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的简称--“鄂”溯源

 老刘tdrhg 2016-01-16
     湖北省的简称“鄂”,固然源于隋朝开皇九年改郢州为鄂州的治所而得名,但更最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楚王熊渠将中子红封在今鄂城所熟知,至于说“鄂”是因为与一个以鳄为名的古国有渊源关系则鲜为人知。

     据七秩龄童考证:大约4000年前,扬子鳄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其时在山西汾河流域就盛产一种“汾河鳄”,而邻近汾河的今山西乡宁县在商代就建有一“鄂侯国”,以捕鳄为业,商纣王时封为三公,以“鄂”为国号。其县至今尚有鳄山(又名鄂山),鄂水,鄂谷等地名。由于古鄂国地近晋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国名为“晋”),周成王时被兼并,故《世本》载有:“唐虞侯居鄂”,不得已鄂国的遗民南逃至今河南洛阳邙山的鄂里坂定居,但此时的成周强盛,虎视眈眈,鄂国被迫再往南迁至今河南南阳一带,史称“鄂”或“西鄂”。周夷王时,周鄂交恶,周、虢联军出兵征鄂,鄂人只好再次南迁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有鄂王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居下来,史称“东鄂”。

     梁子湖畔川泽交错,山林茂密,虽然周廷一时间鞭长莫及,谁料到楚国熊渠势力的强盛,竟发展到长江中游古鄂国的疆域,以至于周夷王八年(前877年),楚熊渠攻灭鄂国,以此为别都,故《史记·楚世家》载有:熊渠“乃兴兵伐庸、杨粤,乃至于鄂”,从此东鄂属楚。熊渠占领东鄂后,仍以鄂为国名,封其三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红为鄂王。熊挚红称王不久,因畏于周厉王的征伐,虽自动去了王号,却同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鄂王城”,时在公元前840年。此时的“鳄”字,也由鱼字偏旁改为“邑”字旁,就变成为城市的名称“鄂”了。这就是湖北简称的由来。及至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曾在此出土了熊咢铸“夜雨楚公钟”(宋政和三年出土)。古鄂国被楚国消灭了,但其遗民子孙,仍以国为姓,便姓鄂,后来成为“巴中七姓”之一的大氏族。这是后话。

相关链接
  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鄂’古国名。
  (1)即商代的“邘”,金文作噩,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邘台镇。《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邘,音于。殷纣时鄂侯所居,纣王杀了鄂侯,周武王克纣后封子邘叔于此。”
  (2)西周的诸侯国,姞姓。在今河南南阳市北。
  (3)西周时楚别封之国。周夷王时,楚王熊渠攻扬越到鄂(今湖北鄂州)封其中子红为鄂王。

目前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鄂”的名称,相传是随着古鄂国逐步由北向南迁移,才移到今湖北鄂州梁子湖畔的。例如,《史记正义》说:“鄂,地名,在楚之西,后徙楚,今东鄂是也。夏代的“鄂”地,在今山西省南部的乡宁县,史称“鄂侯故垒”。商代鄂侯之邑,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沁阳,商纣王曾封鄂侯为三公。西周初年,鄂族迁徙到今河南南阳。在南阳县北石桥镇附近,有西鄂故城,就是西周鄂侯国的故地,汉代曾置西鄂县。即鄂姓源于山西乡宁县鄂邑,鄂人因受晋国逼迫南逃至河南南阳北,再迁湖北鄂州梁子湖畔建鄂国。而与北鄂南迁的时间成反差的是鄂国并不存在承递关系,云:一、鄂州西南的鄂国,在殷商时就是诸侯国,属扬越族,西周夷王八年被楚熊渠所灭;二、河南南阳之鄂国,是周武王所封的姞姓鄂国,形成于周初;三、山西乡宁之鄂邑,是春秋时晋国的封邑,是姬姓唐叔虞的后裔。四、河南沁阳西北之鄂,也是殷商时期,虽称鄂侯,又称邘,西周后一直称邘。《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是河南沁阳市西北之鄂无疑。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