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卡罗尔》忠实了原著《盐的代价》: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年龄身份相差悬殊的两个女人陷入了禁忌之恋。 这个爱情故事涉及性别、阶层、年龄、道德偏见,所以注定成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中的一层切片。然而想要从这个切片中洞悉时代风云与人性挣扎则显得过誉了。相反,它几乎是透明的,就像暴风眼,宁静而肃穆。 在影片里,两位女主角看上去好像没有做什么事,也不知道爱情从何而来,但感觉已经历千山万水,决意逆流而行。性爱的部分唯美深刻,丝毫不具有性挑逗意味,也不让人感到震惊。 “对视”在这部电影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始部分,在曼哈顿百货公司当售货小姐的特芮丝第一次从人群中看到卡罗尔,嘈杂的圣诞季顿时安静下来,只见这位中年贵妇昂然独立,向自己走来,似乎一眼看穿她突然萌生的爱意和窘迫。最后一个镜头。特芮丝最终决定和卡罗尔生活在一起。她穿越餐厅来到她面前,前一刻卡罗尔还在和周围的人谈笑风生,看见她之后立刻安静下来,眼神里有微微颤抖。 这种反差,让原著本身写就六十多年还依然畅销,也让导演托德·海因斯肯花去15年时间来剥离外界干扰,推敲剧本。
“现在换你许愿了。特芮丝暗自许了个愿,她的愿望就是卡罗尔。” 1952年,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百货公司的洋娃娃专柜看到了一位优雅女性。回去之后她花两个星期写成了《盐的代价》。 海史密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惊悚作家,她的代表作《天才雷普利》和《火车怪客》都曾被搬上银幕。但《盐的代价》则因题材敏感,最初被出版社拒绝发行。在17世纪“盐”还有另一个意思——女性的情欲。
特芮丝与卡罗尔相遇时的对视。 它是关于追求另一种性向的真爱的故事。“盐的代价”隐喻了两位女主人公的处境:没有了爱就像没有了盐的食物;那么为了这份爱,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1997年,菲丽丝·奈吉将《盐的代价》改编成了《卡罗尔》的剧本。早在1987年,奈吉和海史密斯就成为了至交。当时,奈吉是《纽约时报》的一个研究员,她接到报社的任务帮助海史密斯写一篇关于布鲁克林公墓的文章。80年代末,奈吉离开了《纽约时报》开始专注剧本创作。1992年,她搬到了伦敦成为了伦敦皇家宫廷剧院的驻场编剧。此间,奈吉数度接到过为电影创作剧本的邀约,然而都被她悉数拒绝。但在1996年,海史密斯过世后一年,一个名叫多萝西·博温制片人邀请她改编《盐的代价》。当博温联系奈吉时,她并不知道奈吉是海史密斯的好友——她只是买下了海史密斯著作的改编权,正在寻找合适的编剧。这样的因缘际遇已经足以说服奈吉创作她人生中的第一个电影剧本。 然而很多年过去,剧本却依然没有被正式投拍。博温四处游说,好莱坞却对女同性恋故事并不感兴趣。最有可能打破这一僵局是在2003年,当时奈吉为HBO出品的电影《哈里斯太太》创作了剧本,奈吉向影片的制片人伊丽莎白·卡尔森提到了这个尘封多年的好本子。卡尔森读了剧本,爱上了这个故事,并决定投拍这部电影。唯一的问题是:《盐的代价》的改编权还在博温手中。而博温也没有转卖的意愿。
《卡罗尔》只能继续被雪藏,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奈吉一直为此感到惋惜和绝望。但卡尔森并没有失去信心。当2011年版权最终回到了海史密斯瑞士出版商手中时,卡尔森专程前往苏黎世,说服出版商将版权卖给她,并承诺她和她的丈夫斯蒂芬·伍利(他们合作出品过1992年的电影《哭泣的游戏》)将把这本小说翻拍成一部伟大的作品。出版商被说服了。但当卡尔森打电话告诉奈吉这个好消息时,她并没有表现得很兴奋。“菲丽丝说:这很好。但我不想做。” “我感觉心都碎了,”奈吉回忆起她当时为什么拒绝重启这个拍摄计划,“我经历了太多希望终成空的往事。”但卡尔森说自己就像一条癞皮狗一样粘着奈吉,奈吉最终才回心转意。
到2012年5月,三个主要的剧组班底终于确定下来:首先加盟的是爱尔兰话剧导演约翰·克罗雷。布兰切特曾在90年代拍摄另一部由海史密斯著作改编的电影《天才雷普利》时读过《盐的代价》,但她当时并没有被故事所深深打动。“我从没有想过,’我一定要演这个角色’,”她说。然而几年后,当她的经纪人将奈吉改写的剧本递给她时,她改变了主意。 制片方随后又接洽了马拉,让她出演特芮丝。当时马拉刚结束《龙纹身女孩》的拍摄,成了炙手可热的新星。然而,马拉拒绝了。“我连着拍了四部电影,我快虚脱了,”她说,“我读了剧本,觉得故事美极了,也万分想和凯特搭档,但我觉得自己做不了。我觉得自己可能演不好。” 随后,制片方又联系了出演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米娅·华希科沃斯卡。米娅比马拉年轻4岁,这让特芮丝和卡罗尔之间的年龄差距进一步扩大(布兰切特当时46岁)。 正当制片方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主演名单和拍摄时间地点时,克罗雷却意外退出了。克罗雷表示自己正忙于《危险辩护》的后制工作,无法抽身。随着克罗雷的出走,布兰切特也变得意兴阑珊。 此后,无比绝望的卡尔森接洽了诸如简尼夫·班纳以及斯蒂芬·弗里尔斯这样的导演,但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一拍摄计划。卡尔森向老友克里斯廷·瓦尚抱怨了这件事,瓦尚向她推荐了自己长时间的合作伙伴托德·海因斯。当时海因斯也因为演员退演取消了一个拍摄计划。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卡尔森说,“接着一切都变得有意义了。”海因斯向来自编自导,从没有拍摄过他人写的本子,但《卡罗尔》这样的题材显得是他的拿手好戏。布兰切特也与他有过合作(在《我不在那儿》中她饰演了迪兰)。克罗雷出走后,华希科沃斯卡也已经开始接拍其他的作品。因此海因斯兜了一圈又找到了马拉那里。“我已经赋闲了一段时间,很想重新开始工作,所以我再次阅读了剧本,”她说,“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了。” 前期准备工作开始于2014年1月,奈吉负责撰写分镜头脚本;导演则负责组织制片团队,他翻阅了大量由艾瑟·布波莱、海伦·乐薇和露丝·奥克金拍摄的50年代街头相片。海因斯还收集了78首歌曲,其中包括Nat King Cole的《圣诞歌》、Peggy Lee的《夜之蓝调》以及Marlene Dietrich与Rosemary Clooney合作的《没什么好处》。他认为这些歌曲能够有助于角色塑造和推动情节发展。
在辛辛那提彩排两周后,为期34天的拍摄正式开始了。拍摄过程异常的艰辛。“我们每天都要拍16个小时以上,实在太疯狂了。”海因斯说。不过辛辛那提的美食让人难以忘怀。“拍摄这么辛苦,还不给点好吃的,那真是太过分了”,布兰切特打趣道。 影片中两位顶尖女演员有一段时长达3分钟的性爱场景,然而业内人士(包括那些蜂拥到影院观看《卡罗尔》的观众,他们让影片成为2015年首周票房第三高的影片)看到这个片段时谈论的都是镜头语言——爱德·拉克曼使用了雾化的16毫米胶片进行拍摄,摄人心魄的布景——影片美术设计茱迪·贝克罕见地使用了灰粉色和酸绿色。
托德·海因斯在拍床戏时总是会调高背景音乐音量。他在拍摄《天鹅绒金矿》中克里斯蒂安·贝尔和伊万·麦克格雷戈的床戏时,伊基·波普的歌曲鼓噪着观众的耳膜;在拍摄《我不在那儿》中希斯·莱杰和夏洛特·甘斯布的床戏时,他调高了鲍勃·迪伦的音乐。 但在拍摄《卡罗尔》这部50年代的女同爱情片时,海因斯却选择让一切变得静谧温和。 “每一个人都假装他们没有焦虑或紧张。”55岁的海因斯在解释他拍摄床戏时的手法时说道,“但事实正好相反。所以我试着营造一种舒适且意料之中的影片氛围。搭好布景,让闲杂人等回避——一切就能够顺其自然地展开。” 以往的性爱场景,特别是涉及到两个女性时,不仅仅会让演员感到不自在。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这样的场景是令人震惊的、轻佻的,甚至可以算得上一桩丑闻。早期好莱坞总是把两个女性之间的爱情视作是色情桥段。然而《卡罗尔》却完全不是这样,它讲述了一个纯爱故事,它丝毫不具有性挑逗意味,也不让人感到震惊。 马拉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影后的桂冠,并与布兰切特一同入围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关于拍摄与凯特·布兰切特上演的唯美、大尺度的激情戏,演过很多不羁少女的马拉表示这样的尺度不算事儿。布兰切特也大方表示,自己没有感觉到丝毫困扰:“其实(所谓同性激情戏)和与男人拍时没有任何区别。我很高兴看到最终呈现的效果不是充满挑逗而是非常唯美。” (翻译:韩宏) 米格尔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