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迁安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失分原因,讲解典型题,总结方法。 过程与方法:将习题进行分类,通过复习知识点,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并进行变式训练,达到讲一题会一种方法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答题的能力。
整体设计: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这张试卷的特点,我准备从学生错率较高的题目、特别是主观题着手,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查纠错,特别是如何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解答主观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即“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一、成绩分析:表扬成绩优异和进步较大的同学,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 二、选择题讲评 1.错题展示:多媒体展示正答率在80%以下选择题的正答率及相应错选选项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解决正答率较高的选择题4、5、19、20、22、23题。) 【小组展示,点评分工】
第19-20题,3组展示, 1组点评。 第22-23题,5组展示, 4组点评。
知识点一、光照图判读——2-3题 [分析]如果在做题时能够找到切入点,则光照图的判读就迎刃而解了。 方法归纳:(投影展示)
在局部光照图或变形的光照图中,判断南、北半球,晨昏线,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方向及相关计算等,常以
“三类点”“三条线”为突破口快速、高效地解题。 变式训练一: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MO为晨线
2.北京时间是(
3.此时(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知识点二、河流的补给形式——10-12 [分析]熟悉不同补给类型河流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把握图中河流的径流随气温变化,本题就容易了。 归纳对比:
变式训练二:
读某河流相对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4~5题。
4.下列地区河流不具备上述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5.下列有关该类河流及其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分布在北半球 B.该河没有冰雪融水补给 C.当该河流处于汛期时,我国长江流域处于伏旱天气 D.如果该河流位于南半球,则该地典型植被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学生评价学生答卷](投影展示学生试卷截图)
师点: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考查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而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答题的关键,同时又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
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差,不能与相应知识建立联系; 2.忽略题干中的限定语,导致答题的针对性差; 3.专业术语运用不准确、不规范; 4.少数同学答题忽视提示语和要点序号化。 方法归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主要途径
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③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以26题第⑵问为例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然橡胶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是制造轮胎的原料。天然橡胶喜高温、高湿:年均温在19℃以上,以21~27℃为宜;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相对湿度70~80%;静风向阳,风速<3米/秒。肥沃深厚的土壤;土层厚度>60厘米。热量条件的保证程度,特别是越冬低温状况是橡胶树生长的限制因素。绝对低温<5℃,就会引起寒害;绝对低温<0℃,引起严重寒害,时间较长则引起死亡。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基地。
方法归纳:回答主观题三步曲 1. 准确获取、解读信息。(文字背景、设问、图表资料) 2.对接迁移。(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 3. 表达专业化,语言规范化。(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尽量使用关键词,多用词组,少用句子) 变式训练三: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试着采用一种新的模式进行试卷讲评,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将题分类进行: 第一类,没有或正答率较高的试题,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讲解及互评可以解决,教师根据情况适当点拨; 第二类,正答率较低的题目,这类试题往往属于迷惑性、综合性较强的考题,重点讲评。讲评试卷时,把每个试题都归纳入知识体系中,紧扣课本分析讲解。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知识和原理,对号入座,同时,找出自己考卷中的错误,并当堂纠正。这样的讲评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课本知识,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类,主观题,这类题目学生的得分率较低,主要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弱造成的,因此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如何有效的解答主观题,使学生熟悉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途径及解答主观题的方法。但在学生看到试卷感觉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进行试卷讲评时,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更为生动,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