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苹果为什么没味儿了?|乡村走访记录

 田园牧韵 2016-01-15

【声明】本文不是科学调查,更没有检测报道,仅仅是一个很普通的吃货在苹果主产地一日行之后的小小感慨。能力所限,不足难免,欢迎批评讨论。

文字作者:Jing

摄影:Jack Liu(摄于2015年10月)

444

苹果为什么没味儿了?

“小时候,桌上放一个苹果,整个屋子都香了,现在的苹果咬到嘴里都没气味。很怀念以前的苹果,如果现在还有这样的水果卖的话,哪怕是100块钱一个,我都买。”

这是一位天涯网友的感慨,我深有同感,估计这也是很多其他人的疑虑。吃水果和吃菜吃肉不一样。菜和肉大多要做熟了吃,如果食材本身味道不够,还可以加各种调料来补充。但是水果大多是要单独生吃,品质好坏非常容易分辨,没味就是没味。当然如果你乐意,可以把不好吃的苹果煮熟了加糖吃,不过那样一是损失了营养、二是吃的会是糖味而不是苹果味了。

苹果没味了,是一个事实。而这究竟是为什么?

小编以往走访的农场,大多以种蔬菜粮食为主。有少数种植了果树但面积都不大。2015年10月底到山东烟台栖霞市的一日行,算是我第一次来到真正的苹果主产地。

栖霞的苹果大多是红富士,目前种植面积60余万亩,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苹果之都。

这个数字,放到文章里,似乎没什么稀奇。但是当来到实地,看到漫山遍野的苹果树如此单一化的种植,我还是着实被吓得不轻。放眼望去,山谷里、山坡梯田上,全部整整齐齐种了苹果树,原先的野生植被几乎都已消失不见。

苹果为什么不好吃了?根据和当地生态农场主的交流,这里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原因。

1、套袋和反光膜

套袋技术是上世纪末从日本引进的。在苹果刚挂果后的二三十天时间左右,给幼果套上特制纸袋,让苹果在纸袋里长大。苹果套袋,对于防止病虫鸟害都有一定的作用,也防止农药直接被喷到果皮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是让果实外观更加光洁完整。如果不套袋,果皮会经常和枝叶摩擦,形成疤痕。所以我国现在的苹果主产区基本都采取套袋种植。

套袋的确有好处。但是,不透光的袋子会影响果实的光合作用,袋子本身也会遮住一部分叶片、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缺少了光合作用合成的养分,果实风味自然就会下降了。

我去栖霞的时间是10月下旬,正是苹果上色、等待收获的时间,所以基本没有看到袋子在苹果树上的样子,但地面上到处散落着刚拆下不久的纸袋。

果树下的反光膜和已经被摘掉的纸袋

果树下的反光膜和已经被摘掉的纸袋

另外,套袋种苹果,必须配合反光膜。反光膜是一层很薄的塑料薄膜,表面涂有铝粉。套袋苹果长到快成熟的时候,果农会把袋子摘下,这个时候,苹果因为长期不见光,表皮是白色的,必须经过一段日晒、上色的过程,才可以被采摘。为了让苹果上色更均匀、卖个好价钱,果农会在摘下袋子后,在果园地面铺上一条条的反光膜,这样可以把阳光尽可能多地反射到苹果表面,促进上色。反光膜上的铝粉很容易脱落,用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反光了。反光膜回收成本高、回收难度大,用完即焚是常见现象。这样的污染对于苹果风味和安全性影响如何呢?I don’t know.

左边是正常的反光膜,右边灰色是铝粉脱落了的反光膜

左边是正常的反光膜,右边土灰色的是铝粉脱落了的反光膜

另外关于套袋防农药残留的说法,我个人是有怀疑的。因为果实的营养大多来自根部和枝叶的传输。打药的时候,果实本身没被喷上药,但是枝叶上的农药、以及残留到土壤中并被吸收到根部的农药,多半还是会对果实造成影响的。

2、化肥

化肥滥用,在栖霞已经导致了明显的问题,土壤酸化板结严重。对于大部分果树来说,其实是适合在中性、稍偏酸性的土壤中生长,最好pH值在6.5-7之间。但是栖霞有些地区的土壤pH值下降到了4左右。

另外,如果只施化肥,不施有机肥,土壤的有机质在被消耗掉之后就无法得到补充。有的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连1%都达不到。缺乏营养的土壤,能长出好吃的果子吗?

3、农药

提到农药,一般人们会讨论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但是农药对苹果的口感又有什么影响呢?可能的解释之一是,土壤有机质需要经过微生物转换,才可以变成植物能够吸收的养分。各种农药,特别是杀菌剂、除草剂,大大减少了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和多样性,再加上化肥滥用也同时导致有机质减少。因此植物能够吸收到的养分减少,种出的苹果风味也就没那么好了。

果园地面上的农药袋子

果园地面上被丢弃的农药袋子

农民朋友们常说,不用化肥是有可能,但是不用农药已经种不出水果来了。但这究竟是为什么?一般来说,越是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繁殖能力越弱;越是在食物链底层的生物,数量越多,繁殖能力也越强。当用农药以后,害虫(在食物链较底层)被杀死一大部分,但还有一部分存活着,凭借很强的繁殖能力、数量恢复很快;但天敌生物却没有那么快的恢复速度。最终结果是害虫泛滥、必须更多地使用农药,形成恶性循环。

据说,栖霞的农民癌症发病率在逐年提高。消费者吃到的苹果上,仅有很少量的农药残留,但是农民喷药的时候,农药会落在衣服和皮肤上、或者被直接吸进肺部。种植果树收益虽比种粮食高,但也只是“相对而言”。万一得了重病,根本治不起。

农民自己其实是不想打药的,他们是农药的最直接受害者。但万一突然不打药了,就直接面临着产量下降的后果(生态种植转型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将产量重新恢复到比较好的水平)。为了养家糊口,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承受不起放弃农药的风险。

4、灌溉方式

因为现在农业方式造成的污染,栖霞当地果农自家的井水有很多都不能喝了,有的农民得买水喝。关于水污染在本文就不多说了。而灌溉方式本身,对于果树的健康和果实的风味也是可能有影响的。

因为大多果园会使用除草剂,土壤表层没有草的覆盖,再加上有机质的减少,使得土壤保水性能大大减弱,必须依赖更多的灌溉,才能使果树存活。但是大量灌溉,使果树的根部集中在土壤靠近表层的位置。栖霞的苹果树根部深度大多只有30-40cm。这样的果树抗旱和抗病虫害能力都比较弱,且无法吸收来自土壤深层的营养,这对于果实口感可能有影响。

但,果树其实是可以更富有生命力的。听一位农场主说,他曾在烟台长岛县的一个小海岛——黑山岛上看到过一片特别的果园,那里的苹果树龄已经有30多年了,按照常理来说,30年算是很老的果树了,但是这些树居然长得都还很不错。岛上缺乏淡水,30年来果园基本上没有怎么浇过水。因为海上运送肥料成本很高,就基本没施肥。虽然有用农药,但基本是没有除草、没有套袋的。在山坡边缘,能看到那些果树根部很深,有的深达2米多。这样种出来的苹果口味非常好。但很可惜的是,2015年这家果园易主,开始用化肥了。我虽然没有吃过这些来自黑山岛的苹果,但是吃过山东章丘市一些果农种植的自然农法水果(也同样是不灌溉不除草不施肥的),那种味道,在超市里的确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果树是否耐旱,不仅和根部深度有关。听说栖霞有位果农的地在很高的山上,因为那里水利条件很差,种果树三年了,他一次都没浇过水。包括即便2015年遇到大旱,也没有浇水,但树活得好好的。可是,这片果树的根并不深,因为山顶上土层本来就很薄。果树能活下来,可能是因为,在人为干预减少的情况下,果树本身会做很多调节,包括调节叶片的蜡质层厚度、气孔的开闭等等,以便更好地适应气候。但是那些从小“习惯”于频繁灌溉的果树,就缺乏了调节能力,遇到大旱气候,不浇水的话不仅会减产,还很可能造成果树死亡。

5、违背自然规律

果树种植中的很多做法看似再“正常”不过,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通常果树要修剪拉枝,以增加空间利用率、并且避免果树长得太高。但是果树的高度其实是和根部的深度成正比的。如上文所说,根部是否茁壮,对果树健康状况的影响很大。

有某些地区(非栖霞)的果农,会在摘掉苹果的袋子以后,把树上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叶片摘掉,以免有叶片遮挡果实、导致上色不均匀。但是在这个上糖、上色的时期,苹果其实是很需要叶片提供光合作用的,如果这时叶片被摘掉很多,对苹果的成熟其实是有负面影响的。而且,苹果收获后,树木本身还需要叶片来积累来年的养分。叶片过早被摘,会让果树越来越虚弱。

为了赶着早点上市、卖个好价钱,果农也尽量赶着早点摘苹果。互相竞争,越赶越早,苹果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被摘下来了。没熟透的苹果能好吃吗?

6、缺少劳动力

在栖霞,和我国很多其他地区一样,留在农村的基本是中老年人,五十多岁的农民都算是“年轻”的了。缺乏劳动力、没有办法精耕细作,不得不用更省力的办法,比如用除草剂除草,而不是人工割草。这些都影响着土壤的健康,进而影响着果实的营养和风味。

7、单一化种植

栖霞苹果种植的单一化程度,真正是超过我的想象的。不仅满山都是苹果,而且以往的老品种苹果都被替换成了商品性好、耐储存耐运输的红富士。有位农户给我品尝了他仅存的几棵黄元帅苹果树上现摘的果子,真的很好吃,但黄元帅和其他一些品种有不耐储存、产量不高等弊端,绝大多数果农已经砍掉不种了、把多种多样的苹果树全部替换成了红富士。的确,单一化种植有产业上的优势,但牺牲了口味上的多样性。单一化种植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虫害爆发、严重天灾等,都可能让果农一年的付出化为泡影。

在栖霞已经很少有人种的黄元帅苹果

在栖霞已经很少有人种的黄元帅苹果

8、消费者的挑挑拣拣和缺乏“参照物”

栖霞果农种出来的苹果,基本都需要经过收购商,接着到达零售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而收购商一般不会去管苹果到底甜不甜、有没有营养,而是看外观来决定价格。大小不同的苹果,收购价差别明显;而且表面颜色不好看、斑点疤痕多的苹果,是肯定卖不出好价钱的。这也是果农习惯于给苹果套袋的原因。而消费者这头,大部分也形成了习惯,在选购的时候挑挑拣拣、选“好看”的果实来买。对于苹果的来源和种植方式,却很少有人过问。便宜、好看才是“王道”。

全国的苹果产区,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化肥农药已经成了必须品,苹果没味道是普遍现象。当市面上的苹果普遍都没什么味道,好吃不好吃就不再成为消费者挑选苹果的首要因素了。反正都是一个味儿嘛,有什么可挑的呢?

苹果越来越没味,表面的原因是种植方式、土壤缺乏营养等,但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正是为了用更少的人力达到更高的产量,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低价格、“完美”外表的追求。

更多问题,还是未知数……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讨论苹果为什么不好吃了的天涯帖子下面,很多网友其实是抱着不屑的态度。有人委婉问道“你感冒了?”还有人很不客气,“饿你半年,你闻着屎都是香的!”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同意,不光是苹果,其他各种水果也都没味了。能不能吃出食材的细微差别,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饮食习惯关系很大。

苹果没味儿了,到底是谁造成的?是农民,还是收购商,还是消费者自己?或者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

味道的消失,只是问题的最表面现象,更重要得多的问题是: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们的土壤是否还健康,是否还能持续地养育农作物?河流里流淌的,是“生命之源”的水,还是有毒溶液?除了能卖钱的农作物,我们是不是该给其他生物也留条活路?消费者们什么时候能摆脱“外貌协会”的禁锢?是不是可以给良心小农更多支持,帮助他们转型?……

好在,有很多消费者和农民开始行动起来,用契约种植的方式,减少农药、化肥、套袋和反光膜的危害。他们的行动虽然还很微小,却发展迅速,而且转向生态农业后,苹果的风味真的在一年年重新变好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要吃到美味放心的食物,需要互助的精神,需要从源头上开始改变。

苹果,不仅仅是没味儿了而已。但是,问题再多,都是每个人的选择造成的。通过不一样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一定是能被找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