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用最后的 30 页封面故事,向这群手艺人的执着致敬

 真友书屋 2016-01-13


漆器手艺人方圆和老白


《新手艺人》,这是作为杂志的《外滩画报》的最后一期封面故事。新手艺人有着宽阔的心胸和眼界,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对于生活美学的独特解读,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以各自的方式,将心中的美,最终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在热闹喧嚣的新媒体时代,那些安心沉静办杂志的人,其情形也大约如此。


卷首语 | 韩博

策划、文、编辑 | 曲炜

摄影 | 花蜀黍、阿敏


在这一期里,我们推出《新手艺人》的封面故事,既是在这个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向“手艺”这种改善人与环境关系的最基本的方式致敬,更是向人的执着精神致敬——追逐潮流是轻而易举之事,但对潮流的过分追逐却往往是浪费生命。


关于手艺与匠心的话题,已经热门了好几年。其背后所指,其实是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浮躁状态,而其根源,却是专业精神与极致追求在诸多领域的缺失。这样的状态影响着人们的思考与行为,不仅炮制出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也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不安全感。




在传统社会,匠人精神是专业态度与极致追求的体现,这种精神也延续至包括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现代社会,成为现代企业与现代制度的一种保障。而本期封面故事的编辑曲炜则对此有非常感性的认识:“曾经有些日本手工艺界的老师,对我说过一些让我觉得值得借鉴的话。


东京的桃居,可以说是最早开始经营个人手工作者制作的生活器物的店铺,广濑店主说他开始店铺的原因,是因为适逢日本泡沫经济结束,大家都把注意力从外在的名牌,转移到了自己每日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细观之下,大家发现自己的审美各有不同,于是便开始寻找最与自己生活搭调的生活器物来,从而促进了全日本个人手工作者的发展。”由此可见,对于手工艺制品的需求,其实根源于个性消费的需求,而个性消费建立在社会的多元审美结构之上。


▲“木头人”海地的工作室一角


我们发掘出一批默默坚持的中国“新手艺人”。我们对于手艺人的定义,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陶艺、木作等范围,而是将现代的标识、设计亦纳入其中——只要你从头至尾地专注把握着一个事物的进程,你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那你就是一位新手艺人。


新手艺人有着宽阔的心胸和眼界,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对于生活美学的独特解读,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以各自的方式,将心中的美,最终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


在热闹喧嚣的新媒体时代,那些安心沉静办杂志的人,其情形也大约如此。谨以此专题,在这个寒冬向读者道别。


海弟:表里如一的木头人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文章↓)



▲“木头人”海地


今年 12 月,海弟的木作品牌“里白”举行了第一次个展,这个腼腆的男生,终于将他与木头之间十几年的交往,用实体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说起海弟和木头的结缘,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大学时候他念的是化学专业,毕业后就去了进出口品检验实验室,专门检验各种食品。


大学的时候,他就很爱和艺术生一起玩,所以对于艺术和设计都很有兴趣。他一边工作,还一边念了三年的相关课程。检验试验室里不仅有食物检验部门,也有陶瓷、金属等等各个门类,很多海外设计师的作品也可以有机会看到。


海弟一直想着哪一天自己也能做一些作品出来,于是便尝试了各种材料,最终,还是选定了木头。“我发现自己对于木头是最有情感的,因为小时候就用木头做过弹弓等玩具。这样想来,我的人生就好像是用木头串联起来的一样。”



▲很多木工工具也是海弟自己琢磨制造的



汪浩:不惑的眼界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文章↓)


▲汪浩和裘航


在业界,大家都叫汪浩为汪老师,不仅因为他斯斯文文的很像老师,也因为他从中国美院工业设计系毕业后,真的做过几年老师。由于觉得自己能够教授给学生的东西已经倾囊而出,也对于长期不接触新东西而存有危机感,他放弃了学校老师这个稳定的工作,和老同学裘航一起成立了设计工作室。


他觉得,设计其实并不是一个很狭隘的东西,可以融会贯通于很多的行业之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于是,他从产品设计做到了室内设计,做过了不少的领域。三年前,他工作室又将设计从抽象做回了具象,有了“不惑”这个陶瓷器物品牌。




陈飞波:设计也是手艺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文章↓


▲陈飞波在做设计的同时,对于木材和金属的研究也十分钻研


陈飞波在杭州滨江的工作室是一整栋别墅楼,从入门处的会客室、产品展示厅到楼上的工作区域,无论在功能划分上还是各式细节上,处处都很有看点。服装设计学院毕业的陈飞波,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做了十几年的平面设计。


当他发现平面设计已经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希望用更大体量、更有体验感、能够和更多的人发生关系的设计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空间设计也成为了他工作的一部分。


他对于木材和金属的喜爱以及研究,持续了很多年,同时,由于空间设计中需要很多家具或者相关的装饰配置,所以在 2010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师家具品牌触感空间 Touchfeeling。“平面设计比较容易受到客户影响。产品的话,从 0 到 10,自己都可以把控。我希望我的家具就像我自己一样,我处于某一个阶段,那么家具就如实地把这个阶段体现出来。”




老毛:标识的力量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文章↓


▲老毛的茶空间“静物”,不仅有传统日式茶室,也有着现代舒适的饮茶空间


老毛是个很有趣的人,出门从不带名片,如果有人问起他是做什么的,他会说“标识”,如果对方没有听懂,他也就笑笑说,“你就叫我老毛就好了。”在5年前接收匠天这个制作标识的公司之前,他在服装相关行业里工作了 16 年,从老师到外企员工,可以说把整个行业给摸了个遍。


整个中国的标识业界,相对于海外来说,都起步得很晚。所以大家对于标识这个东西,总也不是很明白,也没有很明了标识的作用有多大。直到在不认识的地铁沿线上按着指示牌总也找不到路,才意识到标识有多么重要。


除去公共空间中的指示标识以外,各种店铺的招牌等等,也是标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老毛做的便是这一块的内容。




戚柏军:红帮裁缝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文章↓


每一件按照红帮裁缝的传统手艺定制的西装,需要经过35天之久。无论是布料、针线还是打版,都十分考究


说起宁波,除了海鲜以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产业,就是服装。“红帮裁缝”在当地名气很大,红帮的传统手工缝制技艺,也被国家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清末之后,连同日本横滨的时髦人士,也有不少是在宁波定制的西服。25岁时,戚柏军成为了红帮的第七代传人。


自从进入服装设计专业之后,戚柏军就开始了他和服装的交往。从学院派走到实践派,成为红帮的传人,然后开设工作室,一边缝制衣服,一边教授学生,一晃也就几十年过去了。他笑说,如果换做现在的自己,也许当时就不会接下这个“红帮传人”的名头,毕竟,多少大的荣誉,就会有多少大的责任随之而来。




李共标:老铁新器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文章↓


▲李共标喜欢用老铁打造器物,老铁表面的氧化层,赋予了锻造出品后的铁器以特别的质感。花器和茶器是他最喜欢做的作品类型


李共标是龙门石窟人,曾经做过不少年的石匠,因为学画画的关系,来到了杭州。2011 年的时候,他把工作室搬到了杭州近郊的转塘,开始了自己的铁匠生活。说起做铁的原因,也只是因为在朋友处喝茶聊天的时候,见到了不少金属制品和日本铁艺,他觉得很有趣也很喜欢,便自己尝试做了起来。


不过说实话,做铁的手艺人并不很多,即便在日本,绝大多数的铁制品也都是铸铁制造,也就是使用模具,将热铁水铸模成型的那种。李共标觉得磨具制造的铁器,总免不了有开模线,而这样的线条不是很好看,而且整个器物形状很受模具影响,不够自然。


所以他选择了锻造制铁的方式来做自己的作品,也就是最传统的“铁打出”——用加热和捶打的反复过程,将铁材做成自己想要的器物形态。这种工艺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铁片不断反复加热后捶打、延伸,更要求厚度均一。由于铁的延展性是所有金属中最低的,稍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



老白与方圆:手与心的映照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文章↓


▲方圆和老白,两个人的性格也如漆器一般,朴实内敛,长久相处之后更生温暖


老白与方圆相识在大学。老白是一位性格直爽而憨厚的人,不怎么擅长与人交往,更喜欢与器物打交道,他总是说,“器物是最公平和单纯的,只要认真地真心对它,它一定会以相对应的成果呈现给你。”


从接触漆器到开始制作漆器,他们也一直在收藏老漆器。方圆和老白最喜欢的是宋代漆器,宋代漆器多以素色呈现,线条大气雅致,符合当时文人雅士的审美取向。现在国内做漆的艺术家,大都是在做当代艺术,可传统的手艺人却还在做一些华而不实的工艺品,因此,漆器就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他们一直都觉得漆器应该回归到最初,要以实用为最大目的,只有这样,一门古老的艺术和手艺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近些年她和老白借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开始制作一些茶具的配饰,比如茶则、壶呈、果盘等。希望通过人们日常喝茶可以认识到漆器,并能在日常中更多地使用漆器。




刘其弈和陈知音:寻找新的陶瓷语言

(点击图片阅读完整文章↓


▲刘其弈和陈知音在景德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烧窑以外,还自己制作各种美味朴实的食物


景德镇在这几年又重新因为年轻人的驻扎而变得热闹起来。其中,刘其弈和陈知音应该是一对颇为引人瞩目的有趣情侣。


刘其弈在 2006 年考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雕塑专业。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开始了创作。因为从小就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成长,所以景德镇的农村生活让他们感到非常自然而舒适。而且,从父母身上继承那一份对生活的朴实诉求,也使得他们对于生活变得很容易满足。


2009 年开始,刘其弈建立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以柴烧创作为主。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陈知音,于 2011 年加入了其弈工作室,一边从事自由创作,同时也兼顾大家的生活起居。“见证一块软软的泥土从你手中慢慢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器物,这一份神奇让我们非常着迷。而且遥想它的生命可能超过一万年,因而从不敢草率对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