虽然我经常泡在上面,虽然【金错刀频道】已经是原创科技商业第一大号,但是,我认为我过去一年仍然犯了很多错误,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微信这种新物种,没有用更颠覆性的思路去看待它。


面对流量黑暗森林,我们要保持足够足够低的谦卑!


你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