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大造影项目操作规范大全

 panyunbo 2016-01-12

食管钡餐造影

适应症

(一)主要适应证

1、食管良、恶性肿瘤。

2、食管异物 有误吞异物史,造成吞咽不适或疼痛者。

3、腐蚀性食管炎 误食强酸、强碱后。

4、食管憩室及憩室炎。

5、结缔组织疾病 硬皮病、皮肌炎。

6、食管创伤、破裂。

(二)一般适应证

1、食管静脉曲张。

2、食管瘘 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

3、食管运动紊乱症。

4、纵隔肿块(肿瘤、炎性) 了解肿块与食管关系,帮助病变定位与定性。

5、感染性食管炎 念珠菌感染。

禁忌证

1、昏迷、神志不清不能自主吞咽者。

2、有严重食管瘘症状伴有纵膈炎症或纵膈脓肿者。

并发症

稀钡剂经会厌或内瘘进入呼吸道,量多时可引起窒息或呼吸道继发感染。

器械准备

电视透视、自动控制曝光条件及点片装置的X线机,能使检查方便,图象清晰。

药物准备

1、产气剂(粉剂) 作为食管双对比造影时用。

2、低张药 山莨菪碱20mg,作为食管双对比造影时用。

3、硫酸钡制剂

1)、浸钡糊的棉絮片:检查食管异物、鱼刺时用。

2)、钡糊剂:帮助心脏、纵隔肿块作诊断时用。

3)、1.4~1.5g/ml双对比造影用细颗粒型(1号)硫酸钡混悬液或2.5g/ml双对比造影用颗粒不匀型(3号)硫酸钡混悬液,作食管双对比造影时用。

病人准备和注意事项

1、临床提示为食管胃连接区病变,如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贲门癌、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段先天性异常(蹼、膈)时须作包括胃底贲门区在内的上胃肠道造影检查,而不应单作食管造影检查,以免漏诊。

2、食管下段病变伴有食管梗阻临床表现时,以空腹检查为好,检查前应禁食。

3、如无食管梗阻情况,食管检查一般不须作准备(禁食),但亦不宜于进食后立即检查,以免食物残渣附着在食管粘膜上造成假象而误诊。

4、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有无梗阻、梗阻程度)及不同的检查目的(诊断食管自身病变、协助诊断食管外病变)选用合适的造影剂和剂型及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

5、已经确诊为晚期食管癌或重度贲门失弛缓症者,且伴有严重的食管梗阻症状(呕吐)时,不应重复检查。

检查方法与技术

食管造影前都应作常规胸透,特别是在要注意纵隔形态及其邻近器官(心脏、胸主动脉)情况。对食管异物检查前更应作颈、胸部透视,观察有无不透光异物存在。

1、食管单对比造影检查 病人口含造影剂(钡糊剂、浸钡棉絮或碘剂),于站立右前斜位(将食管置于脊柱前、心影后),透视下嘱其咽下口中造影剂,自上而下进行跟踪观察食管逐段被充盈扩张、收缩排空(粘膜相)及静止弛张状态情况,直至造影剂经贲门口入胃;再于左前斜位(必要时加正位)进行观察。

2、食管双对比造影检查(以低张法为好) 肌注山莨菪碱20mg,10min后,先吞服产气剂(粉剂)。病人取右前斜位立于检查床前,连续大口吞服高浓度双对比钡混悬液,即刻摄取点片(连续曝光更好),此法可使食管扩张满意,食管粘膜涂钡均匀,对食管粘膜浅表病变显示有利。

3、如不用低张或产气剂时,也可采用捍鼻吞钡(吞钡同时,以手捏住鼻孔)或使用带侧孔的吸管吸钡(病人吸钡时,可同时从侧孔吸入空气),但效果均不如低张法理想。

摄片要求

一般情况下,食管钡剂造影检查在电视监视屏上显示极为清晰,并不必要摄片,但如发现异常,或观察不满意时,则必须摄取局部点片。

1、 多相点片(充盈、半充盈及粘膜相) 无论是单对比或双对比造影检查都要求摄取食管扩张时的充盈相及食管收缩时的粘膜相,才有利于发现管壁的轻度舒张受限,轮廓改变,确定管腔的充盈缺损以及食管粘膜的细微变化。

2、 多轴位观察摄片 为正确反映食管病变的全貌,食管造影检查还必须摄取多轴位点片。

3、 立、卧位点片 食管造影通常处在立位下进行与摄片,但有时钡液通过过快,则可改取卧位,甚至头低位,使钡液通过减慢,有利于病变(如曲张的静脉充盈)的显示及摄取。

4、 摄片条件:①岛津机 70KV , 5mAs DR 75KV,8mAS

检查后注意事项

如有较多钡剂进入呼吸道时,应尽量嘱其咳出,必要时用抗生素。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适应症

(一)、主要适应证

1、食管裂孔疝。

2、胃食管返流、返流性食管炎。

3、胃底静脉曲张。

4、贲门失弛缓症。

5、胃及十二指肠良、恶性肿瘤(含早癌) 食管胃连接区鳞癌、腺癌、淋巴瘤等。

6、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7、胃及十二指肠慢性炎症 疣状胃炎、糜烂、胃窦炎等。

8、胃及十二指肠息肉(增生性、腺瘤性)。

9、胃及十二指肠先天性发育异常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幽门隔膜、重复畸形、十二指肠闭锁和狭窄。

10、 胃石症、胃异物。

11、 胃及十二指肠憩室。

12、 巨大肥厚性胃病。

13、 胃及十二指肠迷走胰腺。

14、 胃嗜酸性肉芽肿。

(二)一般适应证

1、上腹部肿块(炎性、肿瘤),了解肿块与胃及十二指肠关系。

2、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等占位病变。

3、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了解吻合口及其功能,残胃病变。

4、十二指肠淤积症。

5、慢性胃扭转。

6、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7、Peutz-Jeghers综合征。

8、胃类癌。

(三)非适应证

胃肠道急性炎症,如急性胃肠炎。

禁忌证

1、急性肠道梗阻(尤其是梗阻程度严重或低位梗阻者)。

2、急性胃肠道穿孔。

3、神志不清或其他不能自主吞咽者。

并发症

无。

器械准备

1、带影象增强、电视及点片装置的X线诊断机(能自主控制曝光条件者更好)。

2、小焦点球管、摇篮床、数字成像与图象处理功能(DSIDR),都能使检查更方便,图象质量更优越。

药物准备

1、 产气剂。

2、 山莨菪碱20mg作低张双对比造影时用。

3、 硫酸钡制剂 普通硫酸钡配制成0.3~0.5g/ml浓度溶液400ml。双对比剂造影用颗粒不匀型(3型)硫酸钡300g加水配制成2.5ml浓度。

病人准备和注意事项

1、禁止饮食6h(检查前一日晚餐后起,不再进食)。

2、严重便秘者,在检查前服泻剂(番泻叶)以清除肠内过多的粪渣及气体。

3、胃内滞留液过多,不但会影响钡剂涂布,还易产生钡絮凝,需先作以下处理:检查前,先服下温水(可加入碳酸钠)100ml。于卧位下,躯体向左作300度翻滚5圈,后每隔5min翻滚1次,共4~5次。翻滚间歇,躯体保持右侧卧位,以引流胃内液体排出至十二指肠。也可用清胃酶或糜蛋白20mg代替碳酸钠,效果更佳。

4、去除衣服(裤)上所佩带的金属饰物。

检查方法和技术

1、 肌注山莨菪碱20mg,10min后上机检查,可抑制胃肠道蠕动,减少胃分泌,有利于钡的涂布;减低张力,使胃及十二指肠能补充气后充分舒张;展平粘膜面,有利于粘膜面微细结构(胃小区)及病变的显示。

2、 右前斜立位 让病人边服25g/ml的硫酸钡液,边进行食管检查。此时即可获得满意的食管充盈相、双对比相以及贲门口开放相。发现异常可及时摄下点片。待钡剂服完后,再让病人作空咽动作,随着食管的蠕动,电视屏上即可呈现食管的收缩相,显示食管HPZ段及贲门口关闭相。

3、 仰卧位 病人仰卧,躯体向左(或向右)作360度旋转2~3周后,取右前斜位,使胃内钡液尽量流向胃底内,构成胃幽门前区及胃窦部双对比相。然后向右转动躯体,直至左前斜位,胃底内胃液逐渐流向胃窦,则构成胃角切迹部及胃体上部双对比相。

4、 半立左前斜—右侧卧位 躯体继续向右旋转,同时将检查台头侧升高10~30度,使胃泡内钡剂流出,构成胃底双对比相,显示胃贲门正面形态。正常时,胃泡内钡液应全部流向胃窦。但如有食管胃连接区功能不全时,则此时可见部分钡液自胃泡内逆流进入食管,显示食管下段。这对胃食管连接区病变的诊断极为重要。

5、 俯卧右后斜位(必要时可适度抬高足侧台面)此位置钡液流向胃体上部,从而构成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的双对比相。

6、 俯卧左后斜位 为使胃腔充盈饱满,可再加服0.3~0.5g/ml的普通型硫酸钡混悬液100~400ml左右,此时胃体、胃角切迹、胃窦部及十二指肠均被钡液充盈。有利于对胃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轮廓及柔软度的观察,同时可显示胃底前壁的双对比相。

7、 立位 将检查床由卧式改为立式,观察钡充盈状态下的胃切迹形态。适度右前斜观察十二指肠各组及胃泡充气相。

在上述各体位检查中,根据需要和可能都应配以适当强度的加压检查,尤其是在充盈时。

摄片要求

1、一个完整的上胃肠道双对比(低张)造影检查,必须包括充盈、粘膜、加压及双对比相片。

2、满意的双对比相片应是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胃粘膜南结构(粘膜皱襞或胃小区)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3、全胃及十二指肠各部被分区、分段摄取。

4、检查医师必须熟悉双对比成象原理及不同病变在双对比相中的征象与特征性表现(如认识胃前壁病变在仰卧位片中的表现),否则病变极易被遗漏。

5、规范化摄片(5片,13次曝光)。

1a 胃体、窦部双对比相。

1b 胃窦幽门区双对比相。

2a 胃体上部双对比相。

2b2c 胃贲门区正面相。

3a 胃窦前壁双对比相。

3b 胃底双对比及胃窦、体充盈相。

4a 十二指肠充盈相。

4b 十二指肠双对比相。

4c4d 胃窦及球部加压相。

5a5b 全胃立式充盈相(显示胃角及十二指肠曲)

6、摄片条件:①岛津机 75KV , 8mAs DR 75KV, 30mAS

检查后注意事项

注意低张药物的副作用(视物模糊、心率加快、排尿困难----------),休息片刻后即可消除。

双对比结肠钡剂灌肠造影

适应证

(一)主要适应证

1、结肠及直肠(壶腹部以上)良、恶性肿瘤 如癌、淋巴瘤、绒毛状腺瘤、类癌等。

2、结肠炎症性疾病 如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

3、结肠息肉综合征 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

4、结肠憩室病(炎)。

5、子宫内膜异位症。

6、结肠肉芽肿病、血吸虫、阿米巴。

7、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结肠炎)。

8、肠气囊肿症。

9、缺血性结肠。

(二)一般适应证

1、回盲部肿块的鉴别诊断。

2、结肠慢性穿孔、瘘道、脓肿(炎症、肿瘤所致)。

3、结肠吻合术或结肠造瘘术后复查,了解吻合口情况。

(三)非适应证

1、直肠下端(近肛门部)病变易遗漏,可作肛指检查、直肠CT或肠镜。

2、内痔便血。

禁忌证

1、结肠急性穿孔或有可疑引起急性穿孔(疑有肠坏死)时。

2、急性大量便血时。

3、假膜性肠炎。

4、中毒性巨结肠。

5、直肠活检后。

并发症

硫酸钡药物极为稳定,注气,钡用肛管又较柔软,故结肠双对比造影检查极为安全。但也偶有穿孔、钡剂进入静脉、门静脉积气的并发症。

器械准备

1、200mA以上X线机;带活塞的注气、钡两用肛管;灌肠桶;注射器及注射针。

药物准备

1、双重造影硫酸钡干混悬剂(颗粒均匀型)配制成0.7~0.8g/ml钡液300~800ml

2、轻泻剂。

病人准备和注意事项

1、检查前肠道准备 肠道清洁是结肠双对比造影质量好坏的关键。要求肠腔内无粪便、无液体。具体做法:

(1) 少渣饮食:检查前2d内进少渣或无渣、低脂肪饮食。

(2) 多饮水:检查前2d 内饮水量每日不少于1500~2000ml

(3) 通便:检查前2d,每天服用轻泻剂,检查日晨用开塞露通便。

2、检查前6h内禁食,勿用清洁灌肠。

3、检查前先作腹部透视。

检查方法和技术

1、造影前5min给予肌注低张药物。

2、肛门内插入注钡、气两用肛管,俯卧,检查床头低约10~20度。

3、于透视下经肛管注入0.70~0.80g/ml钡混悬液,当钡流前端经脾曲达横结肠中部或远端时即停止注钡。

4、接着于肛管内用加压气球缓慢注入空气,由气体将钡液右半结肠,气体的注入量约在700~1000ml。透视见右侧升结肠横径扩张至5cm左右时停止注气。

5、拔除肛管,让病人于卧位状态下作俯卧—仰卧—俯卧翻转2次,见钡剂在结肠表面已形成良好涂布时,即可分段依次摄片。

摄片要求

一般先摄取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下部的双对比相(包括仰位和俯卧位)及直肠乙状段侧位。摄片时应适当变动体位,使重叠肠曲展开。再转动体位于半立位或头低位下分段依次摄取脾曲、横结肠、肝曲及盲升结肠的双对比相。分段摄片时应注意肠段的连接,勿遗漏部位。摄片过程中,发现病变时应进行局部多角度、多相(双对比、充盈相或半充盈相及加压相等)摄片,分段摄完肠曲点片后,让病人再作360度翻转,摄取全结肠的仰卧位和俯卧位及立位片。整个检查过程不应超过15min,否则钡剂易在肠壁上形成“龟裂纹”,妨碍诊断。

摄片条件:①岛津机75KV , 8mAs DR 75KV,30mAS

检查后注意事项

1、肌注山莨菪碱类低张药可引起的视物模糊、心率加快等副作用,稍作休息即可消失。

2、检查完毕后,可嘱病人多饮水。

静脉尿路造影

适应证

(一)主要适应证

1、泌尿系统结核、结石、肿瘤、肾盂和输尿管积液。

2、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

3、泌尿系统外伤。

4、需行尿路造影而又无法行逆行造影。

5、明确腹膜后肿块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二)一般适应证

1、肾性高血压、肾血管狭窄、肾血管扭转等需分侧观察肾功能情况。

2、肾下垂。

禁忌证

造影剂有关禁忌证。

并发症

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器械准备

带充气气囊之腹带,椭圆形压迫器两个。

药物准备

浓度为300mg/ml以上的水溶性有机碘造影剂。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则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

病人准备和注意事项

1、肠道准备同泌尿系统平片检查常规。

2、检查前6h禁水、禁食,但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多发性骨髓瘤、婴幼儿和高龄病人不宜绝对禁水。

3、造影剂过敏试验。

4、造影前嘱病人排空膀胱内尿液。

5、婴幼儿消化道常有气体存留,在临摄片之前可给饮牛奶、豆浆或糖水,使两肾盂肾盏重叠于扩张的胃所在的区域内。

检查方法和技术

1、造影前先摄泌尿系统平片。

2、在肾下极水平以下用压迫器和充气气囊要体外压迫输尿管,压力一般为10.64~13.3kPa(80~100mmHg)。新近腹部手术后或有消化道出血、腹主动脉瘤、大量腹水、巨大腹块不能压迫输尿管时,可改用头低10~15度体位或臀部抬高约10度体位,并加用双倍造影剂剂量。

3、静脉注射造影剂 成人总量20~40ml,儿童0.5~1ml/kg。穿刺点皮肤消毒后约1min左右把造影剂注入静脉。过敏试验阴性者仍可发生严重反应,故造影过程中仍须对病人密切观察。

摄片要求

注射后5min10min摄取前后位肾区片各1张。显影不满意时酌情增加摄片数及廷长摄片间隔时间。显影良好后于30min解除压迫器摄全尿路前后位卧位片1张。疑肾下垂者嘱病人起立后再摄腹直立位前后位1张。

必要时加摄斜位和侧位片。

摄片条件:①岛津机75KV , 8mAs DR 75KV,30mAS

检查后注意事项

1、造影剂反应有关注意事项。

2、局部静脉炎者适当应用抗生素、局部热敷。

逆行肾盂造影

适应证

(一)主要适应证

1、不宜做静脉尿路造影者,如肾功能极差者。

2、静脉法不显影或显影不满意的肾、输尿管疾患,如严重的肾结核、肾积水及先天性多囊肾等。

3、观察临近病变对肾、输尿管有无侵犯。

(二)非适应证

1、泌尿道先天畸形,如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输尿管异位开口。

2、输尿管移植于肠道者。

禁忌证

1、 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严重膀胱疾患等禁忌或不能作膀胱镜。

2、 尿道感染、急性肾盂肾炎、输尿管、膀胱炎。

3、 严重血尿。

4、 肾绞痛发作时。

5、 严重全身衰竭、严重心血管疾病。

6、 造影剂有关禁忌证。

并发症

1、 血尿。 2、感染。 3、无尿或少尿。 4、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器械准备

1、 膀胱尿道镜 分硬性和软性两种,逆行造影一般采用硬镜。膀胱尿道镜包括镜鞘、闭孔器、观察镜、操作部件。

2、 光源 采用冷光源,由灯箱和光导纤维构成。

3、 输尿管导管2根,红黑各1根,成人一般用F5导管。

4、 消毒巾或膀胱镜检查专用连有脚套的一次性敷料。

药物准备

10%~30%泛影葡胺,过敏者可用25%溴化钠代替。

病人准备和注意事项

1、 肠道准备同泌尿系统平片检查常规。

2、 造影剂过敏试验。

检查方法和技术

先行膀胱镜检查,然后经两侧输尿管口分别插入输尿管导管,深度为25~27cm,分别收集各侧尿液作检查前细菌培养。在两侧输尿管导管内同时注入造影剂。每侧以5~8ml为宜。如需观察输尿管全长时一面拔出输尿管导管,一面缓缓注入造影剂。疑收集系统内人软组织密度占位时,如肿瘤或透光结石时可用空气作逆行造影对比例。

摄片要求

同泌尿系统平片检查常规。在输尿管导管内注射造影剂后立即令病人屏气后摄片。造影满意后方可拔管,否则需重复注射造影剂后再摄片。一般采用仰卧前后位。必要时加摄斜位与侧位片。

摄片条件:①岛津机75KV , 8mAs DR 75KV,30mAS

检查后注意事项

1、 造影后常规应用氟哌酸,以预防感染。

2、 疼痛难忍时可用解痉止痛剂。

3、 血尿严重者必要时可用止血剂。

子宫、输卵管造影

适应证

(一)主要适应证

1、孕症 查原发或继发原因。

2、生殖道畸形 了解子宫输卵管大小、形态、及位置,明确畸形的类型。

3、子宫异常出血 探询原因,了解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出血。

4、内生殖器结核以及与内生殖器官相通瘘管的关系。

5、各种绝育措施后,观察输卵管通畅情况。

(二)一般适应证

透视及摄片不能明确的宫内节育器异位,如穿通嵌入肌层、嵌入子宫内膜等。

(二)非适应证:盆腔肿块;习惯性流产。

禁忌证

1、造影剂有关禁忌证。

2、生殖道各种活动性炎症(包括阴道、子宫、盆腔)。

3、经期或有大量子宫出血。

4、妊娠、分娩6个月内及刮宫后30天。

5、生殖道恶性肿瘤。

6、严重全身疾病及高热。

并发症

1、造影剂有关并发症。

2、碘油进入间质及血管并流至肺部时,病人频发呛咳,应立刻停止注射并取出导管,置病人于头低足位严密观察。

器械准备

阴道扩张器、宫颈钳、卵圆钳、探针、弯头血管钳、长镊、弯盘、小药杯、长棉签、双腔管、针筒(5ml1副、20ml1副)、消毒巾。

药物准备

40%碘化油或专用水溶性有机碘剂。

病人准备和注意事项

1、造影剂过敏实验。

2、月经完毕后4~10天内进行。

3、清洁外阴,排空大小便,清洁灌肠。

4、造影前3天及造影后2周内避免性交及盆浴。

检查技术和方法

病人取截石位,外阴消毒铺巾。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后夹住前唇,用苯扎溴铵消毒。探针检查子宫后放入双腔管,注气检查气囊扩张无误。在透视控制下缓慢注入造影剂,待子宫充盈后稍加压,使输卵管充盈,然后摄片(只允许少量造影剂进入盆腔)。

摄片要求

X线片下缘包括耻骨联合,双侧闭孔对称。如透视发现子宫屈曲,子宫腔影与子宫颈管影重叠时,可转动病人体位,摄取适当的斜位以清晰显示子宫腔、两侧输卵管及造影剂进入盆腔影象。用碘油造影者,24h后再摄1张(必要时48h再摄1张),观察碘油进入盆腔情况。用有机碘液造影者,于第1张片10~30min后再摄1张。

摄片条件:①岛津机75KV , 8mAs DR 75KV,30mAS

检查后注意事项

必要时给予抗生素。

排粪造影
(defecography)

  排粪造影是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对病人“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结合观察的检查方法。它能显示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上便秘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该方法国艳60年代起有人旅游服务于小儿巨结肠和直肠脱垂的研究,70年代后期才逐步应用于临床。我国于80年代中期起开展排粪造影临床旅游服务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已有近70家医疗单位开展排粪造影,总计达万余例。

  1、机制

  向直肠注入造影剂,观察静坐、提肛、力排、排空后直肠肛管形态及粘膜像变化,借以了解排粪过程中直肠有医务室等排便出口处有无功能及器质性病变。排粪造影所用的钡剂呆分为硫酸钡悬液和半固态的糊剂两大类。钡糊配方多采用硫酸钡粉、干淀粉和水,按一定比例搅拌后加热而成。目前已有商品化糊状造影剂(如Anatrast)及注射枪供应。根据造影剂不同,排粪造影呆分为钡液法及钡糊法。钡液法的优点是钡剂调制及灌注简便,排空后能很好地显示直肠粘膜;缺点是钡液的自然属性与粪便相差甚远,灌入直肠多流向近端,不能扩张直肠引起便意,在这咱情况下用力排便显然不符合生理状态。钡糊法的缺点是钡糊调剂繁琐;非使用高压注射器具不能灌入;排空后粘膜显示不如钡液法等。但钡糊的性状与常人粪便相似,灌入直肠后可积聚于局部膨胀直肠引起便意,使排便动作自然、真实可信。故钡糊法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在注钡糊之前先灌入少许高浓度钡液,可以改善和增强直肠粘膜涂布。

  排粪坐桶透X线的程度对造影成败关系极大。透光过好会使臀部软组织之空间曝光过度,不仅无法显示直肠外脱垂,还会影响肛管和尾骨的显示;透光性过差同样难以显示直肠、肛管及尾骨;两者均给测量分析带来困难。为造成臀部软组织密度相似的周围环境,国外学者多自行设计各种含水坐圈。我国于1985年完成了DS-1型排粪造影装置,不仅解决了坐桶密度问题,且具有升降、旋转功能,使用方便、灵活、卫生、桶壁装有标尺,照片上与人体放大率一致,便于测量。四角排粪造影多采用摄片结合磁带录像,我国目前多以摄片为主。

  2、方法

  检查前日午后2、4、8h冲服番泻叶9~15g,以清除积粪。检查时,先将导管在透视下插入肛门,注入钡液约50ml,使之进入乙状结肠及降结肠远端;拔出导管,向肛门插入注射枪,注入糊状造影剂约500g。嘱病人坐在坐桶上,调整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合并显示耻骨联合。分别摄取静坐、提肛、力排、排空后直肠侧位片,必要时摄正位片,同时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

  测量项目:
  ①肛直角:肛管轴线与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
  ②肛上距:耻尾线为耻骨联合与尾骨尖的连线,它基本相当于盆底位置。肛上距为肛管、直肠轴线交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
  ③耻骨直肠肌长度:耻骨直肠肌于肛直交界处后方压迹至耻骨的距离。
  ④直肠前突深度:前突顶端至开口上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

  3、测量项目正常参考值

  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排粪造影是一动态检查过程,前后对比分析有时比孤立参照所谓“正常值”更重要。

  表1 排粪造影测量数据正常参考值

测量项目

正常参考值

肛直角


静态

70~140°

力排

110~180°

提肛

75~80°

肛上距

<3~4cm

耻骨直肠肌长度


静态

14~16cm

力排

15~18cm

提肛

12~15cm

直肠前突

<3bm,排空造影剂

  4、临床意义

  排粪造影是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重要检查方法。几种常见功能性出口梗阻的排粪造影表现如下:

  (1)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 正常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松弛,肛直角变大(图1、2、3)。该症患者力排时肛直角增大不明显,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耻骨直肠肌长度无明显增加,且多出现耻骨直肠骨压迹(图4)。

  (2)耻骨直肠肌肥厚症 肛直角小,肛管变长,排钡很少或不排,且出现“搁架征”(shelf sign)。该征是指肛管直肠结合部向上方在静坐、力排时,均平直不变或少变,状如搁板。它对耻骨直肠肌肥厚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可作为与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的鉴别要点。


图1 正常人静坐时的肛直角


图2 正常人提肛时的肛直角

  (3)直肠前膨出 亦称为直肠前突。为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囊袋状突向前方(阴道)。该征象可出现于无症状的自愿者中,故有人认为只有直肠膨出大于3cm才有意义。其实并不尽然,口部巨大且开口向下的重度直肠前膨出也未必造成粪便嵌塞。因此,真正具有病理意义的直肠前膨出必须具备:开口小、纵深、排粪终末钡剂滞留三大特征,并以患者有用手指或其他物品填塞阴道压迫后壁方能排便的病史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图3 正常人用力排时的肛直角

  (4)直肠前壁粘膜脱垂、内套叠 直肠粘膜脱垂是指增粗而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于肛管上阔别,造影时该部呈凹陷状,而直肠肛管结合部的后缘光滑连续。当增粗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在直肠内形成大于3mm深的环状套叠时,即为直肠内套叠。绝大多数套叠位于直肠远端,测量时要标明套叠的深度和套叠肛门距。直肠粘膜脱垂及套叠同样可出现于无症状自愿者中,只有那些引起排钡中断和梗阻的粘膜脱垂或内套叠,才是排便梗阻的真正原因。

  (5)异常会阴下降 使用“异常会阴下降”一语,是为了有别于有力排便时的会阴下降。一般认为,力排时肛上距大于3cm称之为异常会阴下降。多数伴随有其他异常,如直肠前突、粘膜脱垂、内套叠等。以前认为异常会阴下降是关系到阴部神经是否受到损伤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有人研究认为异常会阴下降并不能预示阴部神经病变,便秘者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部分病人在作排粪造影时,表现为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肛直结合部下降、肛直角增大,但肛管细窄难开、排粪费力、动作短暂而不连续、钡流涓细,致排粪时间延长。有人认为其为内括约肌异常收缩或失弛缓所致。排粪造影对肛门部手术、会阴外伤等瘢痕形成所致便秘,在力排时可见患部狭窄、偏歪和排出困难等征象;还可判定肛让括约肌成形术后患者的控便、排便功能。


图4 耻骨直肠失弛缓症患者力排时肛直角无明显变化
(左、中、右图为静坐、提肛、力排时的肛直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