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思明居士 2016-01-12

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在古老的太古宙时期,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在经历了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的“少林运动”,三次大的地壳运动之后,逐渐形成了山脉,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在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折叠地质特性

嵩山岩石演变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数据,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嵩山年龄已有35亿岁
  郑州晚报:目前在学术界关于嵩山的形成,有着35亿年、30多亿年、25亿年、23亿年几种说法,您认为嵩山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周昆叔:我偏向于赞成35亿年前这个说法,当时中国大陆除包括嵩山几小片洼地外,几乎都处于海平面以下,包括珠穆朗玛峰地区,当时也是一片汪洋大海。
  嵩山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6次大的地质运动,才形成了现在的格局。由于地球上前3次大的地壳运动,嵩山表现得最为典型,所以前3次地壳运动命名都在嵩山。
  (相关采访:据嵩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35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嵩山就开始形成了。大约在23亿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剧烈运动,地质学家们起名为“嵩阳运动”。此后,嵩山地壳开始下沉到海平面以下,接受了巨厚的嵩山群地层的沉积,历经10多亿年,现存2100米厚度的嵩山群底层基本上就是此时形成的。)
  在距今18亿年前,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动,被称为“中岳运动”,巨厚的石英砂岩开始慢慢隆起,并且褶皱成山。因为褶皱作用十分强烈,有的岩层甚至被挤得直立了起来,现在去嵩山太室山和少室山的南侧还都可以看到。
  “中岳运动”后,地壳又慢慢地被夷平、下降,先是粗大颗粒的砾岩开始沉积下来,以后是砂岩、泥岩,一直到钙镁的石灰岩,然后地壳又慢慢被海水淹没。在距今五六亿年前的时候,嵩山一带又发生了一次“少林运动”,大约两亿年后,嵩山的地壳又开始上升到了海平面之上,遭受风化和剥蚀作用。
  而现在嵩山的基本格局是于距今2.4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嵩山作为秦岭东延的一部分,受到了南北方向力量的挤推,形成了现在嵩山以东西方向为主轴的走势。


  山体大小利于人类生活.......
 郑州晚报:在您撰写的《中华民族文化核心:嵩山文化圈》一文中,您强调了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山的因素,您如何理解嵩山山体对于人类文化形成的作用。
  周昆叔:嵩山有着很突出的特点。嵩山是秦岭的东延,但山体又相对独立,山中分布有较广的石灰岩,并形成熔岩洞,为旧石器时代人类栖息提供了条件。从嵩山的地貌来看,北边的嵩山属于中低山,海拔大约在1500米,呈东西分布。南面的部分是箕山,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为低山丘陵,也为东西走向。而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面积超100平方公里的低丘地带,海拔在300~400米,相对高度在50米之内,其间有大金店、卢店和登封盆地分布。这样嵩山就形成了有高山、低山、平地、河流的布局,在嵩山的河谷中间又沉积着肥沃的黄土层,为人类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而从山的规模来看,嵩山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不大不小,非常适合早期人类的生活。山体如果太大,崇山峻岭,人类就无法及时获得水、土等生活资源,而如果山体太小,人类取用资源就会受到限制,也不利于生存。因此,只有有一定规模,生活资源丰富,便利人类出入、居住和生活的山才适合人类的需要。
  从人类生存和迁移的规律来看,早期人类对山的依赖绝不亚于对水的依赖,而嵩山的一系列特点就很好地满足了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生息繁衍依赖密布水网--


  郑州晚报:河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水资源上嵩山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优势?
  周昆叔: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期间,中国古代有河水、济水、淮水和江水4条独立入海的大河,被称为古代的“四渎”。河水就是现在的黄河,济水后来被黄河所取代,淮水就是淮河,江水就是长江。因为嵩山的河流是向四周发散的,在中国古代的4条大河中,其中3条河流的重要源流和重要补给地都在嵩山及其周边地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嵩山一带的文化又可称为“三河文化”,三条古代大河孕育了中国非常古老的“中原文化”,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就是孕育了“嵩山文化圈”。
  而在嵩山中,也分布着许多低丘和盆地,南北10公里宽,东西长约80公里,低丘中由西向东分列着南河涧沟、顾家河、少林河、老东沟、书院河、五渡河和石淙河7条河。这些河源于嵩山主峰南麓,共同南流汇入箕山北的颍河,嵩山不仅丛山密布,而且山中有低丘盆地,这样嵩山中就包含了较为广阔的汇水地域。由于嵩山北坡缓南坡陡,且相差悬殊,达1000米,这样的地貌既能挡西北干冷风,又能迎东南暖湿风,形成嵩山温和多雨气候,这些原因为嵩山带来了丰富的水源,水网的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千米0.32公里。嵩山的岩石和植被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源区,好似一个大地下水库。
  在这一带的剥蚀堆积平原上“岗地”间有“谷地”,谷地中高的台地有10米左右,低的台地有5米左右。从仰韶时期到秦汉期间,人类只在河谷中高约10米一级高台上生活了,如位于新密境内的古城寨古城遗址就坐落在10米高台之上。
  密布的水网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嵩山的放射状,每一条河流都是人类传播文化的重要通道,例如近似羽状的双洎河水系,嵌在嵩山东侧的具茨山和云蒙山之间,伸向华北平原,此河上游一带有石灰岩分布,形成一些岩溶洞穴可供居住;山上植被茂盛,可供采食;河水流淌,可供饮用捕捞。通过研究新石器和旧石器遗址分布情况,不难看出文明是通过双洎河等河谷向华北平原进发的事实。

  气温比现在大约高2℃

  郑州晚报:在一些文章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中原地区比现在较为暖湿的资料,具体到嵩山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周昆叔:现在的嵩山及其周边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而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时的嵩山一带却属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降雨量比现在多200毫米。

  之所以说嵩山一带在古代属于亚热带,是有着充分根据的,从生物、土壤等都可以看出来,如在登封的王城岗遗址,就是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从中拿出来的木炭放在显微镜下看,鉴定出有枫香、青冈两种植物,而这两种植物是亚热带的植物,现在它们只生长在大别山以南的地区。再比如“四不像”,也就是麋鹿,是亚热带动物,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间温暖时期,在我国东部分布很广,郑州地区就曾发现有麋鹿骸骨。

  郑州晚报:在这种亚热带气候下,嵩山一带的土壤是不是也和现在不同,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周昆叔:距今8000年到3000年的土和现在的土有很大的不同,当时土的颜色呈褐红色,随着气候渐渐变得干旱,在距今3000年到2000年期间,嵩山一带的土壤就变成了褐色,而现在基本上变成了黄色。这种褐色土壤肥力很大,非常适合种植庄稼,为裴李岗时期,人类从狩猎业向农业转化奠定了基础。到夏商时期,人们已开始在这种褐红色土地上种粟、稻、麦、黍和大豆等农作物,成为中原夏代青铜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郑州晚报:嵩山的位置应该说处于中国东西南北的要冲,这个位置对于中原文化的形成和这一地区人类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周昆叔:嵩山属于中纬度地区,在北纬34至35度之间,又位于中国发达地区中部,是中国东西南北的要冲,便利于人们交往、文化辐射和反馈。
  文明的发生是有地域要求的,比如玛雅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等也和中原文化一样,不约而同地都在中纬度上,这个纬度最适合人类居住、生存,这个地方是四季分明的地方,比如24节气就是在中原定下来的,24节气对南方和北方都不太标准,只是在中原地区才比较标准。嵩山一带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时处于亚热带北缘,既占有南方的暖湿气候优势,又拥有北方的黄土优势,这对人类文明的孕育非常有利。

在地球演变的编年史上 , 地球的年龄约在 46 亿 年左右 , 而嵩山距今已有 36 亿年的历史。当整个世界 还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时 , 嵩山便横空出世。

  可以说嵩山见证了整个地球演变的全过程。

  在嵩山不到 4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系统、良好地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 , 地学界称之为 " 五代同堂 " 。

  在距今36-25亿年的太古宙时期 , 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共同构成登封群的花岗绿岩建造 , 铸就了嵩山的结晶基底。

  在距今 25~5.43 亿年间的元古宙 , 沉积了滨一浅海相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盐岩 , 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

  在距今 5.43~2.5 亿年间的古生代 , 发育着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滨海相的碳酸岩 ( 底部碎屑岩 ), 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的海陆交替沉积的灰岩、碎屑岩、粘土岩。其中广泛贮存着煤、铁、铝、建材等沉积矿产。古生代是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 这些古生物化石成为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的见证。

  在距今 2.5~0.65 亿年间的中生代 , 发育着三叠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夹煤线。在陆相盆地一一河流环境沉积的中生代红色泥岩一一碎屑地层 , 其中含 有丰富的陆生动、植物化石。

  在距今 0.65 亿年 ~ 现代 , 沉积了新生界古近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 , 以及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层。园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保罗系、 白歪系和新近系。其 中含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及古人类、古文化遗址。

  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该区基底 , 岩层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构成盖层 , 岩层近东西向展布 , 其盖层、基底格局非常显著 ,接触关系一目了然。在嵩山地区不足 20 平方公里范围元 , 清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 25 亿年、18.7亿年、5.43 亿年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 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这三次 " 翻天覆地 " 的全球构造运动分别被地质学家称为 " 嵩阳运动 " 中岳运动 " 、 " 少林运动 " 。

  根据嵩山地区内 " 五代同堂 " 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运动遗迹的基本特征, 按照地质科学的原理 , 可以追溯出嵩山形成的过程和发展、演化的景象 : 地球发展 的早期阶段 , 表面被水包裹着。大约从 36 亿年前开始 , 嵩山地区的海底发生了来自地。幔的基性熔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 , 共同堆积了以基性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为主的被称作登封群的花岗绿岩系。在距今 25 亿年前 后 , 嵩山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 , 地质学家称它 为 " 富阳运动 " 。富阳运动的结果 , 使海底沉积的花岗绿岩系受到近南北向的应力作用、温压效应而发生褶皱隆起 , 慢慢露出峥嵘。后来经过长期风化剥蚀, 富 山渐渐被夷平了, 加上地壳不断下降 , 夷平的嵩山又 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 形成海滨和浅海环境 , 于是接受了被称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质、泥质及钙、镇等物质的 沉积。到了距今 18 亿年前后 , 嵩山地区发生了被称为 " 中岳运动 " 的全球性地壳运动 , 来自东西方向的应力 作用和温、压效应使海底的碎屑岩一碱酸盐地层慢慢隆起成山 , 露出海面 , 嵩山第二次屹立于中州大地。 " 中岳运动 " 后 , 嵩山再次被慢慢的风化、剥蚀、夷平、 下降 , 逐渐被海水吞噬 , 形成滨海、浅海、山间盆地 等环境 , 先后沉积了被称作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和罗圈冰碛层的地层层序。到了距今 5.43 亿年前后, 嵩山地区又发生了被称为 " 少林运动 " 的地壳运动 , 使 嵩山一带大范围地升出海面 , 形成嵩山系 , 结束了地球生命大爆发前的元古宙演化历史。后来虽然发生了古生代广泛的海浸, 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始终未被海水淹没。嵩山从此扬眉吐气。在距今 2~0.65 亿 年的中生代晚期 , 强烈的 " 燕山运动 " 使地区产生了 巨大的剪应力, 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唐窑一中岳庙断裂和五指岭断裂带拦腰将嵩山山系截为三截 , 并使峻极峰及五指岭依次向北西方向推移了3公里和7公里。 0.65 亿年后的 " 喜马拉雅运动 " 使嵩山进一步隆升并遭受风化剥蚀 , 历经沧桑的嵩山终于显现出当今的面貌。

  嵩山复杂的地质地理条件 , 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 , 形成独特的气候条件, 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典型的地层层型剖面, 绝灭的动植物化石 , 重岩叠峰的断块山体, 千尺飞泻的悬崖瀑布、清流晶莹 , 素湍绿潭 , 幽静宜人的湖光山色 , 巧夺天工的地学景观 , 给人以精神陶冶, 给人以科学的启迪和深思, 给人以文化的源泉。

  嵩山岩石类型齐全 , 既有各种类型的片麻岩及片岩等变质岩, 又有砾岩、砂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等系列沉积岩, 还有基性一酸性的辉长岩一花岗岩等侵入岩及其喷发岩。

  嵩山发现有煤、铁、铝土矿、铜、铌钽、磷、石英岩、脉石英、水晶、钾长石、石棉、石灰岩、白云岩、粘土、天然油石与玉石、麦饭石、建筑用砂和石材等 18 种矿产 , 其中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是石英岩 , 主矿层产于言山群罗汉洞组 , 其规模达大型一一特大型

  嵩山如同是一部最直观表现地球发展、地层演变的 " 奇书 ", 又恰似一部记录地球几十亿年沧桑巨变的《史记》 , 有人称它是 " 地球演变的稀世绝版 , 五世同堂的旷世奇观 ", 也有人称它是一部完整的 " 地学百科全书 ",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天然地质博物馆 " 。

  嵩山集典型、稀有、系统完整性于一身且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 , 是研究地壳演化规律, 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

  对嵩山地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 中次七经》记载 :" 少室之山其下多铁 " 。《山海经 -五藏小经》记录了当时产铁之山有34 处 , 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有六处, 少室山即是其中之一。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 开始于20世纪初。嵩山地区经历的 36 亿年漫长的地质历史 ," 三 大构造运动 " 的不整合面 , 错综复杂纷繁多姿的构造型态 ," 五代同堂 " 的地层序列 , 以及蕴藏着的丰富矿产资源 ,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包罗万象的地学知识 , 其 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保护性等 , 吸引了众多的地质学家和地质工作者到此进行 调查和研究 , 逐步揭开了嵩山地质遗迹神奇的面纱。

  1950年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士、河南籍地质学家张伯声教授在登封富岳寺塔西南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确立了 "嵩阳运动 " 。1954 年 , 西北大学张尔道教授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一套轻微变质或不变质的岩层称为 " 五佛山系 ", 指出五 佛山系与嵩山石英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 最先认识并确立了 " 中岳运动 " 。 1958 年至 1959 年, 中国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所王日伦等对嵩山进行路线地质调查。 1960 年, 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 , 进 一步证实并肯定了 " 嵩阳运动 " 和 " 中岳运动 " 。命名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 " 少林运动 " 。 1958 年以来 ,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马杏垣11次登临嵩山 , 对嵩山的构造变形史和五佛山群的地层划分进行了详细研究 , 在五佛山群葡萄岭组页岩与骆驼畔组砂岩之间发现了微弱交角不整合接触关系 , 创立了重力滑动构 造理论。马教授对嵩山情有独钟 , 甚至为嵩山地质研究倾注了毕生精力。半个世纪里, 他走遍了嵩山的山山水水 , 沟沟坎坎 , 说起嵩山现象 , 如数家珍。 l990年, 国家准备将 " 嵩山地质遗址 " 向国际文化与自然遗址保护委员会提出申请 , 马杏垣教授致信极力推荐。信中说 " 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中最可贵的是它的重力滑动构造 , 这是世界上最宏伟 , 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前寒武纪重力构造 , 虽然在西南非 ( 纳米比亚 ) 也有 , 但不如中国嵩山精彩。从古构造观念讲 , 它 们是轻沉积物的变形 , 琳琅满目。 " 字里行间, 透射出一个老地质学家对嵩山的深切关爱之情。 l973年 , 王鸿祯、刘鸿允等对嵩山前寒武纪地层, 特别是罗圈组冰碛层进行了考察研究。这些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奠 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

  20 世纪60年代以来 , 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 ( 区调队 ) 、北京 ( 武汉 ) 地质学院和西北大学等相继开展了包括嵩山地区的 l :20 万和 1:5 万区域地 质矿产调查和专题科研工作。 1965 年和 1977 年河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分别开展 l :20 万临汝幅和许昌幅区 调工作。对区内陆层、岩石、构造和矿产进行了系统 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 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宜昌矿产地质研究所、北 京 ( 武汉 ) 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地 质学院、郑州地质学校以及省内各有关科研、教学和 生产单位, 均对嵩山地区的地质矿产调研投入了大量工作。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 , 他们不辞辛苦 , 对嵩山地质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是 : 嵩山地质构造运动命名者 : 张伯声、冯景兰、张尔道、王日伦。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杏垣、王鸿祯、董申课、张文佑、徐 克勤、郭令智、郭文魁、孙丰区、叶连俊、叶大年、任 纪舜、孙大中、李廷栋、张国伟 ; 国内著名地质学家 刘鸿允、赵宗溥、丛柏林、李继亮、李荫槐、胡受美、 钱祥麟、王泽久、王乃文、游振东、索书田、刘如琦、 王清晨等几十位在嵩山工作过的专家。国外著名地质学家一德国美因茨大学地质系、 OGS 构造委员会秘书 长 A. 科纳尔教授 ; 瑞士苏黎世工学院地质研究所、世界著名小构造专家 J.G. 莱姆塞教授 : 美国威斯康星大 学地质系 C. 古拉多克教授 ;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局长 R.W.R 鲁特兰德教授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 W- M. 施沃特教授 : 加拿大地质调查所 A. 戴维森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杰拉尔德、舒伯特教授等 13 国 20 多位学者都先后来嵩山考察过。

  凡到嵩山考察过的地质科学家和地质工作者 , 大都有着→种共同的感受 : 嵩山 , 对于人类来说真是太奥秘、太神奇 , 它的每一座奇峰异景都是力的展示、力的杰作 , 大自然以宏伟的气魄和神奇的雕刀为人类凿 辈出嵩山这块瑰宝 : 嵩山真是太古老、太悠远 , 它的诞生和演化就是中州沧桑变迁的见证。它告诉人们一 条真理 : 世界上如有永恒 , 那便是运动和更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嵩山地质遗迹为世界地质公园所瞩目。 1980 年 ,13个国家 60 多个地质专家集聚嵩山 , 召开了 " 嵩山前寒武纪构造地质讨论会 " 。很多外国专家发表了许多嵩山地质构造研究论文 , 尤 其他们实地看到了嵩山丰富的地质构造型迹时 , 惊喜地大喊大叫 , 欢呼雀跃。 1996 年, 第30届国际地质 大会在北京召开 , 筹委会将嵩山列为地质旅游路线之一。作为大会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 闽南地矿厅区调队 提前两年在嵩山开展了前寒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 , 撰写了会上宣讲的论文《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嵩山地区伴随着历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 形成了丰富的内外生矿产资源。经地质勘探 , 已发现有煤、 铁、铝土矿、磷矿、白云岩、石英岩、水品、油田、粘土矿等。

  嵩山不仅是地质学家的舞台 , 更是众多地质工作者的摇篮。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 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华北地质研究 所、南京建材古生物研究所、湖北地质研究所、西安地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几十所科研院所 , 地质、煤田、冶金、建材、化工、石油、核工业等部委所属 的地质队 , 省内各系统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 大批专家学者、地质工作人员和学生 , 都对嵩山投入 了大量的工作 , 出版和发表了数以千计的研究专著和 论文 , 为发展嵩山的地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地球演变的编年史上

 , 

地球的年龄约在

 46 

亿

 

年左右

 , 

而嵩山距今已

 36 

亿年的历史。

当整个世界

 

还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时

 , 

嵩山便横空出

世。

 

可以说嵩山见证了整个地球演变的全过程。

  

    

在嵩山不到

 4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系统、良好地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

的太古宙、

元古宙、

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

岩地层序列

 , 

地学界称之为

 " 

五代同堂

 " 

  

    

在距今

36-25

亿年的太古宙时期

 , 

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

入作用共同构成登封群的花岗绿岩建造

 , 

铸就了嵩山的结晶基底。

  

    

在距今

 25~5.43 

亿年间的元古宙

 , 

沉积了滨一浅海相的碎屑岩、

粘土岩和

碳盐岩

 , 

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

  

    

在距今

 5.43~2.5 

亿年间的古生代

 , 

发育着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滨海相的碳

酸岩

 ( 

底部碎屑岩

 ), 

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的海陆交替沉积的灰岩、碎屑岩、

粘土岩。其中广泛贮存着煤、铁、铝、建材等沉积矿产。古生代是生命大爆发的

时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 

这些古生物化石成为地层年代和沉积

环境的见证。

  

    

在距今

 2.5~0.65 

亿年间的中生代

 , 

发育着三叠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夹

煤线。在陆相盆地一一河流环境沉积的中生代红色泥岩一一碎屑地层

 , 

其中含

 

有丰富的陆生动、植物化石。

  

    

在距今

 0.65 

亿年

 ~ 

现代

 , 

沉积了新生界古近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

 , 

以及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层。园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保罗系、

 

白歪系和新近

系。其

 

中含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及古人类、古文化遗址。

  

    

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该区基底

 , 

岩层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地层构成盖层

 , 

岩层近东西向展布

 , 

其盖层、

基底格局非常显

 ,

接触关系一目了然。在嵩山地区不足

 20 

平方公里范围元

 , 

清晰保存着发

生在距今

 25 

亿年、

18.7

亿年、

5.43 

亿年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所形成

的角度不

 

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这三次

 " 

翻天覆地

 " 

的全球构

造运动分别被地质学家称为

 " 

嵩阳运动

 " 

中岳运动

 " 

 " 

少林运动

 " 

  

    

根据嵩山地区内

 " 

五代同堂

 " 

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运动遗迹的基本特征

按照地质科学的原理

 , 

可以追溯出嵩山形成的过程和发展、

演化的景象

 : 

地球

发展

 

的早期阶段

 , 

表面被水包裹着。大约从

 36 

亿年前开始

 , 

嵩山地区的海

底发生了来自地。幔的基性熔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

 , 

共同堆积了以基性火山

岩和酸性侵入岩为主的被称作登封群的花岗绿岩系。

在距今

 25 

亿年前

 

 , 

山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

 , 

地质学家称它

 

 " 

富阳运动

 " 

富阳运动的

结果

 , 

使海底沉积的花岗绿岩系受到近南北向的应力作用、温压效应而发生褶

皱隆起

 , 

慢慢露出峥嵘。

后来经过长期风化剥蚀

 

山渐渐被夷平了

加上地

壳不断下降

 , 

夷平的嵩山又

 

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 

形成海滨和浅海环境

 , 

是接受了被称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质、

泥质及钙、

镇等物质的

 

沉积。

到了距今

 18 





期次的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显示出绚丽多彩的景观,经地质专家研究,泰山彩石地貌

景观蕴含的地质现象十分丰富,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

 

 

泰山世界地质公园除以上核心地质遗迹园区,

还有徂徕山、

陶山、

莲花山等

3

个地质遗迹园区,

分布于岱岳区、肥城市、新泰市,另有济南长清的馒头山、灵岩寺等地质遗迹考察点。

 

地质遗迹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泰山加冕世界地质公园,

是泰山地质价值的国际承认,

也是实现泰山大旅游的新的机遇。

希望

泰山遵循“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抓住这一机遇,

促进泰山旅游和泰安经济

的大

发展

 

 

注: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有地球演变过程中留下来的,

能够反映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历

史进程的地质遗迹,

并且在这些遗迹四面有较好的生态

环境

有一定观赏价值和人文遗产的一

个区域。

1999

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创建具独特地质特征的地质遗址全球网

络”的地质公园计划。

当年

4

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56

次会议提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

划。

 

2006

9

18

日晚,

正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传来消息:

泰山(上图)成为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这次大会,第一项议程就是对来自欧洲、亚洲、美洲

5

个国家的

12

个候选世界地质公园进行评审,泰山第一个获得

9

名评委一致通过。我国参评的王屋山—

玉黛山国家地质公园(河南)、雷琼国家地质公园(广东—海南)、房山国家地质公园(北京

—河北)、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黑龙江)、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河南)也通过评审,成为

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

 

泰山世界地质公园面积

158.6

平方公里,

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地层,

保留有典型的断裂、

褶皱、

韧性剪切带、

重力滑动构造,

以及海内外罕见的中元古代辉绿玢岩发育的“桶状构造”,

华北

寒武系标准剖面等复杂的地质构造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记录着自太古代以来近

30

亿年漫

长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对岩石学、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

等地质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成为当前国际地学早前寒武纪、

新构造运动地质研究前

缘的经典地区。

 

傲徕峰及其东侧的扇子崖,是泰山西南麓的险要幽绝之处,是观察深沟峡谷、悬崖峭壁、奇峰

峻岭的侵蚀切割地貌最佳地点之一,

也是泰山的闻名旅游景点。

从长寿桥经无极庙,

向西北走

 2

公里,即到扇子崖山口,向里走便是西汉末年赤眉军天胜寨的遗址,其西有一高峰,形

似雄狮,名为狮子峰,再向西就是高耸峻峭、丹壁如削、形如巨扇的扇子崖。

 

扇子崖为何如扇似刀、

丹壁如削。

原来扇子崖与其东侧的狮子峰及其西侧的傲徕峰是一个整体,

后来被两条北西向断裂错切,

将其分割成三个山峰,

而扇子又被北东东向断裂切割,

形成一系

列密集而竖立的板状块体,加上二长花岗岩水平节理发育,岩石十分破碎,在重力作用下,不

断发生大规模坍塌久而久之,逐渐形成目前如同半壁残垣、状如扇形的扇子崖。

 

醉心石

 

这是泰山发现的一种新构造类型

,

称为涡柱构造

.

又名桶状构造

.

产出在南北向的辉绿玢岩岩脉

,

同位素年龄约

12

亿年

,

主要由环核、环层、环状和辐射状节理组成,是低粘度岩浆在特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