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笔狂草写春秋

 wps0321 2016-01-14

散文

一笔狂草写春秋

“三川读河”之黄河篇

逯玉克

黄河是一幅不羁的狂草。

黄河之水天上来。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起笔,到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入海处收笔。黄河,以泥沙为墨,以大地作纸,在青海龙羊峡、宁夏青铜峡、晋陕峡谷的壶口瀑布、三门峡的中流砥柱间,恣肆遒劲,势若奔雷,以吞天沃日的霸气和摧枯拉朽的蛮横,写就一幅惊蛇入草,寒藤挂松的狂草。

源头不在洛阳,尽头也不在洛阳,相对于她5464公里的漫长,洛阳是她浩荡征程的短暂一段,但黄河,却给了洛阳一个惊喜,一份千古的荣耀。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其实也可以说,这是洛阳送给黄河的一个惊喜,一份荣耀,因为确切地讲,这个“出图”之“河”,不是黄河,而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图河。

图河源于邙山,源头在孟津县朝阳乡瓦店村的一条沟壑。卦沟、负图、上河图、下河图,这些奇妙的村名,还有图河岸边始建于晋代的龙马负图寺,以及寺内众多的名人题词与碑刻,似乎都在佐证这个传说的真实。

其实,无所谓谁给谁荣耀,走进历史你会发现,黄河与洛阳早已是血肉相连了。

比如,黄河给予豫州的那个名字:河南。

追根溯源,最早的“河南”,指的是洛阳。《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洛邑东周时为国都。秦置三川郡,西汉为河南郡。河南郡、河南尹、河南府这些名字,一直沿用至清末。

黄河,还给了洛阳一种文化: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交汇处的“洛汭”,被称为河洛文化的原点。

黄河岸边,多少历史的风云。

孟津,原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渡口。《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死后,武王曾“东观兵,至于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周武王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两年后,“纣昏乱暴虐滋甚”。于是武王再次把诸侯召到孟津会师,作太誓,历数商纣之罪,要求大家“共行天罚”。二月,牧野大战,一举克商。

云水渡,是洛阳新安县的一个黄河古渡。秦末,这里发生了刘邦绝河亡秦的故事。刘邦率军从陈留、中牟、荥阳一路杀来,孟津渡河,灭秦胜利在望,但他担忧项羽和赵国大军抢先入秦,渡河之后就烧毁渡船,封锁渡口,最终夺得灭秦头功。

黄河南岸是邙山,邙山高峰曰首阳。武王伐纣要过黄河,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未果。牧野一战,殷师倒戈,纣王自焚。伯夷、叔齐采薇而歌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乃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巍巍首阳山,矗立着夷齐的风骨,但历史却如滔滔黄河,不可阻挡。

北魏,权臣尔朱荣曾在陶渚(孟津县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文武百官2000余人血染黄河。

邙山是古代帝王及贵族的葬地。汉光武帝陵(当地称刘秀坟)却偏偏匪夷所思地把自己的千秋陵寝建在喜怒无常的黄河岸边,别人枕山蹬河,他独独枕河蹬山。何以如此?当地那个传说虽然有趣却不足为信。

历史不只有兵戈,毕竟还有牧歌,风云激荡的黄河也有她柔情的一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这首千年传唱的恋曲就发生在孟津。尽管白鹤乡这个沙洲未必就是2000年前的那个,但无妨,那位窈窕淑女,已然窈窕成一首千古传唱的经典情歌,窈窕在周都洛阳的黄河之畔,窈窕在中国文学的源头。

粗犷豪放的黄河,以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霸气,雷霆万钧,横扫六合,成为百河之宗。她就这么从洛阳一过,三川之水无不尽数归附。

天下英雄谁敌手?涧瀍伊洛一河收!只将终古兴亡恨,送到苍茫青海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