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临安:人口密度大宰相租房住

 邓超越梦想 2016-01-15


先说说临安城发展的基本过程。对于杭州城的描述,文献上最开始说的是“山中小县”,这究竟在哪个位置,现在还没有弄清楚。有人说就在灵隐附近,也有人不认同。到后来,唐代出现一个名称,叫“东南名郡”,也就是说它经过一定程度的开发,地位上升了。到了北宋,开始出现“东南第一洲”, 宋期间的杭州发展水平,但对我们来说不是太有用,因为没有数据。经常用一些当事人提到的某些数字,比如苏轼在元祐年间,给中央打报告说过,杭州城内约计四五十万人。他是杭州的知州,他说这个话,有没有统计数字做依据呢?恐怕不一定有。更何况,他说这个话是干嘛的呢?是讨钱用的。当时杭州发生灾荒,中央政府拨下钱,由管财政的转运使分到不同的州,他觉得分给杭州太少了,就发牢骚了。所以他把杭州人口多讲一点,也很有可能。现在大多数的学术著作,在考虑南宋临安城的人口时,有120万。我心里一直有嘀咕,觉得在瞎扯。

当时杭州城区的县,有两个,一个仁和县,一个钱塘县。这两个县的人口,包括农村人口,有数据。把乡里的人减掉,再加上没有户籍的人,算下来,大体上到了南宋末年,城区加上郊区的城市人口,是70万,这是我的估计。嘉定中期,城市人口32万。那么,这块地面积多少大,有考古数据。全城城区面积,大约是13.3平方公里。再除以人口,就是当时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比如淳祐年间,临安城城内的人口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2.1万人。到了咸淳年间,就是3.5万。比现在杭州的人口密度还要大。现在杭州的人口密度,市中心最高的几个区,平均是2万。而世界上的大都市,都在1万左右,比如纽约在传统社会的中期,单层或者双层木构建筑为主的开封城和临安城的城区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以多层钢筋水泥为主的现代社会。你可以想象,当时城区生活的拥挤,以及可能带来的复杂问题。首先就是土地太贵,当时工资最高的那些人也买不起房子,只好租房子住,包括当宰相的。还有生活资源都得外部供应,一旦出现状况,城市生活的压力就会很大。临安城有一句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说明当时各个方向,进来的物资都是不一样的。最要紧的,当然是粮食,能不能吃饱。杭州运一石米到开封,运费大约是粮价的1倍。北宋时期,集全国财政之力,每年平均只能运600万石粮食,还养不活开封全城的人。

从北宋到南宋,大家经常提到一个现象:遏籴(è dí),就是不准你买粮食.不准外地人到我这里来买粮食,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政府当然下令不允许这么做,但对地方官员来说,为了本地的利益,必须采取这种措施。这说明当时粮食供应不够,大家吃不饱。北宋有个翰林学士叫孙甫,有人向他兜售一个砚台,就相当于现在的iPhone,卖得很贵。孙甫就问,你的砚台有什么好的卖这么贵?他说,我的砚台特别润,水放在上面不会干,而且呵呵气,水会自己渗出来。孙甫就说了,我呵个一天,呵出一担水,也不就是三个铜板,我买它干嘛。这里能读出来,当时一担水3个铜板,水是需要花钱买的。

还有公共卫生、空气污染、传染病。宋时瘟疫记载很普遍,苏轼就特别讲到杭州:“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杭州城的火灾记载梳理起来,很长,大火灾几年来一次,一半的城市都会烧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