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企业为什么分股权难:出力也要分股权

 蔡老丑 2016-01-15

最近有朋友聊他的公司,说到公司里的某创始人最初参与公司创立时,出了一部分钱,按出资比例获得了一定的股权。但在公司之后的发展中,这位创始人一直没有对公司产生什么贡献,而其他创始人则吭哧吭哧干的非常辛苦。现在公司已经做大做强了,那位创始人用出资换来的那部分股权,按公司估值,价值已经翻了几百倍了,付出的工作和效果却比其他创始人少的多,慢慢地其他创始人开始都不太满意了。

类似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听到朋友们提及。猛然间,创业企业里股权如何分配突然成为了一个难解的谜题,成为了各个创业社交平台里,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回头想想,似乎以往公司股权如何分配似乎从来都不是一个那么艰难的问题。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

一、传统与创新,股权分配标准大不同

长期以来的习惯思维是,股东对公司的贡献主要是出资,按出钱多少来分股权。我国的公司法和工商局的公司登记注册手续,也进一步认可了这种思路,严格按照各个股东的出资多少来划分股权比例。相应地,大家逐渐形成了一种印象就是:股东对公司的唯一贡献,就是出资。

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公司这种制度,起源于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为了给殖民活动融资而产生的。蒸汽机发明之后,为大规模修建铁路的融资需要,公司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总之,公司最初产生,就是为了融资。换句话说,公司产生的年代,钱、资本是最重要,或者说最稀缺资源。谁掌握这种稀缺资源,谁就有资格要求获得股权。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这基本上都是合理的。因为大部分较为传统的行业,都是靠资本来发展生产。比如,房地产行业,能拿到钱、拿到地,生意基本上就能做起来了;再比如,制造业,有厂房、有设备、有流动资金买原材料,生意基本上也能做起来。在这些传统行业里,企业要生产经营,资产是最重要的资源,谁出资产、谁就是股东。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的轻资产模式。一方面,经济现代化的标致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高的比重,所以现在的创业也越来越多是在服务。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创业,性质上大多是在中介、咨询、销售型企业。另一方面,这一波的创业潮也更多的是在科技创新领域,互联网、O2O、智能硬件设计软件。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资金和实物资产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的能力,科研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各种人脉资源等。简单的说,这样的企业,人如果不再是那帮人,即使钱还是那笔钱,企业也是做不起来的。相比之下,如果是重资产企业,只有有土地、厂房、设备、流动资金在,花钱就能雇到经理人、销售人员、生产线工人。

展开剩余(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