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颤抗凝治疗——小心系统性栓塞

 英德绿茶 2016-01-13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事实上,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特别是心脏病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房颤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事实上,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特别是心脏病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房颤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


房颤的治疗应当根据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影响及相关风险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尽管复律通常可使房颤转为窦性心律,但房颤经常会复发。氟卡尼、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能会终止和(或)预防房颤发作,而地高辛无此作用。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地高辛对于心室率的控制欠佳,特别对运动时的心室率。


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淤滞,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和系统性栓塞,应特别注意房颤相关卒中风险。血栓栓塞也可能发生在四肢及腹腔脏器。


1. 风险评估


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合并的房颤脑卒中风险很高(约15倍),应考虑应用华法林治疗。


非风湿性原因导致的房颤,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和高血压,也有较高的脑卒中风险(约5倍),年发生率约为5%。既往系统性栓塞病史者具有更高的风险。


血栓栓塞风险与房颤类型即房颤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无关。


(1)CHADS2评分


C为心力衰竭,H为高血压病史,A为年龄≥75岁,D为糖尿病,S为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病史。除最后一项计2分外,每个危险因素计1分。


0分、1分和2-6分分别对应低、中、高危。如果积分≥2分应考虑抗凝治疗。积分<>


(2)CHA2DS2-VASc评分


除上述因素外,附加因素包括:V为血管疾病(心肌梗死、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周围动脉疾患),A为年龄65-74岁,S为性别(即女性)。每项附加因素计1分。


0分表示极低危,不需抗凝治疗;1分为中危(年卒中风险1.3%),考虑口服抗凝治疗;≥2分为高危(评分2分时年卒中风险为2.2%,超过5分时年卒中风险升高至10%),强烈建议口服抗凝治疗。


2. 口服抗凝药物


(1)华法林


华法林为维生素K拮抗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但有许多缺点。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以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水平。多种药物与华法林相互作用影响其代谢,导致其抗凝活性增强,包括抗生素、抗癫痫药物、部分他汀类药物、胺碘酮、他莫昔芬和酒精。外科手术前3天停用华法林,术后3天重新开始使用即可。


(2)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150 mg、每日2次的剂量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方面的疗效优于华法林,而110 mg、每日2次的疗效也不劣于华法林。与华法林相比,此类药物在口服后2小时内到治疗水平,2天内达到稳态。达比加群酯主要由肾脏排泄,禁忌证为严重肾损害或明显活动性出血。此药不能与酮康唑、环孢素、伊曲康唑或他克莫司等药物合用。


在择期手术前应停用该药2天;如果患者存在肾功能损害可使药物清除率下降,这些患者需要停用药物3-4天。该药无特效拮抗剂。如果从华法林转为服用达比加群酯,应在INR低于2.0时开始使用。


(3)Ⅹ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只需要服用每日1次基础量(20 mg)。


3. 出血风险


在评价抗凝治疗的获益时应当权衡其出血风险。预测个体出血风险,包括高血压、肝或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INR值波动、老年(>65岁)、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类、酒精)。合并三个以上危险因素提示高出血风险。


4. 缺血性卒中的抗凝治疗


目前建议短暂脑缺血发作第1天、中度卒中3-5天以及严重卒中2周后开始抗凝治疗。


5. 抗凝不耐受


最近,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经用于高血栓栓塞风险而存在抗凝禁忌或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耐受抗凝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来源:医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