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让桥的来历
阊胥路南端有座泰让桥。泰让桥北连阊胥路、南接盘门路,横跨胥江,是为纪念三千多年前的泰伯、仲雍兄弟秉承孝悌,仁义让国而命名的。泰让桥始建于清光绪后期,原系三孔木桥,民间称之为大洋桥;民国16年(1927)改建为水泥桥;1978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拱桥;2003年再次扩建成今天的桥型。
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末年,封于陕西岐山脚下的古公亶父,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子名姬昌。姬昌聪明绝顶,相貌奇伟,有王者风范,深得祖父宠爱。古公亶父有意传位给孙子姬昌。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奔-笔者注)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让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 泰伯和仲雍顺从父亲意愿,主动带领族人南迁。历史上留下了泰伯、仲雍“三让天下”的至德故事:“一让”为泰伯、仲雍借进山采药之名,让出王位;“二让”为古公亶父去世,泰伯、仲雍回朝奔丧,仍然不接受王位;“三让”为泰伯、仲雍奔吴后断发文身,以示已经融入吴地,不能再继任王位。断发文身,是古代吴越一带原始民族图腾,剪短头发,身刺花纹,以避水怪之害。《论语·泰伯》记载了孔子对泰伯让国的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仲雍历经艰辛,来到土地肥沃的江南吴地,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与当地土著居民一起生活、生产。泰伯奔吴,带来了当时中原先进的农具、技术和社会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的中原文化,包括道德、民俗、伦理等等,使得当时人烟稀少的蛮荒吴地,逐渐成为经济发达、人丁兴旺的富庶之地。 (郑凤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