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人医读片】中枢神经病例专栏 颈髓室管膜瘤

 懒汉真多 2016-01-13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原创

  省人医读片专栏

  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临床应用与科研等方面一直处于先进地位。 2005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7月建立医学影像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病史:

  男,50岁,双手麻木乏力5年,左手加重1年余。







  病理:室管膜瘤讨论:

  室管膜瘤(ependenoma)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60%,起源于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可发生于脊髓任何节段,多见于腰骶段、脊髓圆锥和终丝。最常见于成年人,发病高峰在4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生长缓慢,临床病程时间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取决于与肿瘤的大小、部位。

  生长特点:由于室管膜瘤起源于中央管表面室管膜细胞,瘤体常位于脊髓中央,沿脊髓长轴呈中心性纵行生长;室管膜瘤的另一特征性表现是肿瘤边界清。

  WH02000年所颁布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室管膜肿瘤分为: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室管膜瘤及间变性室管膜瘤,室管膜瘤又分为细胞型、乳头型、透明细胞型及脑室膜细胞4个亚型。肿瘤分级: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为I级,室管膜瘤为Ⅱ级,间变性室管膜瘤为Ⅲ级。发生于颈髓多为细胞型或混合型室管膜瘤,发生于马尾终丝多为粘液乳头状型。

  影像学表现:

  在T1WI多呈等、低信号,在T2WI多呈高信号,若肿瘤合并出血或囊变,呈混杂信号。根据出血时间的不同,血肿信号表现复杂,陈旧性的瘤内出血伴囊变,可见分层液平,肿瘤表面的陈旧性出血,由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在T2WI表现为低信号环,即“帽征“。囊变是造成肿瘤信号不均的另一原因,与脊髓室管膜瘤相关的囊变分为三种:①瘤内囊,为肿瘤囊变,囊壁由肿瘤细胞构成,增强后囊壁强化,手术时必须切除;②肿瘤头、尾端的囊腔,是周围脊髓组织对肿瘤的反应性改变.形成机制包括正常脊髓的缺血造成的脊髓软化、肿瘤坏死或出血的降解产物在肿瘤两端的聚集,导致高渗性囊腔的形成,囊液为黄色或血性液体,囊壁有正常的胶质细胞,增强后囊壁不强化;③脊髓中央管的扩张,由于肿瘤堵塞了脑脊液的正常循环通路所形成,囊液为脑脊液。

  脊髓室管膜瘤为富血供肿瘤,明显的、边界清楚的均匀强化是其又一特点。

  鉴别诊断:

  1、 星形细胞瘤:占髓内肿瘤的25%,多见于儿童,以颈胸段最为常见,一般呈浸润性、偏心性生长。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病变可出血、坏死、囊变,信号常不均匀,坏死、囊变部分呈更长T1WI和更长T2WI信号。增强扫描一般呈不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星形细胞瘤与正常脊髓组织分界不清,手术难以完全切除,预后较差。而室管膜瘤多发生于年轻人,可发生于脊髓各段,以腰骶段、脊髓圆锥及终丝较常见,肿瘤呈中心性生长。增强后明显强化,边界清楚,手术易于完全切除,预后较好。

  2、血管母细胞瘤: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较少见,位于髓内的血管母细胞瘤也可表现为脊髓的弥漫性增粗、囊变、出血,应与室管膜瘤鉴别。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占髓内肿瘤的3%~8%,多见于40岁左右患者,儿童少见;血管母细胞瘤属于良性肿瘤,起源不明,无包膜,但与脊髓界限清楚;可发生于脊髓任何节段,以颈段脊髓最为常见,多生长在脊髓内背侧或背外侧;肿瘤在T1wI上呈等或高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信号影,为其重要特征。另外,有些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也表现出典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大囊小壁结节强化的特点,有助于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

  3、转移瘤:髓内转移瘤与室管膜瘤鉴别主要依据是脊髓增粗不明显,脊髓囊变较少见,而且多有原发灶。

  病例图片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影像科授权发布,严禁盗图。

  引文:

  1、脊髓室管膜瘤的MR影像诊断

  林丽萍1,尹化斌1,耿道颖2 1.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2.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放射科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年第23卷第9期

  2、脊髓内室管膜瘤的MRI诊断

  陈福建,宋洁,刘干辉,陈业媛,肖香佐,龚洪翰;南昌大学a.研究生院医学部2005级;b.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实用临床医学2008年第9卷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