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快到了,先说点月饼的坏话吧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1-15

恨月记


小时候最怕中秋节,家里被送来的月饼堆得层峦叠嶂,且均是时人眼中的“质优品牌”,什么杏花楼,美心,基本上就是广式一统天下。掀开铁盒子看,油汪汪的饼皮上写的总是这么几个字:伍仁、百果、豆沙、莲蓉或椰蓉。对我一个不怎么能食甜的人来说,看到这些字,便已经头昏眼花。多年之后,看到台湾作家韩良忆谈月饼,她说她是“纯偏见”,跟我一样,她也是非常惧怕伍仁、百果、豆沙之类的广式月饼,咬一口要灌半杯水才能解腻,蚂蚁都会怕这么甜的东西。而对我来说,更恐怖的记忆是,极度讨厌吃这些月饼,却还不得不吃。其实在月饼送到家的那一刻,我奶奶已深知在这个家里,无论大人小孩,都不会喜欢那样令人眼冒金星的甜味,但为了杜绝浪费,她订出一条“消灭月饼政策”,那就是每人每天,在早餐时,必须吃下四分之一块月饼佐餐。就算如此这般,家里的月饼还是能一直吃到年底,更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冰箱的冷冻室里竟然还存着两块硬邦邦的月饼。发现之时,全家人的脸都绿了,幸好老祖宗及时开恩说:“这些个要不就扔了吧。”于是乎,大家笑逐颜开,前呼后拥地把那两块“跨年”的月饼送进了垃圾箱。


一恨月饼甜,二则恨月饼俗。中国人的月饼一向是“买者不吃,吃者不买”。去买的人,大都是为了送礼揽人情,自己不吃,自然不会讲究这月饼是否真的好吃;而在吃的人,大都是被动接受,并非自发想吃,只是礼到手中,不得不吃。更糟的情况则是,收到也不吃,马上再度转手送人,可谓加倍地心不诚意不正,也可想见那月饼的状况会更加悲惨。我家还真遇到过这种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几度转手,再细看,连保质期都已经过了的月饼“礼盒”。所以可想而知,这月饼是否真的能经得住“美味”与否的考验,从出炉到装盒,一路上浸染的都是“世俗味”罢了!月饼之俗气,最早便来自那些写着“鲍鱼”或“海参”的怪点心,咬进去的味道,无非还是伍仁或百果,只是多了些咯吱咯吱的异物,号称是鲍鱼干粒或海参干粒,但据说,这样的月饼便要比普通的月饼身价高出许多,彰显送礼人和收礼人的双重尊贵。又后来,出现了金箔月饼,只能说更加傲娇。再后来,懂得人心的送礼者,已经体贴到直接在月饼盒子里塞现钞了。月饼这东西,已经渐渐与食物脱离关系,变成了修理人际关系的神物,就算你讨厌它,那也不是我们凡夫俗子能讨厌得起的了。


话又说回来,究竟有没有真正可以被称为“美味”的月饼呢。这很简单,有什么被称为“月饼”的东西,是你真正自己想要花钱去买的呢?并且不仅是花钱去买,还要买到就吃,直吃得狼吞虎咽,风中凌乱,站在街边还想再来两个的月饼,对于我个人来说,就是热烘烘的鲜肉月饼了。走在秋意微凉的街头,忽然闻到诱人的烘烤香味,又看到排成长龙的人群,这就是鲜肉月饼在召唤你了。一般一次买四个,用两个油纸袋子分装。戴着口罩的国营饮食店的大妈用犀利的眼神看你下,夹起两个,扑通,扑通:这两个是立即要在大庭广众之前吃掉的,一口咬下去,酥皮风中飞,滚烫的肉馅和着亲热的猪油香。大妈再犀利地看你一眼,又夹起两个,扑通,扑通:这两个是明天早晨用来当早饭的,从冷掉的油纸袋子中拿出来,看到酥皮上模糊不清的“鲜肉”两个红字,不会失去胃口,倒反而像见着了带妆胡乱睡下,次日早晨娇慵醒来妆容已花的糊涂美人似的。放进烤箱热一热,再配上一杯热茶,这是个多么令人觉得贴心的早晨啊。


这些年又识得一种真正会自己想要买来吃的月饼,便是云南的宣威火腿月饼,同是肉馅,同是经常被塞在油腻腻的油纸袋里。每每跟朋友谈起这两种月饼,无不眉飞色舞,遂总结出:恨月,其实不是恨月饼,而是恨这假大空的节日。用人情世故来填塞肠胃,用荣华富贵来许诺味觉,真是世界上最没意思的事情了。


选自《饿童时代》殳俏 著·楚尘文化出品

畅想童年无忌的口腹之欲,追味巷陌摊头的地道美食


新锐插画师李清月绚丽绘图,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担纲装帧。


文学·摄影·生活·诗歌 | 主页君微信·efa2013

楚尘文化 | ccbooks 阅读,让一切有所不同


△长按扫码关注

↙当当网7.2折抢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