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华 : 游弋墨海六十秋

 曲辰2016 2016-01-14

 

我六、七岁时,开始临帖,临柳公权的字帖。十五岁,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学画画,以写生为基本训练,画水彩、画素描、画速写,也进行一些构图和创作练习。十八岁,升上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山水画,同时学习书法。书法老师根据各人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安排临习各种碑帖。多年的写实训练,我具有了对形的把握能力,在领悟了用笔的一波三折、抑扬顿挫、轻重徐疾、正侧方圆的书法要领后,学习书法的第一个阶段:临摹,就不太困难的完成了。有时面对一个新的碑帖,只要多读几次,也能背临出来。







此时,我涉历了各个朝代,各位书家,各种风格的作品,分析他们的结体、用笔、章法及构成美感的因素。尤其是,一个个笔划相同的字,由于上述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了风格、韵味、意境上的千差万别,或雄强、或奔放、或秀美、或凝重……个中道理,个中微妙,面对作品,细细品味,总会悟出点道理来。对于特别崇拜的书家,特别钟爱的作品,尤其是感动并震撼过我的心灵的,我都紧紧记住我当时的直观感受,包括视角上的感觉和感情上的冲击,从认识别人中我又认识自己,从解剖别人中我又解剖自己。认识别人,认识自己,解剖别人,解剖自己——一切为了寻找自己的路。












对于传统,打入去的同时,就时刻想着要怎样打将出来。书法艺术,在唐代已完善了真草棣篆四体,并且笔法、结体、章法,法法俱全。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又形成一套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前代的大师,大师的作品,像一座座高山,耸立在我们面前。法,不能逾越,因为,没有这法的规定也就没有书法这门艺术,正如杂技走钢丝,否定了“在钢丝上走过”的规定性,而在平地上,哪怕你能翻根斗,本领再高,也很痛快,但已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只能从法入手。笔法,我认为是中国书法乃至中国绘画最具特征的部分,几千年众多书家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如印印坭,如折股钗,如屋漏痕,如壁拆纹。他们的痕迹浑厚、圆润、含蓄、隽永,我们都以这样的线条为上乘。为了要达到这种效果,用笔,要采取一定的手势,必须有起、行、止,必须有快慢,有提按,有抑扬,有顿挫,有力度……整体看,笔笔相生,连成一气,局部看,每段线条都有它独立的欣赏价值。








如何经营好结体和章法,是书法家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是在遵守着“法”的同时,可供我们发挥的最大天地。当书法艺术逐渐失去它的使用价值,而变为一种纯形式美的欣赏艺术时,它赖以存在的线条,就应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感染力的产生,在于节奏。我们常常惊讶音乐里的七个音阶,由于它们的不同组合不同节奏不同强弱而形成各种不同旋律不同韵味不同情调,众多的流派!众多的风格!那独特的、富灵感的组合和排列产生的节奏和旋律,往往使我们陶醉不已。













  



书法实在与音乐太相通,只是节奏的感受,一个使命与视角,一个使命于听觉。

我往往醉心于这种节奏线条的交织。每当我闭起眼睛,酝酿着一种情绪,无数长短线、横直线、方圆点、大小点、枯湿笔、轻重笔,像大海里的波涛,在脑海里翻滚着、跃动着。它们又像一个个音符,按着我的意念,我的排列方式,无声地奏着一首首乐曲:或优雅,或柔和,或疏淡,或沉郁……由感觉的模糊而至图像的清晰直至最后定格。







我十分珍视这常常闪过的轨迹,我总是迅速的把这图像记录下来,以后再书写时多次修正,直至自己看着觉得愉快,觉得再也写不出比这更好了为止。这就产生了我的一幅幅作品.

  几十年生活知识的积淀,人生经验的累加,成功作品的启发,绘画创作的心得,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强刺激,都激发着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由书法而绘画而又书法又绘画,因此在书法时,我本能的注意它的绘画性。当今的日本流行的少字数作品和前卫书道亦称墨象派的作品,十分使我动心,它的着意于抒情和意境的表述,不拘一格的笔墨,新奇大胆的章法,给我不少启发。







我习书至今凡六十个春秋,虽说不断用心,不断动手,然而,要创一家,实在艰难。艺术实是十分勤劳加十分天才,越走越觉得才力的不足,惟有尽心尽力,“日间挥写夜间思”,只望能在这广阔的艺术天地里,实现一些小小的艺术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