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概念教学连载(3)“概念教学”微论坛(上)

 我心飞扬695 2016-01-15
上海市五区五校初中数学教研联合体在徐汇中学举行《研究课程标准,关注概念教学,促进数学理解》的主题研讨活动。
以下刊登的就是蔡春梅老师(格致初级中学)、徐蕊老师(建平中学西校)概念教学'微论坛'发言摘要及全程视频,供大家借鉴
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情景引入
蔡春梅老师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常言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概念的合理引入对一堂课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引入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1)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2)活动体验,感悟新知;
(3)复习旧知,类比迁移;
(4)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等。
今天我举三个例子来说明怎样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情景引入。

一、故事情景引入
案例1、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我们会讲到国王与象棋的故事 。故事的本身是为了引入乘方这一概念。主要是引发思考,怎样将2×2×2…繁琐的式子能用简洁的式子表示出来。
在这节引入时要讲清楚(1)乘方的表达形式;(2)底数、指数;(3)运算符号;(4)运算结果为幂
通过上述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归纳出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规律,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生活情景引入
案例2、在讲解“《平移》”时,让学生观看图片时,教师应该适当的引导。首先它是一个平面在移动,其次在移动的过程中平面上所有的点都在移动,再次平面上所有的点都按相同的方向移动,最后这些点都移动相同的距离。这就是平移所具备的条件。
从而得到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
通过上述情境创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问题情景引入
案例3、在讲解“《二次根式》”时,提出问题:
1.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c-5',则正方形的边长如何表示?
2.要修建一个面积为6.28m^2的圆形喷水池,
它的半径为m(π取3.14)为多少?
3.在关系式中h=7t^2,如何用含有h的式子表示t?
这样设置情景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式子中探寻规律,为二次根式的引入作好铺垫。同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并体会到新旧知识的学习内容应该融会贯通。

总之,引入数学概念是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的前提。数学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实例来引入数学概念,并通过这些实例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属性。
在选择实例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应围绕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选择实例,要淡化这些实例中的非本质属性,以免干扰数学概念的形成;
(2)可比性。在概念引入阶段,正例与反例应当容易识别,能明显区分它们的某些不同属性;
(3)适量性。实例要有一定的数量,实例的数量应因人而异,为此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
(4)趣味性。实例应尽可能生动、有趣,语言要简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借助录像、多谋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引入概念;
(5)参与性。组织学生对所列举的实例进行比较、分类,并进一步展开讨论,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
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引入,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引入要自然、合情合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自信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辨析相关概念 促进概念理解
徐蕊老师
在数学概念的新授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多个相关概念进行新旧概念的同化和辨析,从而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得出确切的定义。因此我把常见的、相近且容易混淆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互补式、包含式、交互式。我想就“无理数”的概念和“二次根式”的概念教学为例,阐述以上所说的三种关系。

“无理数”与“有理数”是互补关系,即一个实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因此我对待“无理数”这一概念的讲课思路是:首先由数学故事引入:希帕斯发现了无法用两个整数之比来表示的数的存在。再用实例,面积为2的正方形怎样表示边长,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体现出,表示“无理数”这一概念的存在是有现实需求和存在的合理性的。进而教师可以询问如何将面积为3、5、6、7等的正方形边长表示出来呢?此时引入√3、√5、√6、√7的书写形式。
接着教师可以进行辨析举例,从小数的角度来看,“有理数”是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来表示的,而“无理数”则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此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例子,如,π,0.1234567891011…(连续不断地依次写正整数);从数的表示形式来看,“有理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而“无理数”还可以用根号的形式来表示,此时可以例举√7、√10、√13等。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无理数”的概念,对“无理数”不同于“有理数”的特征有了直观认识。然后教师可以给出-π、-√3、-√5、2π、2√3、-0.101001000100001…(它的位数无限,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依次加1)等“无理数”实例,让学生发现“无理数”和“有理数”一样也存在正负性。这两组实例辨析,学生可以分析出“有理数”与“无理数”之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不同属性,从而抽象出了“无理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它是这样一类小数,(1)无限;(2)不循环,它是无法用整数比表示的一类数,从而揭示了无理数的内涵,拓展出了“实数”的概念。
从-4π这个实例,我们发现它其实是“无理数”概念的应用,将“无理数”概念外延到“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结果的属性上,这样的一个概念延伸可以使学生对“无理数”的概念有完整的认识,并且有利于对“实数”概念的准确理解。体会“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这两个互补式概念。
与此同时,这种互补关系还可以完善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它们所对应的点都可以相对准确的在数轴上找到,而数轴上剩下的那些点所对应的数就是无理数了。从而形成了“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与一个实数一一对应”。
这种互补式概念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用在几何教学上,例如: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它们互不包含,但可以完整包括所有的三角形。

相对于“无理数”概念的互补式特点,“二次根式”这一概念是从属于“根式”这一概念的,它与“根式”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包含式”的。
在实数单元章节,学生已学习了开平方运算,我的讲课思路是直接引入含有根号的代数式给出定义:形如√a(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这个概念有三个本质属性:(1)根指数是“2”,开平方时我们只是省略不写,这是对“根式”这一概念中根指数加了限制条件;(2)被开方数非负, 由于根指数为“2”这一特点,在“根式”的概念中当根指数是偶数时,是需要对被开方数加限制条件的;(3)这是一个“代数式”,与“根式”的形式是统一的。

而我们发现“无理数”和“二次根式”之间还存在着“交互式”关系。例如√2、√3、√7这一类被开方数为数字的“无理数”,它们从书写形式上既满足“无理数”中的带根号类型,又满足“二次根式”的三大本质属性,根指数为2、被开方数非负且是代数式。这就是两个概念间的重叠部分,但是由于被开方数的“数”与“式”之间本质属性的差异,两个概念并非完全互相包含的,比如π就不属于“二次根式”,反之√(1+x^2)又不属于“无理数”,由此体现出了两个概念间的交互关系。

同样,在几何教学过程中,也有“包含式”和“交互式”概念教学的体现。例如,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单元中,“菱形”和“矩形”这两个概念与“平行四边形”是包含关系,而“菱形”和“矩形”这两个概念又是交互式的,它们的重叠部分就是“正方形”。“三角形”如果按边分类,又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它们是互补式的,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又有着包含关系,等边三角形只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有了这样三种概念关系的分类,我们在概念课的设计思路上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新课引入、实例辨析和概念应用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以及它的外延。
现场视频
上海市五区五校初中数学教研联合体李建国供稿,并受李建国老师委托,本平台(初中数学微课程)将持续报道五区五校教研联合体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