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卷高考的语文卷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也是命题者一再强调的考查检测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无论是在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小说类阅读)、实用类阅读(人物传记),还是作文,甚至一些语言文字的运用,都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检测。 从高考试卷的变化提醒我们这些高三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虽然在近期不可能让学生马上提升学生这个方面的能力,至少得让学生明白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这种能力在我们语文考试的过程中是如何测试的,作为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测试。 在《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一文里对批判性思维做了这样表述:“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有很多,比如《批判性思维教程》中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工具》中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 虽然定义不同,但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共同之处: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可以对其他种类的思维进行检视、反思,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帮助我们寻求真相、得出结论、获得解决办法。”这个层面完全是理论性的表述,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定义很有帮助,至少可以解决学生如何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有帮助,当然这一点清楚了,自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语文考试中如何理解与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一文还明确指出“在高考试题中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既可以选拔出符合高校需求的学生,又能反拨中学教学, 进一步促进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正式使用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考查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与语文学科能力的考查紧密结合;二是侧重对技能而非态度的考查。”这两个特点就明确告诉我们这些老师和高三学生,我们应该善于挖掘考试素材里所蕴含的批判性思维的元素,或者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或者意识去思考分析那些考题。 2015年全国卷的两篇作文题,这种采用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典范。全国一卷“女大学生举报父亲高速路接电话”就是一则取材于2015年5月发生的一个媒体事件。具体分析材料有这样几层:第一层是女大学生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一核心事件;第二层是警方对父亲给予处罚,及之后的事件——将私信公开到官方微博,使之变成公众事件;第三层是网友和媒体的加入,使这件事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 这样一则材料有了不同维度的讨论空间。此事之所以引发争议,焦点就在于:女儿应不应该举报自己的父亲。在有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亲亲相隐的人伦传统的中国,女儿举报父亲违法,是否有悖伦理?能否称“大义灭亲”?可曾显“人性之恶”?是不是“情”与“法”之间的权衡与选择?以上这些都有辨析的必要。观察一件事的性质,不能脱离其起因、动机和结果。从材料看,女儿举报是在对父亲多次劝说未果下的无奈之举,其实质是通过提高父亲的违规成本,引起父亲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迫使父亲文明行车,其动机和目的都源于良善与关爱,而非动机不纯的出卖,甚至不是情与法之间的选择,而是借助“法”,珍视“命”,表达“情”。还可以更深层次地追问,这一“女儿举报父亲”的行为如果会遭遇曲解和误读,是否也是社会中信任有所缺失的表现?健康的社会舆论应避免恶意的揣度和不辨就里的指责。当然,女儿的做法是否就是最明智的解决办法,有没有意气用事的成分,还可以怎样更智慧地化解矛盾不使亲情受损,都可以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内容。此事的另一个观察角度,就是父亲在多次劝说后的依然故我。 在如此的追问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高考作文题的训练中逐步明白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该怎样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材料来写作。 当然如此训练不可能是一次或者是两三次,而多次,甚至渐渐地形成序列化。可以通过阅读时文,比如阅读《中国青年报》的时文,让学生在阅读这些最新的事件评论的文章里找到批判性思维的脉络,或者让学生进行时文的演讲,将自己平时的报纸或者网络上读到的最新的新闻进行评点,慢慢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然这种过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且学生的能力本来就不是很强,固有的那种思维模式的影响,还有平时思维惯性都可能制约着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是需要语文教师又足够的耐心和细致到位的方法指导,才能够最终完成的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