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社会,怎么运动

 昵称835753 2016-01-14

【题图当代水墨《桃花梦》,作者新浪微博:@秃头倔人】


很多人都意识到,对百度的谴责数量即使再多,再怎么竭尽刻薄之能事,多么清晰地论证出百度的恶行,也无法改变百度的性质,更不可能让这家公司一夜之间改弦更张,采取新一套价值观,幡然醒悟,从为害社会变成造福社会。大家都不做这样的念想。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虽然反百度的声浪看似滔天了,但它固执地停留在言说的层面上,并没有激发出有效的行动,更不要说联合行动。甚至于,早前那种舆论之下、推动联署出现的情况都没有出现。这是令人费解的,联署不正是言说的最低限度的行动吗?

对于这样的现象,如果对照社会运动的一般理论,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也就是说,按照最低标准的社运标准,反百度风波也不够格成为一次社会运动的事件。而在实际上,它又确确实实地是由“集体”提出了清晰的集体诉求。定义与实际之间的差别要如何理解?

如果对十多年来的社会事件有一个纵向上的把握,你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诸多社会事件渐渐地脱离了社会运动定义所确定的标准,一点点地脱离社运的常规模型,比如线上线下的分裂,线下抗争剧目的锐减直至消失等,看起来社运的规律不适用了。

不止一个研究社会运动的人,在考察大陆的社会事件时,首先就遇到一个下定义的难题。它们确实是社会的,但又没有运动所需的特征。还有一个极端的说法是,既然社会都不存在了,社会运动自然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拘泥定义概念,真的就是对得吗?

你像前几日发生的微信公开课“插曲”,因为访问量过载,服务器宕机,就有谣传说是点击那个本是正常的链接会被骗钱,海量用户纷纷将银行与微信解除绑定。这种群体行动,已经很难从谣言的角度获得圆满解释,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主要是社会媒体上的群体行动?

显然,如果援引现成的理论,很难对类似于反百度的事件做出积极评价,无非认为它不过是口水一场,毫无价值,而且在其他事件上的出现同样毫无意义。由此一来,不仅言论被悲观处理掉了,离“行动”也越来越远。没有社会,没有运动,死气沉沉。

可是明明又不全是这样。相较于大众对社群媒体上的群体行动(口诛笔伐等)的悲观看法,反而是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措施,严密的防范——一种群体行动被组成它的人轻视,却在对手那里获得了重要性。那么,到底是理论解释乏力,还是对手大惊小怪了?

反过来说,社会运动的定义是完全由发起者自定义,还是说,也可以由其对象来定义?有没有可能是,沿用现成的定义,反而见不到社会运动了?就好像你捕捉多大的鱼,网眼太大自然就漏掉。我有点纳闷这个状况,坚持固有概念,似乎就放弃现实了似的。

这可能是学者要考虑的东西,也可能不值得思考。或者也可以辩解说,定义与概念命名的权力云云,但好像都在玩弄辞藻,现实到底是湮没在正统的阐释方式之下,层次低没有赶得上,还是说它走得很快,超越了,激进了,走出了传统定义的视线范围?

如果不用词语,就会没有印迹,但词语本身是不是也需要改善,才能跟着印迹走?这当然是个不那么完美的比喻,但是在看过这些年群体行动的变形之后,少不得会产生这些疑惑。修辞上的反百度真的无用吗?隐约觉得这是不怎么牢靠的判断,欲辨却忘言了。

2016/1/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