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laude MEISTELMAN教授:临床肌松监测的意义

 英德绿茶 2016-01-13

讲者:Claude MEISTELMAN教授

Brabois University Hospital麻醉系教授


Claude Meistelman教授探讨了临床肌松监测的必要性,介绍并比较了基础监测与客观监测法,提倡通过对肌松监测以避免术后残余肌松造成的并发症风险。



临床肌松监测的必要性



为什么需要对麻醉患者进行肌松监测?由于实际临床操作情况复杂,给予同等剂量的肌松药(mg/kg)后,不同患者的阻滞程度可从0到100不等,这就是个体反应的多样性。麻醉过程中用到的所有药物都存在多样性的个体反应。也许有人认为,只给予患者一次肌松药,过一两个小时后其药效应该完全消失了,因而不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控,这是不正确的。有研究表明,气管插管前单次给予维库溴铵、罗库溴铵或阿曲库铵,术中不再给予肌松药且复苏不使用拮抗药,2小时后仍有部分患者的肌松药效仍然存在。



基本监测指标



监测神经肌肉传导是非常简单易行的。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监测指标是四个成串刺激(TOF),在2秒内给予4次刺激,监测注射肌松药后的肌肉反应并测量TOF比值(T4/T1)。T4/T1是监测肌松效果的基本指标。


另一个监测指标为强直后计数(PTC),仅适用于非去极化肌松药。需注意的是,PTC主要用于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后TOF刺激无反应时对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的评估。


双短强直刺激(DBS)主要用于监测感觉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因为DBS的肌收缩衰减较TOF衰减更明显一些。临床多使用含3个刺激脉冲的DBS。


对肌松药进行客观监测的优势在于,麻醉医生主观视觉判断肌松效果敏感性较差,例如,当T4/T1﹤0.3时,视觉无法判断出从T1到T4的衰减。麻醉医生可选择多个部位进行监测,如不方便使用患者手臂进行监测,也可选择将电极置于胫后监测拇短屈肌收缩情况。



神经肌肉监测的临床应用



麻醉诱导阶段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需要喉肌完全松弛,利于打开声带。如患者插管前未达到有效肌松,插管后可引起声带血肿。有趣的是,声带肌肉和膈肌是对神经肌肉阻滞剂(NMBA)的耐受性最强的肌肉。因此,要想使其送分松弛,需使用使拇收肌松弛2倍的肌松药量。皱眉肌对肌松药的反应与喉肌相似,因此,在麻醉诱导期间,可通过刺激面神经监测皱眉反应来反应喉肌的阻滞情况。


手术期间,尤其是腹部手术期间,膈肌舒张不充分可引起打嗝、咳嗽、腹腔内容物受挤压等不良后果。仍需强调,不同部位肌肉对肌松药的反应不同。给予0.6mg/kg阿曲库铵后,对比拇收肌与膈肌的松弛情况,研究发现膈肌恢复紧张性的时间早于拇收肌。因此,在拇收肌处进行TOF监测时需注意,腹部肌肉要求更大剂量的NMBA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膈肌部分麻痹时也可出现TOF会全消失,腹部肌肉的复苏早于四肢肌肉。这并不是说不能使用TOF监测,可以配合PTC监测来更好的判断患者肌松情况。


提高患者安全最重要在于复苏阶段。问题在于,复苏阶段的残余麻痹值得注意吗?多个研究都发现,大约30%左右的恢复室内患者T4/T1﹤0.9,这就是说,有30%的患者的神经肌肉阻滞没有完全恢复,这会增加术后风险和并发症发病率。研究表明,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出现严重呼吸并发症的患者中,大部分为T4/T1﹤0.9人群。另外,使用麻醉拮抗药使患者充分复苏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因此,术后复苏监护的主要目的在于——监测残余麻痹,避免出现并发症。



客观监测肌松的意义



上文提到了视觉判断肌松的局限性,客观监测肌松敏感性更佳。加速肌动描记法(AMG)监测肌松可用于机械性运动肌动描记法(MMG)无法测量的部位,如眼轮匝肌。由于AMG测量受刺激肌肉的等张收缩,无需前负荷,其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即力量等于质量乘加速度,在质量是恒定的情况下,通过测量加速度就可以计算出来肌肉收缩力度。 肌肉的运动在压电晶体中产生电压,其幅度和该肌肉的加速度是成比例的。另外,客观监测法更见简单直观。


为避免残余麻痹,应提倡对肌松进行客观监测和(或)拮抗药的使用。有研究表明,将术后残余神经肌肉阻滞定义为T4/T1﹤0.9,随着术中监测和拮抗药使用的增多,术后残余麻痹的比例明显下降。


神经肌肉功能的充分恢复需达到T4/T1﹥0.9。提倡临床使用客观监测法对肌松效果进行监测,以避免残余麻痹造成的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在无法使用客观监测的情况下,需进行拇收肌处DBS监测并联合临床测试,如抬头试验和压舌板试验,提高肌松监测的准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